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近來,國內近幾十個城市出現重度霧霾天氣,令人堪憂,其中工業污染是造成惡劣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筆者在德國卻發現,不論是重工業區,還是其周邊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蔚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場,呼吸到清新的空氣。
其實,德國也曾為重工業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在空氣污染嚴重時,魯爾區的氧氣含量甚至跌至15%左右。這導致居民出現了一系列健康問題,如眼睛干澀、喉嚨疼痛及肺病等,甚至還引發了多種癌癥。
20世紀60年代末,當地政府制定了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魯爾發展綱要”,“一刀切”關閉重污染性的工廠。魯爾區所在的數十個城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10年后,各級政府聯合制定了“魯爾行動計劃”,把12個產業作為開發重點,包括信息技術、醫藥技術、環保等。
同時,整個魯爾區以分片組團式進行城市規劃。各城區之間由間距幾公里、幾十公里的山水、森林、田園所分隔,按功能建立了科學園區、發展園區、服務園區、生活園區等小區。使生活區和各類工廠徹底隔離。全區還建立起空氣質量監測系統,街頭林立著“空氣指針”(測量空氣質量的儀器)。
20世紀80年代末,魯爾區53個城鎮組成了魯爾城市委員會,開始將這個世界上最老舊的重工業區改造成生態景觀公園等后工業時代旅游景區,油罐改造成潛水俱樂部的訓練基地,舊廠房則變成了現代化的劇院。
許多民眾告訴筆者,如今在魯爾區工作,就像在公園里上班。國外游客則驚訝地說,原來重工業區也可以這么綠!盡管現在工業區的環境已經達標,德國還在繼續推動環境建設,比如推出“2022年前關閉核電站”、“建設城市環保區”等環保新政策,以求給民眾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