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雷
前幾天,我接待了一位彬彬有禮的來訪者。他有能力、有創意,卻總跟老板起沖突,并因此很苦惱。
我問他:“你由老板能想到誰?”他想了想,說:“我爸!他總不信任我,我很憤怒,這種感覺跟我對老板的憤怒是一樣的?!彪S后,我了解到,在他小時候,爸爸總給他壓力,也沒少打過他。談到這里,他突然拍了下腦袋,問我:“我跟老板的關系是不是在重復我與父親的關系?”我笑著點點頭。他接著說:“我當時只能被爸爸打?,F在有能力了,于是變本加厲地跟老板‘要債,對不對?”我又點了點頭。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與父母的關系決定了一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并影響其與他人的相處方式。在親子關系里受到的傷害會在其他關系上表現出來。比如這位來訪者之所以對老板發脾氣,是因為老板具有父親的權威性,他通過反抗老板來安慰心中那個“受傷的小男孩”。
然而,我并不希望他回去向父親表達不滿,因為老人不一定能接受他的指責,反而可能把事情搞砸。因此,我選擇用“完形療法”里的“空椅子技術”幫助他:請他想象父親站在對面,然后跟爸爸“訴說”壓抑的憤怒,最后替爸爸向自己“道歉”:“我知道,我教育得不好,可我的爸爸也是這樣教我的,我不知道怎么做更好。對不起!”當說出這句話時,他已經淚流滿面。臨走時,我建議他,每次發脾氣前都提醒自己:“我又回到與父親的關系里了,我需要冷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