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康 劉耀武 郭偉娜
摘要 [目的]摸清中藥材市場五加皮的混偽品情況。[方法]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對中藥材市場上以五加皮為名的中藥材進行品種分析。[結果]通過研究發現,市場上以五加皮為名進行銷售的藥材比較混亂,主要有南五加、北五加、刺五加、香加皮、地骨皮。[結論]該研究為臨床應用以及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 五加皮;混偽品;習用品;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8946-02
Research Progress of Wujiapi and Its Adulterants
JU Kang et al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adulterants situation of Wujiapi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rket. [Metho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viewing literatur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named after Wujiap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was analyzed.[Result]Ou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rugs named after Wujiapi, such as, South Wujia, North Wujia, Girald Wujia,Radix Acanthopanacis Semticosi and so on. [Conclusion]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deep research.
Key words Wujiapi; Adulterants; Learning activities; Research progress
《中國藥典》2010版將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作為正品五加皮藥材的來源[1]。《中華本草》載五加皮來源為細柱五加與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的根皮[2]。五加皮具有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之功用。據初步調查,現市場有5種藥材以不同名稱或摻偽品作為商品藥材五加皮出售。綜合多年來各學者的研究結果,筆者整理了五加皮正品、混偽品、習用品并對其進行綜述,以期為五加皮藥材的研究提供一些資料。
1 五加皮原植物形態特征與分布
灌木,有時蔓生狀,枝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有扁平的刺。長枝互生,短枝簇生掌狀復葉,葉柄有刺,小葉5,中央小葉最大,呈倒卵形;葉緣具齒,沿葉脈疏生剛毛,葉背脈腋有淡棕色簇毛。傘形花序單生于短枝頂或腋生。花黃綠色,花瓣5,萼5齒裂,雄蕊5,子房2室,花柱2;核果漿果狀,種子2粒。花期4~7月,果期7~10月[3-4]。主產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海拔在200~1 600 m,生于灌木叢林、林緣、山坡路旁和村落中。
2 五加皮藥材性狀及顯微特征
五加皮藥材成不規則卷筒狀,外表黑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斑痕;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1]。細柱五加根橫切面韌皮部樹脂道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內含黃色分泌物;皮層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棱角粗大,少數銳尖,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單粒橢圓形或類球形,較老根皮含韌皮纖維[5]。
3 南、北五加皮來源考證
陸維承考證了南、北五加皮,提出了北五加皮及香加皮初載《神農本草經》,南五加皮首載《名醫別錄》,這與現代本草考證相悖,其也考證了歷代南北五加皮混用的由來,并認為北五加皮并不是所謂的藥材新興品種,而是自古有之[6-7]。王惠民考證認為《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五加皮列為下品,《唐本草》卻移為上品的原因緣于五加皮藥用品種的變遷,自古至今北五加皮是主流藥材品種,并闡述了現行《中國藥典》將南、北五加皮分別收載是對本草學的合理繼承[8]。王寧通過考證《神農本草經》在北宋亡佚、朱書神農、墨書別錄的原因致歷代輯本臆測五加皮為杠柳根皮,實為誤解[9]。
4 亳州中藥材市場五加皮商品來源分析
2013年5~9月,筆者走訪了多家藥材門店及中藥材市場內的銷售商戶,對所收集的以五加皮為名的藥材加以整理,發現市場上以五加皮出售的有5種,其中正品是細柱五加的根皮,混淆品有紅毛五加、刺五加、杠柳、枸杞4種(表1)。
5 各地區五加皮藥材習用品、混偽品來源
周毓惠等分別調查了五加皮藥材習用品在各地的使用情況與使用品種[10-12],經過筆者整理,發現各地習用品有23種,混偽品4種(表2~3)。地區習用品五加皮均具有一定治療風濕寒痹、氣虛萎弱等病癥的功效,但效果與正品五加皮有一定差異,有些也具有不同。表2~3所述香加皮、刺五加、地骨皮分別是作為3種藥收載于《中國藥典》中,應區別用藥。混偽品不具有五加皮的功效,應當嚴格區別,避免出現因用藥品種原因導致的不良后果。
6 小結與討論
6.1 五加皮混偽品出現的原因
五加皮是一味常用中藥,在西南民間與東北地區分布著多種同屬植物,當地居民自采自用已成習慣,隨著藥品交易的廣泛化趨勢,這兩處地區習用品流入市場是造成品種混亂的外因,由于五加皮野生藥材資源的嚴重破壞及栽培量遠達不到市場供應的需求,造成求大于供,同屬植物在民間可替代五加皮入藥,這是造成品種混亂的內因。
6.2 南、北五加皮的用藥標準芻議
南、北五加皮來源不同,各學者對歷史上正品五加皮來源亦有一定分歧,《中國藥典》繼承本草理論精華,將二者分別收載,但由于兩者外觀極其相似,二者名稱又高度重合,一直在用藥上出現混用,二者主治功效不盡相同,北五加皮具有一定毒性。所以為了用藥的安全有效,二者應盡早完全區別。
6.3 五加皮習用品使用地區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五加皮地區習用品主要集中在西南、東北與兩廣地區,這些地區由于不屬于細柱五加自然分布地,故民間作為用藥的品種較多且各有特色。最突出的是廣東地區,用藥品種豐富且據考察,至今粵北地區亦很少使用細柱五加作為五加皮藥材來源。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 《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中華本草(第十五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 《安徽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安徽植物志(第三卷)[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
[4]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54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5] 馮毓秀,朱兆儀,連文琰,等.五加皮的形態組織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1992,7(4):7-8.
[6] 陸維承.南、北五加皮出典考證[J].海峽藥學,2008,20(1):61.
[7] 陸維承.五加皮混用考證[J].海峽藥學,2011,23(9):35-36.
[8] 王惠民.《神農本草經》中五加皮考釋[J].中藥材,1999,22(1):43-45.
[9] 王寧.《神農本草經》中五加皮再考[J].中藥材,2012,35(8):1347-1349.
[10] 周毓惠,李麗,陳國彪.土五加皮的形態組織鑒定[J].中藥材,1997,20(5):232-233.
[11] 林兆福.五加皮的品種鑒別[J].中國藥業,2006,15(15):59.
[12] 馮倩茹.五加皮的原植物考查[J].臨床醫學工程,2008,1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