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張文明
支持專家: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歐陽學農
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陳向齊
兒科主任醫師 任榕娜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沈清來
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醫師 陳玉輝
用一滴血就能檢測出癌癥?一滴血究竟能查出多少疾病?抽血檢查是治療還是預防?檢查前后應注意哪些?下面一起聽聽專家的說法。
查腫瘤僅是輔助診斷手段
AFP、CEA、PSA、CA125……目前,隨著人們對癌癥的重視,許多“滴血認癌”的腫瘤標志物檢測,甚至列入常規體檢項目。腫瘤標志物是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的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者是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當機體發生腫瘤時,血液、細胞、組織或體液中的某些腫瘤標志物就可能會相應地升高。
臨床上,各種腫瘤標志物只能作為輔助診斷的指標之一,其篩查意義在于提示作用。很多癌癥發生時,腫瘤標志物的標準會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們屬于特異性較強的癌癥,腫瘤標志物會反映癌癥存在,但一些特異性不強的痛癥,如肺癌、胃癌、腸道癌等,僅靠腫瘤標志物檢查是不能準確地反映病情的。
例如,甲胎蛋白(AFP)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可以檢測出80%以上的肝癌及大部分的生殖器腫瘤,如卵巢癌。但是,良性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腸炎以及遺傳性酪氨酸血癥等也會發生甲胎蛋白指標升高;懷孕時也可一時性升高。
當然,如果腫瘤標志物檢測值有非常明顯的增高,癌癥可疑度非常大,應該做進一步的全面檢查,必要的時候需要做PET-CT等檢查,特別是通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如果持續升高,就要懷疑是癌變在發展,如果一直沒有明顯的升高,一般是良性病變,可能是器官炎癥,假如是癌癥患者手術后發現標志物持續增高,就要考慮復發的可能性。
查心腦血管要具體分析
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當身體出現心悸、心絞痛、全身冒汗、頭暈、面部潮紅等情況,要小心發病的可能性。特別是中老年人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人群,有心腦血管家族病史者,吸煙、喝酒、應酬較多的人群,工作壓力較大、從事腦力勞動者,應考慮抽血檢查。
如果是為了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單純抽血的檢查項目,應做血脂、血糖、血流變、血常規等常規檢查,進一步可做心肌酶譜等。心肌酶檢查是心臟受影響的靈敏指標,也是心腦病、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診斷敏感指標。如果有具體的疾病,則應具體分析。
需提醒的是,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也就是說,餐后甘油三酯水平顯著升高的患者發生冠心病的危險增大,因此,檢查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對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很有意義。通常讓患者按規定先吃高脂肪飲食后,在規定餐后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的時間內抽血,檢查甘油三酯濃度。抽血檢查中,甘油三酯水平受飲食的影響最大,而其他血脂成分受飲食的影響不大。
另外,通過超高倍顯微分析儀,抽血后利用“末梢血”檢測活性氧毒性物,對全身各系統新陳代謝的健康評估,一定程度上可幫助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預防。在采完血分析的十來分鐘時間里,醫生就可以得出一份即時體檢報告,適用于血液黏度檢測、心腦血管疾病檢測、機體三大免疫功能測試。
查基因多是忽悠
抽血提取DNA樣本,就能測出“天賦基因”、“多情基因”、“害羞基因”、“酗酒基因”……如今,在許多城市,家長會付幾千元費用,帶孩子進行分門別類的基因檢測。基因這個”盒子”里究竟是什么?
基因檢測,是從血液或其他體液和細胞檢測一個人的DNA的技術,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風險的預測。孩子天賦由多種因素決定,基因檢測不能給孩子下“判決書”。
目前,基因檢測內容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只能檢測包括大腸癌易感基因的基因檢測和家族性乳腺癌基因的基因突變檢查和血友病A、B基因突變檢查等在內的特定項目。其他方面的基因標準目前并沒有確切的定論,需要依賴未來科學對各種基因功能的不斷破解,以及足夠能說明問題的樣本積累。因此,目前用基因檢測情緒、天賦,從科學角度來說是不準確的。
基因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對它們的功能所知甚少,還未有定論。與智能有關的基因也許有幾十、上百個,只知道其中的某一個基因,說明不了一個人的智能高低。另外,天賦是極為復雜的現象,并非由某一個基因決定的,涉及許多個基因彼此之間以及基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查過敏找出皮膚病“元兇”
過敏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食物過敏、藥物過敏、花粉過敏等。人體一旦接觸這些過敏原,就會產生許多反應,如身上出紅疹、呼吸困難、口舌腫大、血壓快速降低等。而通過抽血檢查,找出過敏原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方法之一。
不清楚過敏原不要隨便用藥,尤其是藥膏,很多都有激素,萬一產生副作用是不可逆的,體外試驗就是取患者的血液或其他體液進行離體檢測,過敏原并不直接應用于人體。敏篩過敏原檢測,只需要一滴血清就可以輕松地檢測出過敏原,其特點是準確率高。另外,食物不耐受檢查是唯一針對食物過敏的遲發反應檢測手段,檢測只需抽取1毫升血液。抽血前可正常飲食,無需特殊要求。該測試結果能顯示受檢者是否對某種食物不耐受以及不耐受程度。醫生可據此給出正確的飲食建議。
臨床上多數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通常只是做緩解癥狀的治療,而沒有找到引發過敏的真正原因。因而建議經常過敏的患者,一定要抽血做一下過敏原篩查檢測。如能找出過敏原讓患者避免接觸,避免再次過敏,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相應的抗過敏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是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抽血查病”并非越多越好
目前,很多體檢機構都會炫耀自己的高端儀器和高級檢測技術,仿佛抽一滴血可以“包查百病”。事實上,抽血檢查僅是臨床診斷手段之一,并不能簡單地憑某一項抽血報告,立馬給患者“判刑”。特別是,在沒有明確疾病診斷之前,千萬不要因為見到某項驗血指標輕度升高,就肯定患了某種病,甚至自行進行治療。
抽血檢查并不是簡單疊加地選擇幾個項目,它需要專業醫生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評價,進而做有針對性的檢查。一般情況下,單次驗血指標輕度升高,超過正常參考值不是太多,則發生疾病的可能性比較低,可考慮進一步檢查,或者動態觀察、定期復檢,排除特定疾病的可能,不要過于緊張。
總之,“項目越多越好,越貴越好”的“豪華版”抽血化驗不可取,額外投入的費用、誤讀的陽性結果、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以及一些過度體檢項目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