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輝 楊湘婧 李瓊 許麗麗 李亞華
摘要 為了全面提升郴州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能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郴州市國土資源管理局與郴州市氣象局在預計有地質災害發生時,向社會公眾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在防治地質災害、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此就基于SWAN系統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渠道提出了新的構想。
關鍵詞 地質災害;預警信息;聯合發布;快速;構想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073-03
2006年7月14~16日郴州市受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影響,郴州市各縣雨量點過程平均降雨量189 mm,強降水誘發了多起地質災害;湖南省因災死亡346人,失蹤89人,其中,郴州市所屬的資興市死亡197人,失蹤69人;全市直接經濟損失63.83億元。這次特大暴雨造成郴州市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8 000多處,其中資興市3 000多處[1]。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已成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國土、氣象等部門在地質災害防御方面廣泛開展了合作,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在防治地質災害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快速有效地發布預警信息,提高地質災害防御的能力是值得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筆者在此就基于SWAN系統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渠道提出了新的構想。
1 郴州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1.1 地質災害的類型
1.1.1 滑坡。是斜坡巖土體在自身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營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是自然作用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1.1.2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自然地質災害,由暴雨等水源激發形成的一種攜帶大量泥沙等固體物質的一種特殊洪流。
1.1.3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受自然因素作用或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的現象或過程。
1.1.4 地裂縫。是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
1.1.5 崩塌。是高陡的斜坡(一般>50°)上的巖土體脫離母體,產生以豎向運動為主的崩落、滑動、并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1.1.6 地面沉降。又被稱為地面下沉、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
1.2 地質災害類型及隱患點統計
根據2014年國土部門排查的情況(表1),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 232處,其中,特大型5處,大型18處,中型182處,小型1 027處;滑坡1 020處,泥石流88處,地面塌陷88處,地裂縫3處,崩塌24處,地面沉降9處。
1.3 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
郴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范圍廣,遍布轄區內的11個縣(市、區),尤以資興市、北湖區、永興縣居多(圖1)。
1.4 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子
郴州地處南嶺山脈北麓,氣候異常,地形復雜,地勢陡峭, 河谷密布,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超過2 000 mm的年降水量也時有發生(1975年最多,為2 247.6 mm),每年因暴雨等自然災害誘發地質災害很多,特別是近十年來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頻發,加上各地大量開山修路、采礦,暴雨以上的強降水極易誘發山體崩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損失[2]。影響郴州地質災害的主要因子是強降水,另外,地形地貌、地層巖性、人類活動等也對地質災害發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2 SWAN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功能簡介
SWAN災害風險預警系統是氣象部門開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和中小流域防汛精細化預報預警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不同等級致災臨界雨量指標在SWAN系統的輸入,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與定量降水估測預報產品的疊加綜合識別分析,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產品自動生成、報警和定量化評估等功能的一體化風險預警業務系統。
2.1 系統構成 系統分為服務器和客戶端2個部分。服務器主要負責雷達拼圖、外推和流域面雨量等產品的計算,以及將不同時效的累計降水值與預先設定的風險災害降水臨界值相比較,生成不同等級的風險實況產品,產品生成后通過ftp推送功能,分別發送到ftp數據服務器上,供本地市、縣氣象部門共享使用。
2.2 客戶端軟件功能
2.2.1 用戶地圖基礎信息顯示功能。本地化輸入后,可以顯示區域內所有地質災害點的基本信息、區域內責任人聯系方式及市、縣、鄉鎮的基本信息。
2.2.2 監測功能。可以顯示雷達拼圖、自動站、降水估測、面雨量、風險等級實況等產品,并實時更新數據。
2.2.3 服務功能。根據自動生成的地質災害等風險實況產品可以通過畫圈來修改風險點等級、風險點的面雨量,或直接將風險實況產品進入服務制作,可生成文檔、圖片短信等內容,交由發布系統發布(圖2)。
3 實現快速發布預警信息的構想
地質災害多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郴州市國土、氣象兩部門雖然能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災害損失也呈逐年下降趨勢(表2),但發布渠道復雜、審批流程繁瑣。為了全面提升郴州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能力,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增強預警信息發布時效,使防汛、防災責任人在第一時間收到預警信息,需要通過光纜建立國土與氣象兩部門內部網絡對接,實現雙方數據與信息的實時共享(圖3)。并在雙方分別安裝SWAN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客戶端,在氣象部門預報有強降水發生之前,雙方可以根據該系統生成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產品通過網絡實現修改、審批、發布,有效地簡化了預警信息發布流程。
通過通信運營商的光纜實現網絡對接后,氣象部門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可及時為國土部門通報預警預報、雨情等信息,并提供專業氣象服務產品及臨時所需的氣象資料信息;國土部門可查詢最新的降水資料,向氣象局通報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數據、歷史地質災害災情數據以及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排查、變化動態數據等。充分發揮兩局在各自專業領域中的職能和優勢,兩局深化合作機制,擴大合作范
圍,建立暢通的氣象災害信息共享渠道;在原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聯合研發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模式;在地質災害易發時段,加強會商,互傳氣象預報和地質災害預報結果,確定預報等級,建立預警信息快速聯合發布機制,為防御地質災害和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做出積極貢獻。
4 小結
一個及時有效的預警信息在地質災害的防御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地質災害的防治需要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當預報有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時,相關部門應在第一時間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并通過各種信息發布渠道將預警信息傳遞到市、縣、鄉鎮、村組各級各部門負責人和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農村信息員的手機上。收到預警信息的相關責任人應及時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的人員轉移,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肖芳,黃虎輝.郴州五百年難遇特大暴雨天氣過程分析[C]//湖南氣象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年會獲獎論文集.湖南氣象學會,2006.
[2] 陽岳龍,胡海兵.郴州市主要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