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白為 唐霄鏵 王輝 尚迪 劉玉珊 劉靜
摘要 岷江藍雪花(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為少數民族用藥,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在系統調研國內外研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岷江藍雪花標本信息,對其分類學、花粉學、生態學、栽培學、化學成分及藥理學、產品開發現狀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 藥用觀賞植物;岷江藍雪花;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8951-03
Research Status on Medical Ornamental Plants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LI Zhen, TANG Xiao-hua et al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Sichuan Academy of Botanical Engineering, Zizhong, Sichuan 641200;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 Sichuan Academy of Botanical Engineering, Zizhong, Sichuan 641200)
Abstract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is an ethnic minority medicine, with the blood circulation, relieve pain and other effects.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men information of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in China,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in plant taxonomy, palynological, plant ecology, cultivation scienc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so on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Medical ornamental plants;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Research status
岷江藍雪花(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白花丹科、藍雪花屬,俗名紫金蓮,為少數民族用藥,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肅、貴州、云南等地,生長于干熱河谷的林邊或灌叢間,因首次發現于岷江河谷而得名岷江藍雪花[1]。筆者在系統調研國內外研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岷江藍雪花標本信息,對其分類學、花粉學、生態學、栽培學、化學成分及藥理學、產品開發現狀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1 分類學研究
1.1 發現與發表
Ernest. Henry. Wilson于1908年7、11月在四川岷江河谷汶川境內海拔1 300~2 000 m發現,1914年發表于Botanical Magazine[2]。其模式標本由 E.H. Wilson 采集,Stapf 鑒定,存放于哈佛大學標本館?,F僅能查閱到Paris的模式標本(P00650392)以及英國丘園的標本(K000786686/K000786687[同一標本]、K000786689),但不清楚是否是存于哈佛大學的模式標本。其中K000786686/K000786687進行了2次鑒定,1913年10月15日鑒定為藍雪花(Ceratostigma plumbaginoides),1913年10月23日鑒定為岷江藍雪花(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1.2 分類系統異同
通過對各分類系統進行比較(表1)發
2 花粉學研究
張金談等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和透視電鏡對岷江藍雪花進行了花粉形態及其超微結構的觀察,指出岷江藍雪花花粉粒為球形;其大小為74.5(54.6~81.9)μm;萌發孔為散溝,溝在花粉粒表面排列成五邊形或六邊形,無溝膜;花粉粒外壁層次不分明,厚度2.3 μm;表面具瘤狀紋飾,瘤高2.3 μm、寬1.8 μm,瘤定端為乳狀突起[8]。
3 生態學研究
3.1 分布情況
迄今暫未查到關于岷江藍雪花分布情況的系統研究的論著及報道;僅見各植物志有較簡略的描述(表3),且《四川植物志》尚無記載。
3.2 標本及相關信息
通過對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標本室(SZ)、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PE)、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博物館(CDCM)、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標本室(CDBI)、蘭州大學植物標本室(LZU)、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IBSC)、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標本館(WUK)、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標本館(HITBC)等數家科研院所標本館資料及標本的查閱,共統計標本信息209份(表4)。以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標本室(SZ)收集標本數量為最多,計 97份,其中有81份為近期采集,極具參考價值,采集時間為2007年7、8月以及2008年7月,海拔高度800~3 000 m,采集地點為北川(24份)、平武(15份)、茂縣(14份)、什邡(3份)、小金(7份)、越西(12份)、甘洛(6份)等地,以北川、平武、茂縣為最多。
通過標本信息顯示,最早的標本記錄為1928年,最晚的為2008年;海拔660~3 800 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路邊及河谷灌叢、林下林緣、路旁山坡、石灰巖巖壁等;岷江藍雪花在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甘肅均有分布,209份標本中有169份在四川采集(表5),特別是川西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
4 栽培學研究
1908年,威爾遜于四川岷江河谷汶川境內發現,并在英國引種成功。1915年英國報刊The Garden曾報道過岷江藍雪花在艾倫·威爾蒙特小姐的花園開放的情況[9],植株高1.5 m,花期8~11月。在美國農業部國外種子和植物引進辦公室的引種目錄(1922~1932年各年份)上均能查到岷江藍雪花的引種記錄,編號均為75718。國內僅查見關于紫金蓮栽培學專利2份(育苗方法、規范化種植方法),但不清楚是否為岷江藍雪花。
5 化學成分及藥理學研究
YUE等在岷江藍雪花正丁醇提取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C17H22O9),并通過二維核磁共振技術確定其結構[10]。
李勇軍等用萃取、低壓硅膠柱層析、重結晶等方法對岷江藍雪花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通過質譜、核磁其振、薄層色譜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其分離產物進行結構鑒定和純度測定以建立從岷江藍雪花中制備白花丹醌對照品的方法[11];王愛民等采用TLC法以岷江藍雪花對照藥材和白花丹醌對照品鑒別岷江藍雪花藥材,以HPLC測定白花丹醌含量以建立岷江藍雪花藥材的定性鑒別和定量檢測方法[12]。
盧啟振等對民族藥岷江藍雪花不同提取物鎮痛抗炎作用及急性毒性進行試驗研究,以岷江藍雪花醇提物、水提物采用醋酸扭體法、熱板法,觀察其對小鼠的鎮痛作用;用二甲苯致鼠耳腫脹法觀察其對小鼠抗炎作用;對2種提取物進行了最大耐受量測定,證明岷江藍雪花2種提取物對小鼠鎮痛抗炎作用顯著,臨床所用治療劑量安全無毒[13]。
陳恬等通過了一系列試驗探討了岷江藍雪花抗單純皰疹Ⅰ型病毒(HSV-1)的作用機理[14]、分子機制[15]及體內作用[16],為進一步開發提供理論依據。采用不同劑量的岷江藍雪花作用于適量HSV-1感染的Vero細胞,以50%組織細胞感染量(TCID50)、細胞病變效應(CPE)、MTT法和核酸分子雜交作為評價指標,證明了岷江藍雪花具有顯著的抗HSV-1的作用,能抑制HSV-1對宿主細胞的吸附以及抑制HSV-1gD基因復制與轉錄;采用不同劑量的岷江藍雪花作用于適量HSV-1感染的Vero細胞,以50%組織細胞感染量(TCID50)、細胞病變效應(CPE)、蝕斑形成單位(PFU)為評價指標,采用CsCl密度梯度離心、RT-PCR、Western Blot以及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為研究手段,證明了岷江藍雪花能抑制HSV-1對宿主細胞的吸附,選擇性地抑制HSV-1 DNA及蛋白質合成,抑制HSV-lgD基因轉錄;對小鼠進行HSV-1的角膜局部接種、尾靜脈全身接種2種HSV-1感染的動物模型,觀察岷江藍雪花對皰疹性角膜炎和HSV-1全身感染的治療作用,表明岷江藍雪花有抗HSV-1的藥效學作用,對皰疹性角膜炎和HSV-1全身感染有較明顯的治療作用[14-16]。
6 產品開發現狀
20世紀30年代英國貝曲醫生(Dr. Edward Bach)發現花朵的能量對人類情緒有對應的平衡效果,于是便用日曬法和煎煮法將花朵的能量保存在白蘭地里,這就是后來的貝曲花精(Bach Flower Remedies)。岷江藍雪花便是其中一種,貝曲醫生通過大量的研究及臨床試驗,最終認為岷江藍雪花可以幫助那些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意志不堅定、極易受到別人影響的人找到自信。現英國Healingherbs藥草公司等生產的cerato(即岷江藍雪花)花精在世界很多地方能買到。英格蘭東北部海濱小鎮克羅瑪開展以“貝曲花精”為主題的研討會進行特色旅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花精愛好者和游客,岷江藍雪花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內已有以紫金蓮(藥材名)入藥的商品藥,如通迪膠囊等,但不清楚是否為岷江藍雪花。若不是,岷江藍雪花也可做該藥材的替代品。
參考文獻
[1]李臻,唐霄鏵,韓菊蘭,等.川西北五種野生藥用觀賞植物研究利用現狀[J].南方農業,2013(6):11-14.
[2] Stapf Otto.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J].Botanical Magazine,140:t.8591.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v60(1)[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3.
[4]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v3[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295.
[5] 吳征鎰.西藏植物志,v3[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850.
[6] 貴州植物志編輯委員會.貴州植物志,v8[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296.
[7] 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v1(4)[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56.
[8] 張金談,王萍莉.現代花粉應用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117.
[9] Notes of The Week[N]. The Garden: an illustrated weekly journal of gardening in all its branches, 1915-10-09(N0.2290-VOL. LXXIX) :491.
[10] YUE J M,ZHAO Y,XU J,et al.A New Glucoside from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7,10:873-874.
[11] 李勇軍,何迅,廖尚高,等.紫金蓮的化學對照品研究[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8(6):622-624.
[12] 王愛民,王永林,李勇軍,等.紫金蓮藥材的質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17):2130-2132.
[13] 盧啟振,鄧煒,田宏平,等.民族藥紫金蓮鎮痛抗炎作用及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貴州科學,2014(1):26-28,39.
[14] 陳恬,賈文祥,楊發龍,等.藏藥紫金標抗HSV-1的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9):65-69.
[15] 陳恬,賈文祥,張敏,等.西藏紫金標抗HSV-1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5(8):594-598.
[16] 陳恬,賈文祥,曾蔚,等.藏藥紫金標抗HSV-1作用的體內實驗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7(6):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