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文 陳祺 任鎖堂
摘要 以渭南大荔聚豐高科技生態植物園為例,立足洛渭兩河之間沙苑的實際,緊扣大荔縣生態農林發展趨勢,論述生態植物園可行性研究程序,提出了項目開發的初步設想,積極探索生態植物園因地制宜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渭南聚豐;大荔縣八魚村沙苑;生態植物園;可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013-03
被稱為“綠色寶庫”的植物園,以其不同規模、不同特點的多功能日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給人類帶來了難以估價的效益,并將繼續和更顯著地造福于人類[1]。生態植物園以植物造景為主,突出依靠多姿多彩的植物美布置而成的自然景觀,同時結合農林牧業生產,以園林建筑小品做適度點綴,使之成為自然純樸、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的休閑度假之地[2]。沙苑地處陜西省大荔縣南部洛、渭兩河之間,是在原始湖底上的風積沙地上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凸、洼、草沙等特殊地貌。流傳在沙苑腹地八魚村的“八女井”傳說,凝結著沙苑人民的獨特智慧和浪漫情懷,曾引無數文人騷客賦詩填詞,縱酒高歌。如今,農林畜牧業集約化經營的沙苑城正在崛起,棗、桃、李、杏等果林業蓬勃發展,黃花菜、蘆筍、花生、紅棗深加工方興未艾,奏響了一曲豐饒富裕的強勁樂章[3]。可行性研究是生態植物園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驟,是保證其以最小的投資換取最佳經濟效果的科學方法,在項目投資決策和項目運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對擬議中的項目進行系統分析和全面論證,判斷項目是否可行和值得投資,還要進行反復比較,尋求最佳建設方案,避免項目方案的多變造成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和時間的延誤。這就要熟悉國家和地方對項目建設的有關法律、政策、規定,準確掌握有關專業知識,真正做到科學地、獨立地、不受任何干擾地把握好產業的發展方向,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質量[4]。研究以渭南大荔聚豐高科技生態植物園為例,立足沙苑實際,探討生態植物園因地制宜建設的可行途徑。
1 必要性分析
生態植物園的開發建設應遵循陜西省和渭南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體現生產經營和生態旅游的雙重特色,根據大荔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有針對性地開發利用荒沙丘坡地,改善渭河北岸生態環境,這既是尋找大荔縣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迫切要求,也是城鄉居民到大自然中游覽、觀光、休憩、度假、療養、娛樂的社會需要。
1.1 有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如何科學、合理、經濟地在荒沙丘坡地上實現植被再生,一直是生物學、生態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大荔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探索實踐的主旋律。根據農林生物種群對環境的生態適應性,占據同一立體空間的不同層次所構成的相互依存的立體能量、物質轉化循環體系,合理的立體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能夠更充分地利用資源,更好地抵御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大荔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探索出一條適合大荔縣情、科技含量較高、廣大村民又能接受的新路子,在大荔縣經濟建設發展中做出龍頭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1.2 有助于農業產業規范化經營
傳統農業生產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不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生態植物園,既是發展大荔及周邊農村商品經濟的有效途徑之一,又是實現渭南高效農業的重要措施,更是實現陜西農村商品經濟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的客觀要求。以生態植物園聯帶千家萬戶,引導農民向小而專、商品化發展,這樣既有利于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運用和轉化,增強市場競爭力,更有利于形成大批量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拳頭產品,獲得較高的區域規模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3 有助于旅游資源結構的改善
人文景觀需要自然景觀的陪襯,自然景觀更離不開人文景觀的烘托。帶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態農業旅游更是一個缺門,成為大荔旅游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盡快加強自然景觀資源、苗木花卉、藥材、蔬菜園藝和有機林果資源的開發,發展生態旅游已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從休閑、旅游角度考慮,建設具有沙苑風情的綠色生態旅游場所,營造一座反映現代科技、自然風貌、風土民情、人文景觀以及勞作生活的田園式農業觀光園,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于一體,使之在進行生產經營的同時,也能成為進行觀光游憩、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1.4 有助于地域優勢特色的發揮
根據大荔縣生態環境特點,將其劃分為北部臺源區、中部階地區、南部沙苑區和東部灘地區。渭河階地區地勢平坦,種植業發達,采用種植、養殖、加工生態農業模式,在產業化和規模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生態化和綠色化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通過生態植物園建設,將生態化、綠色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有機結合,無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業生產率的持續提高,還是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均具有重要意義[5]。
2 建設條件論證
大荔古稱同州,底蘊積淀雄厚,文化氣息濃郁,人文內涵寬廣。在長期墾耕活動影響下,栽培植被大量增加,以作物和果林為主,廣泛覆蓋在整個臺源面及階地區;自然植被明顯萎縮,以灌叢、草地分布于溝坡、河灘和沙苑區。黃河濕地有丹頂鶴、大鴨、白鶴、黑鶴、白琵鷺、大天鵝、灰鶴等保護鳥類。
2.1 自然環境條件
大荔縣地處渭河斷陷盆地東部偏北坳陷區,由西北向東南呈現臺源、階地、沙地、灘地多級階梯狀格局。地處黃河、渭河、洛河3河交匯地區,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8 ℃,年均降雨量50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76.4 h,無霜期為214 d。光熱資源充足,可適宜多種植物種植。項目區位于渭河北岸,土壤屬面沙土層深厚,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純凈、無污染,灌區設施良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最適宜農作物、花卉植物生長。
2.2 現有資源條件
渭南聚豐農業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農業高科技種植、養殖、無土栽培、溫室大棚蔬菜的種植、銷售。公司堅持以“高科技、高起點、高效益”為宗旨,以“名、優、新、特、珍、稀”為發展方向,實行專家+公司+農戶的市場經營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建成了多處苗木繁育基地、經濟林果園,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產種植經驗,在經營管理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有較強的駕馭市場的能力。
2.3 實施有利條件
2.3.1 政策環境。該項目建設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范疇,符合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政策,與陜西省生態農業基地建設合拍,是大荔實施精品農業富民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
2.3.2 市場環境。生態植物已成為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興產業,苗木花卉、藥材、蔬菜園藝、特色經濟林果已成為農民投資的熱點。因此要充分發揮渭南科技力量雄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又地處獨有沙丘區域之優勢。
2.3.3 三大優勢。在廣袤的黃河沖積平原上,大荔境內大量的沙荒地、河灘地提供了豐裕的建設資源;加之豐足的水電資源和快捷的交通,為大荔打造“西部設施農業第一縣”、“百萬生豬十萬牛”和“大荔瓜果菜、綠色無公害”三張特色牌,培植主導產業,建設果蔬、畜牧和設施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大縣奠定良好基礎[6]。
2.4 基礎設施條件
項目所在地位于大荔縣八魚鄉西營村,采用土地承包的形式,承包期36年,承包面積66.7 hm2。
承包區域全部屬于荒沙丘坡地(非耕地),其中有棗樹林18.0 hm2。已由渭南聚豐農業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修筑水泥面公路8 km,機械平地28.7 hm2;內部有南北、東西干道,生產經營方便;附近有變電站,電力供應較好;現有機井十二眼,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電設施齊全;基礎設施建設及未來的生產經營能源供水有一定的保證。周圍群眾有傳統的苗木花卉繁育生產、特色經濟林果生產的習慣,并能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學習新技術。
3 規劃方案
規劃創意是生態植物園是否可行的靈魂。用什么思路去構建園區的框架,進而通過各種造園的手段展現出其中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四句七言可涵蓋生態植物園的規劃創意:茂林叢中聽沙鳴,花果香間聞鳥語;觀花采果歸田園,農家簡舍品甘甜[7]。
3.1 性質定位
生態植物園以恢復生態植被環境為宗旨,在充分保護自然環境與綠色資源的同時,融農、林、牧業于風景優美的生態植物園林之中,建設具有現代沙苑風情的全新概念的綠色高新生態示范場所,營造一座反映現代科技、自然風貌、風土民情、人文景觀以及勞作生活的田園式生態植物園,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于一體,使之成為進行科技示范、農業生產、觀光游憩、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以期達到改善大荔農業生產結構,并協調于旅游資源結構綜合發展之目的。
3.2 功能分區
結合當地土壤、氣候、光照、無霜期、降雨量等立地條件,根據農業生態技術采用的程度,為了方便生產經營,便于示范展出,突出生態景觀,有利于休閑和旅游組織管理,將生態植物園劃分為“三區、三園、一個中心”。
3.2.1 三區。①果藥間作生產區(18.0 hm2),著重發展大棗特色品種經濟果林,棗林下面種植藥材,形成立體綜合利用復式結構,以供參觀學習,同時提供優質、純正、無毒種苗和咨詢、培訓服務。②設施農業栽培區(9.0 hm2),加溫節能型日光溫室80個,以適應于沙丘地生長的新、奇、特的特種作物為生產方向,主要任務是培育良種、豐產試驗、示范觀摩。③設施園藝栽培區(9.0 hm2),主要采用20個不同類型的全天候電腦控制溫室,反季節生產名特優果品、蔬菜,周年生產時令花卉,也可適當生產藥材、香料、色素、味素等原料植物。
3.2.2 三園。①生態農業模式園(5.0 hm2),這是一種典型的立體開發和綜合飼養有機結合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②農工集約生態園(5.0 hm2),主要任務是農牧產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飼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鮮、花卉保鮮,以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利用效率及系統生產力。③觀光休閑度假園(10.0 hm2),安排水面垂釣、寵物觀賞和游樂場所,配備一定面積家庭小農場或用戶自行設計的花圃、菜園、藥圃,為用戶提供一個自耕自做、獨享其樂、自我陶醉的小天地。
3.2.3 一個中心。管理與商務中心(4.0 hm2)作為生態植物園的管理服務中心、咨詢培訓中心、展示銷售中心和信息網絡中心,同時劃出一定面積作為貯藏間、庫房、車庫及商品交易區。
3.3 基礎設施
3.3.1 公共基礎設施。①道路基礎設施:村內路長220 m,村內道路至園區大門道路長600 m,園內主干道長2 000 m,園內3條支路長5 400 m。②供水基礎設施:淺水泵12臺,供水管網成套設施。③供電基礎設施:建變電站房,增容150 kW變壓器,架設專線15 000 m。④土建基礎設施:辦公與宿舍樓2 520 m2,職工食堂800 m2,冷庫2 100 m2,小超市80 m2,公廁4處,每處建筑面積25 m2。⑤其他基礎設施:圍墻3 340 m,路燈30套,各種簡介牌、警示牌、標志牌20個;電動門1套,停車場1處;冷藏、貨運車輛5輛。
3.3.2 分區基礎設施。①果藥間作生產區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②設施農業栽培區采用波涌灌溉技術,加溫節能型日光溫室80棟。③設施園藝栽培區采用微灌系統,選用滴灌和微噴灌交叉使用;全天候電腦控制溫室20棟。④生態農業模式園包括禽畜圈舍、副業加工、沼氣池和化肥、農藥庫房。⑤農工集約生態園包括藻類培養塘、豬場,飼料廠、加工廠、制品廠,沼氣池、發電機組。⑥觀光休閑度假園包括觀賞寵物養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別墅15套,游樂設施、特色運動器械。⑦管理與商務中心包括展示交易中心,貯藏間、庫房、車庫。
4 資金與效益
生態植物項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其項目的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評價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在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的條件下,從財務角度分析、計算項目的財務盈利能力以及其他財務指標,據以判斷項目或不同方案在財務上的可行性。主要評價指標有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和投資利潤率等[8]。
4.1 投資概算 根據國家和陜西省有關生態植物園工程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規定,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立地條件和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的基礎上,按照建設項目進行投資概算。生態植物園建設投資總額為5 908.2萬元,其中: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 240.6萬元,占投資總額的71.78%;②保護工程建設投資589.5萬元,占投資總額的9.98%;③服務設施建設投資541萬元,占投資總額的9.15%;④其他費用537.1萬元,占投資總額的9.09%。
4.2 生態效益 生態植物園的開發建設以特色農作物、經濟林果、苗木花卉、藥材、蔬菜園藝構成立體復式人工生態為宗旨,以喬、灌、花、草、藤、果立體生態生產為模式,加快退耕還林、封沙育林的步伐。在生產經營的基礎上發展旅游事業,在旅游活動中不但不破壞原有植被,而且在開發建設中加快了綠化美化的進程。所有生態旅游活動都必須遵守相應的規范與制度,以合理、適度的環境容量為前提,保護、開發、利用并重,以科學的組織劃分、靈活的安排經營為中心,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衛生的處理問題和景觀景點的保護問題。
4.3 利稅分析
生態植物園開發建設后,各項設施全部營運,年收入2 041.9萬元,生產經營的稅后利潤按60%計算,其他稅后利潤按80%計算,則每年可實現利潤1 513.96萬元。資本金利潤率=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100%=25.62%,投資回收期為3.9年。
上述各項指標說明生態植物園投資效果是比較好的,基本符合國家投資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時也說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5 結語
素有“三秦通衢”之稱的大荔縣,有著地方特色鮮明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文化資源。在關中平原唯一的沙苑中開發建設生態植物園,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優良種苗繁育、無公害生產示范、產品加工中試、園區綜合開發、旅游產業經營和園區生態環保為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植物園,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植物園、農業科技園、觀光園解決效益較差的實際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例范[9]。而項目可行性研究正確與否、質量高低直接關系投資成敗,理應給予高度重視。但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投資方為上項目而不希望咨詢機構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不愿意聽到問題,只求表面過得去,把“可行性研究”變為“可批性作文”與“可貸性粉飾”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要端正對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認識;二要詳實準確地收集資料;三要將可行性研究作為持續性工作并建立可行性研究更新機制;四要建立健全項目后評價機制,在項目實施后進行跟蹤調查,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制訂應對措施,以保證開發項目實現預定的目標[10]。
參考文獻
[1]張智敏.發展植物園的設想[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88(4):41-45.
[2] 趙志剛.保定植物園規劃設計構思[J].河北職工大學學報,2000(1):68-70.
[3] 魏新民.古代關中“沙苑”農業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J].江西農業學報,2009(4):195-198.
[4] 邢林.可行性研究在項目建設中的作用[J].中國工程咨詢,2000(3):37-38.
[5] 馬俊杰,王伯鐸,宋進喜.大荔縣生態農業建設模式與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3(5):26-30.
[6] 大荔投資優勢[J].西部大開發,2012(5):80-81.
[7] 鄭陽,聶晶,邢黎峰.臨沂市動植物園總體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3(2):17-19.
[8] 常來英,薛毫祥,王日君.農業投資項目財務可行性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2008(3):39-40.
[9] 歐陽歡,王慶煌,黃根深,等.科研、開發、旅游三位一體新型植物園的創建——以興隆熱帶植物園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4):177-179.
[10] 李珊珊.可行性研究最忌走過場[J].中國投資,2013(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