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2014年,文娛圈怎么了?
4月,《梅花烙》與《宮鎖連城》之爭公之于眾。12月5日瓊瑤起訴于正等著作權侵權案在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雙方正式對簿公堂。12月11日,包括知名編劇趙冬苓、劉和平、束煥、宋方金在內的109位編劇發表了一份聲援瓊瑤的“聯署聲明”。在眾多編劇看來,于正侵權案不僅是兩位編劇間的糾紛,同時也關系到影視業對原創的尊重和創作能力的可持續性。
這一事件揭示了當下電視劇制作行業普遍存在的“扒劇”現象,也讓知識產權保護再成焦點話題。
此外,“監獄風云”成為2014年最火的網絡段子之一,演員黃海波、房祖名、柯震東、高虎,導演張元、王全安,編劇寧財神,歌手李代沫等演藝圈人士頻頻曝出的負面消息長期占據了2014年娛樂新聞的頭條。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大眾審美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不代表對低俗和違法行為妥協,一場“凈風”運動勢在必行。
9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正式通知,明確要求不得邀請有吸毒、嫖娼劣跡的藝人參與制作廣播電視節目,暫停播映有吸毒、嫖娼劣跡藝人主創的電影、電視、網絡劇等影視作品。
“限劣令”的出臺,反襯出當下娛樂市場的病態。廣電總局一內部人員表示當下娛樂圈存在“審丑”現象,借“嘔像”來獲取娛樂價值。“限劣令”的目的之一即為止殺這一現象,肅清社會風氣。
用一只權威的手將低俗文化、劣跡藝人阻擋在大眾視野之外——“限劣令”只是一種見招拆招的解決方式。要達到凈化風氣的目的,除政策規范與引導外,同樣需要文藝工作者的自律與擔當。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一部好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很快掀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習近平如此形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藝創作成就,同時也敏銳指出了當下文藝市場存在的問題——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業內專家表示,這正是當下文藝市場抄襲模仿等現象的癥結所在。
目前,影視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資本大舉涌入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行業泡沫和趨利行為。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影視從業者都在試圖為行業發展正本清源,使“文藝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