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
不少老人一到醫院看病,就感覺身心俱疲,連喊吃不消。老人看病為什么那么難?
掛號難、就診難——站不住,擠不動,跑斷腿
一日早晨7點30分,某三級甲等醫院。
門診大廳里站著6排長長的掛號隊伍,每排70人左右。筆者一眼望去,老年人占了一半。
在3號掛號窗口排在第42位的一位老太太格外引人注目:她花白的頭發,佝僂著身子,腋下夾著一個折疊式小帆布凳子。老太太告訴筆者,她已經72歲了,凌晨6點就趕到醫院排隊掛號了。
老太太說,每次到醫院,看到掛號、劃價、交費、取藥都排著長隊,她就“心慌慌地”??匆淮尾∠聛恚纫酆脦滋?,“只好隨身帶個板凳”。讓老太太最“恐懼”的是,每當醫院一開門,一堆人往掛號窗口擠,哪管你是老年人啊。
下午4點,剛陪80歲老父親看完病的張先生聊起老年人看病的話題,張先生一聲嘆息。
張先生上午陪父親來醫院復查,9點到醫院,居然沒掛上消化科上午就診的號。張先生向消化科導醫臺的護士一再解釋:父親已經80多歲了,身體很差,行動也不便,遵從醫囑來復查,等到下午怕經不起折騰,能不能“照顧照顧”?
好說歹說,護士始終冷冰冰地回答:“我們有我們的規定,不行!”張先生告訴筆者,交涉大半天都快11點了,如果將父親送回家休息,下午再來掛號又怕掛不上。無奈之下,張先生只好推著輪椅上的父親,在醫院大廳一直等到下午3點才算看好病。
張先生很郁悶:“80歲的老人在輪椅上坐了5個多小時,牙不好又不能在外面吃飯,我真害怕老人沒病也被折騰出病來!”
筆者調查發現,一些大醫院科室分散、手續煩瑣、服務模式不合理,為就診的老人帶來諸多不便。不少老年人特別希望醫院能夠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做一些改良工作,簡化門診交費手續、建立無障礙通道、增加門診護工人數,方便老年人就醫。
手術難、住院難——高齡老人手術頻被拒
86歲的李大爺在家不慎摔了一跤,導致股骨頸骨折,家人緊急將其送入一家省級大醫院求診,醫生做了緊急對癥處理后,要求家屬轉院治療,理由是“床位太緊張,我們實在沒辦法?!?/p>
家屬帶著李大爺又找了兩家醫院,兩家醫院的醫生又都以“老人年齡太大,手術風險大”為由拒絕手術。無奈之中,家屬只好托熟人將老人送往一家市級中等規模醫院,才得以成功手術。
筆者了解到,類似李大爺這樣的高齡老人手術被醫院拒絕的“怪事”屢見不鮮。某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筆者:“三甲醫院普遍人滿為患,床位本身就很緊張。目前醫患關系相對緊張,大醫院也不愿意冒著高風險接收高齡老人入院手術。小醫院有些空余床位,但礙于醫療水平有局限,又不敢進行手術?!?/p>
這位專家還認為,一般高齡老年人的子女對手術要求比較高,很多醫生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愿為高齡老人手術,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部分疾病并不是病理性的,而是生理性疾病。醫院面對高齡老人的生理性疾病,拒絕手術對于老人來說未必是壞事。
老年科老年醫院——呼喚“五星級全科醫生”
在一家中等規模醫院候診大廳,一位退休老教師告訴筆者:“這家醫院沒有老年科?,F在醫院分科太細了,我有腦血管病、心臟病、糖尿病,來一次醫院就得掛3個號,一個病看一個大夫,太麻煩了。大夫之間不通氣,開的藥作用還重復,檢查也有重復的現象。要是有老年科,老年人的病都到老年科看,就方便多了?!?/p>
近幾年來,一些大醫院都專設了老年科,還成立了一些專業的老年醫院。江蘇省某醫院老年科一位專家認為,“老年人身體衰老退化,整體功能下降,所以在治療及用藥上與年輕人不一樣,老年病科的設立非常必要。在老年科能檢查多種疾病,減少在科室之間往返的次數,能方便老人就醫。”
江蘇省某醫院的一位老年科專家則針對部分老年人過分“依賴”老年科、老年醫院的誤區特別提醒:“老年醫院看人,其他醫院看病。”她建議老年朋友,如果多病共存、年老體弱,需要長期治療,應該到專門的老年醫院,但有急病時最好到綜合醫院就診。
然而,筆者在各大醫院走訪老年患者時發現,由于老年患者的文化層次差異、相關宣傳不到位,六成老年人不知道有“老年科”和“老年醫院”的存在。
相關領導則對老年患者寄語厚望的“老年科”、“老年醫院”提出了更高期望:老年科不是一設了之,老年科的醫生應該是“五星級全科醫生”,將老年病作為主攻方向。
獨自看病問題多——老年人看病誰來陪
有的彎腰駝背扣不上外套,有的哆哆嗦嗦填不好病歷,有的頭暈耳背聽不清醫囑……筆者在多家醫院診室看到,不少白發蒼蒼的老人獨自就診,因子女們不在身邊,就診效率大打折扣。
“你幫我看看,上面的數字是么意思?”在南京某醫院,70歲的吳婆婆獨自拿著一疊化驗單,急切地問身邊的一名年輕患者。隨后,她時而要護士幫忙找她的病歷,時而“插隊”進診室找醫生,都被醫護人員耐心勸了出來。
吳婆婆告訴筆者,自己有三個兒子,上班壓力大,不想影響他們工作,所以單獨來看病。
一日上午8點,筆者在江蘇省某醫院內分泌科外看到,半小時內共20名老人就診,其中10人獨自一人,6人有老伴陪伴,僅僅4人身邊有子女陪伴。
年輕人真的抽不出時間嗎?當日下午3點,在江蘇省另一家醫院,筆者看到,在輸液室掛水的18名兒童中,幾乎都有兩人及以上家長陪同,父母雙方同來的占多數。
江蘇省社科院的一位專家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來過去一個家庭里子女多,總有孩子能騰出時間陪老人,現在多是獨生子,競爭壓力大,工作忙碌;二來不少老人病情反復發作,復診時癥狀并不十分嚴重,子女認為不需要相陪。另外,兒童沒有獨立行為能力,必須有家長照顧。
醫生提醒,老人獨自就診容易出現幾個問題:表達不清,影響醫生判斷疾病;理解力、記憶力較差,不能正確認知疾病、執行醫囑;因比較省錢,不及時復查,常常擅自減藥或中斷治療。
醫生建議,如果子女實在沒空陪同父母就診,平時要充分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病情進展,認真閱讀他們的病歷和藥品說明書,一旦發病時,就能清楚地向醫生反映病史。對于新發病、重病、自理能力差、有生理缺陷的老年人,子女應陪同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