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摘要
[目的] 為今后高原鼠兔在低海拔地區的全面馴化奠定基礎。[方法] 選取高原鼠兔為研究對象,以SD大鼠為對照,對其血液生化指標進行測定和對比。[結果] 高原鼠兔的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均明顯低于SD大鼠,且差異極顯著(P<0.01);高原鼠兔尿素氮和甘油三酯含量明顯高于SD大鼠,差異極顯著(P<0.01);高原鼠兔總蛋白和總膽固醇指標與SD大鼠差異不顯著(P>0.01)。[結論] 這種差異的產生可能與高原鼠兔與SD大鼠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有關。
關鍵詞 高原鼠兔;血清;生化指標
中圖分類號 S82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059-02
Determination of Biochemical Indices in the Serum of 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
YAO Fang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cclimation of 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 in low-altitude regions in future. [Method] Taking O. curzoniae 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SD rats as control,their blood biochemical indices were determined and contrasted. [Resu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O. curzonia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D rats (P<0.01). The contents of urea nitrogen and triglyceride in O. curzonia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D rats (P<0.01). The total protein and whole cholesterol in O. curzonia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D rats(P>0.01).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 curzoniae and SD rats were related to their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way of life.
Key words 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Serum; Biochemical indices
高原鼠兔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鼠兔屬(Ochotona)動物,具有成熟體重輕、繁殖率高、性成熟早等特點,是一種新開發的實驗動物[1]。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植食性小型哺乳動物,主要棲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與高原毗鄰的尼泊爾、錫金等國家與地區[2],適應在海拔3 000~5 100 m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草甸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地帶。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害鼠之一,體長10.5~28.5 cm,耳短小而圓。夏季上體毛呈暗沙黃褐色或棕黃色;上下唇及鼻部黑褐色;頸背具有明顯單色斑塊,下體毛色呈淡黃色或近乎白色;季略為淺淡。
在實驗動物學研究中,臨床血液生化指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為病理、毒理學及發病機理等研究選擇實驗動物提供標準[3]。鼠兔具有對毒品敏感、對嗎啡類藥物耐受性強和可自身免疫疾病等優點,可在生理學、生殖生理和免疫學領域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實驗動物新品種。在生化標記方面,譚萍萍等[4]利用醋酸纖維膜電泳技術,以BALB/c、C56BL/6J、615、CBA純系小鼠和野外捕捉的達烏爾鼠兔為研究對象,對碳酸肝酶-2(Car-2)、脂酶-l (Es-l)、脂酶-2(Es-2)、脂酶-3(Es-3)、血紅蛋白-卜鏈(Hbb)以及轉鐵蛋白(Trf)6個指標作了初步的遺傳圖譜,因材料有限,達鳥爾鼠兔在樣品收集中由于血液處理不當,所以未作Es-1、Hbb、Trf和 Car-2指標對照。從其他指標來看,高原鼠兔在Es-1中的泳動率比小鼠快,條帶粗。在Es-2中,高原鼠免較小鼠的泳動率稍慢些,條帶數差不多,與達烏爾鼠兔無論是條帶的粗細還是條帶數都存在顯著差異。在Es-3上,高原鼠兔的泳動率比小鼠慢,小鼠又較達烏爾鼠兔的泳動率慢,帶數都相同。高原鼠兔在Hbb指標中的泳動率比小鼠要快,有1條清晰。在Car-2中沒出現條帶。Trf中表現為2條帶的泳動率與小鼠存在明顯差異。從以上條帶出現的多少及泳動率的獨特性可以看出高原鼠兔的遺傳本質及其特性[5-6],為今后高原鼠兔在低海拔的全面馴化奠定了基礎。
研究表明,高原鼠兔的血壓與兔和豚鼠接近, 其心率和呼吸頻率較兔快,耗氧量高于兔、豚鼠和大鼠,而與小鼠接近;其血清白蛋白含量高于兔、大鼠、小鼠和人類,甘油三酯含量高于兔、豚鼠和人類,而血清膽固醇含量則低于兔、小鼠和人類[7]。高原鼠兔心率較兔快,清蛋白質總量及白蛋白含量均較高,而總膽固醇含量則較低,這似與其行動敏捷、體質健壯、肌肉發達的特征相一致。高原鼠兔為兔形目中個體較小的物種,其解剖學特征與家兔相似。由于其體型小、性情溫和、繁殖率高、性成熟早、所需飼料簡單,比家兔飼養更為經濟,因此有望成為藥理學、免疫學、生殖生理學、畸形發生學、神經生理學和高原低氧生理學等研究領域的實驗動物[8]。孫淑芬等[9]研究表明高原鼠兔血清白蛋白的含量高于人、大鼠及家兔;血清膽固醇含量明顯低于人、大鼠及試驗家兔。
高原鼠兔常年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區,對低氧的適應性極強,對其研究已獲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低氧適應分子機制是其研究熱點,但仍處于發展階段。我國高原遼闊,動物資源豐富,但是目前對高原土生動物的適應機制的研究僅限于器官水平的研究。在細胞及分子水平上闡明低氧適應的詳細機制將是對高原鼠兔研究的新進展[10]。筆者以青海省海晏縣甘子河地區高原鼠兔為研究對象,針對其血液生化指標進行測定,并以SD大鼠為參照,分析高原鼠兔血液生化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特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與試劑
野生高原鼠兔捕捉于青海省海晏縣甘子河地區;SD大鼠,購自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組實驗動物各30只。所有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1.2 試驗方法
眶后靜脈叢采血,于試驗空腹12 h后采血,分離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含量采用比色法測定;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含量采用比色法測定;總蛋白(TP)含量采用雙縮脲法測定;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異丙醇抽提乙酰丙酮顯色法測定;總膽固醇(CHO)含量采用異丙醇抽提高鐵冰醋酸-硫酸顯色法測定;尿素氮(BUG)含量采用二乙酰-肟顯色法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高原鼠兔的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均明顯低于SD大鼠,且差異極顯著(P<0.01);高原鼠兔尿素氮(BUN)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明顯高于SD大鼠,差異極顯著(P<0.01);從總蛋白(TP)和總膽固醇(TCH)來看,二者差異不顯著(P>0.01)。
3 討論
谷草轉氨酶存在于組織細胞中,其中心肌細胞中含量最高,其次為肝臟,而血清中含量極少。谷草轉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線粒體內,當肝臟發生嚴重壞死或破壞時,才能引起谷草轉氨酶在血清中濃度會偏高。各種病毒性肝炎、肝硬變、肝膿腫、肝結核、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從谷草轉氨酶來看,高原鼠兔屬于正常參考值范圍,而SD大鼠明顯偏高,這可能與二者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且SD大鼠大多在實驗室內飼養,活動受限,且營養較好有關,少運動、營養好可能是導致此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谷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漿內,細胞內濃度高于血清中1 000~3 000倍。只要有1%的肝細胞被破壞,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1倍。因此,谷丙轉氨酶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肝功能損害最敏感的檢測指標。2種動物的谷丙轉氨酶雖然差異顯著,但均在正常值的范圍之內,可能與2種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有關。
單純的尿素氮升高可能是因為飲食中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類食物引起的,改變飲食結構,平衡蛋白質、含糖類食物和蔬菜的搭配,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2種動物的尿素氮含量差異顯著,但也均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這也與2種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有關。高原鼠兔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偏高,可能與其食物結構較為單一有關,因為甘油三酯大部分是從飲食中獲得的,只有少部分是動物自身合成的。當進食大量脂肪類、尤其是動物脂肪食品后,體內甘油三酯水平明顯升高;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加工精細的糧食進入體內后,則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從而會引起甘油三酯升高。有學者研究不同季節高原鼠兔血液生化指標中甘油三酯的季節性變化,發現高原鼠兔的甘油三酯在夏季最高,冬春季節最低,這可能與其在夏季牧草生長期能夠采食大量的植物根莖等有關。
參考文獻
[1]
葉潤蓉,樊乃昌,白琴華.新開發實驗動物——高原鼠兔[J].動物學雜志,1993,28(5):51-53.
[2] 杜繼曾,李慶芬.模擬高原低氧對高原鼠兔和大鼠器官于血液若干指標的影響[J].獸類學報,1982,2(1):35-42.
[3] 王冬平,江其輝,耿志賢,等.AMS/5近交系小鼠的臨床生理生化正常值的測定[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1995,12(3):10.
[4] 譚萍萍,歐陽燕,張婷,等.不同海拔地區高原鼠兔的血常規及部分生化指標測定[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1997,14(1):27-29.
[5] MOORE L G.Human genetic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J].High Alt Med Biol,2001,2(2):257-279.
[6] BEALL C M,DECKER M J,BRITTENHAM G M.An ethiopian pattern of human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J].Proc Natl Acad Sc,2002,99(26):17215-17218.
[7] 趙建文,田海秋,孫淑芬,等.高原鼠兔部分生理及血液生化測定值[J].上海實驗動物科學,1997,17(4):223-225.
[8] 葉潤蓉,樊乃昌,白琴華.高原鼠兔的馴化和封閉群的建立[J].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1992,2(1):29.
[9] 孫淑芬,伊德林,張朝紅,等.高原鼠兔的血液生化正常值測定[J].沈陽醫學院學報,1997,11(1):43-47.
[10] 歐陽燕.高原鼠兔向低海拔地區的引種馴化成功[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1995,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