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2014年,“跨界”成為泛常態。
首先是行業間的跨界。有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個季度,涉及文化娛樂產業的并購案有63起,資金總額高達550億元。與2013年的同業并購趨勢不同,這63起并購案中,行業跨界占比達六成。投資文娛產業,“煤老板”已非“孤軍”,餐飲業、制造業、重工業等領域的上市公司頻頻出手。
其次是影視制作公司之間的跨界。以電視劇起家的華策影視開始布局電影業,《小時代》系列、《分手合約》等,都為其財報增添了亮點;電視劇制作公司華錄百納,收購藍色火焰后進軍綜藝市場,《女神的新衣》成為實踐T2O模式的行業案例;脫胎于綜藝節目的大電影《爸爸去哪兒》僅用了一個月拍攝卻狂攬7億元票房,綜藝電影成一時話題。
除此之外,新媒體領域也在跨界,BAT搶灘布局視頻業務備受矚目。
跨界背后,三個層面各有原因。
行業跨界是資本逐利的天性使然。房地產、傳統制造業相對低迷,文化產業的繁榮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隨著政府大力扶植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影視行業取得了近五年來的高速增長。大電影進入10億元票房時代,熱門綜藝節目天價冠名費層出不窮,這些都刺激著熱錢不斷涌入。
影視制作公司的跨界融合,主因是跨屏消費導致終端觀眾的打通,以及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制作的天然共通性。出于平攤風險的考慮,各影視制作公司會不斷嘗試其他領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分析,“現在,影視劇公司和節目制作公司的雙向滲透正在發生,他們都在向綜合性娛樂公司轉型,不再滿足于只提供品類單一的內容產品。”
新媒體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內容IP化和移動市場的爆發增長促使他們通過跨界尋找支撐點。有分析人士表示,新媒體向上游內容制作產業鏈延伸已是大勢所趨,其背后的娛樂產業鏈價值空間巨大。
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多屏娛樂使得產業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無論內容,還是渠道,其屬性都不再鮮明。新型的綜合文化娛樂產業正在形成,隨著市場主體的資源整合,以及跨界產品邊際成本的降低,產業融合的馬太效應將加速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