張東偉
文房四寶中,硯臺一直都是最具觀賞及收藏價值的文房器物,除實用功能外,更是古代文人的清玩之物。
專家介紹說,硯臺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早在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現礦物顏料并試圖用它來美化生活時,硯臺就應運而生了。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有石硯的雛形。隨著秦朝統一中國文字,硯臺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唐宋時期出現了硯臺的第一個繁榮昌盛時期:唐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為文房用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這個時期相繼出現了端石、歙石兩大專用硯材。到了宋代,在甘肅洮河流域產生了一種綠色硯石——洮河綠石,同時,澄泥硯的制作也愈加成熟,至此,我國四大名硯端、歙、洮河、澄泥正式出現,列為四大名硯,流傳至今。
明清時代是中國硯文化發展的又一座高峰。從明代開始,硯臺的制作和工藝裝飾發生了極大變化,它的功能逐漸由實用為主轉變成強調藝術。明代的硯雕風格端莊厚重,紋飾精致。清代是硯臺制作的輝煌時期,除了前代已有的著名硯材外,還出現了水晶、翡翠、玉石、漆沙、象牙、料器等一些不能研磨的質料,其成品多為賞玩之物。
業內人士表示,硯的收藏和鑒賞可以從質地、工藝、銘文、品相、裝飾等五個方面研究分析。所藏硯臺若具備上述之中的兩個至三個要素,已屬難得。一方硯臺的好壞,除了看硯臺本身的材質和制作工藝,還要看硯臺的文化氣息,如是否具有銘文,是否曾被名家使用過等。另外,硯臺并不是越老越值錢。在目前收藏拍賣市場上,高古硯是不及明清硯的,明清硯更具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