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森林進行撫育的同時,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揮林下經濟植物的生產作用,建立林下食用菌、林下山野菜、林下藥材的栽植模式,可以在短時期內獲得一定經濟效益。該研究初步探討了林下經濟的意義、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種套種模式,為發展林下經濟探索一條可借鑒的復合經營栽植途徑。
關鍵詞林下;經濟作物;套種模式
中圖分類號S75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67-02
作者簡介杜人杰(1983- ),女,山東蓬萊人,工程師,碩士,從事林木遺傳育種工作。*通訊作者,工程師,碩士,從事林下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30我國林業發展日新月異,森林撫育規模日益擴大。在實施全面商業禁伐的背景下,林業經濟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潛力將對林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1]。隨著林業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林下經濟將代替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和經濟增長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林下綠色、有機、原生態的食品、藥品逐漸被重視,促使林下經濟植物的研究向前邁進。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模式的建立能夠科學合理地利用林下資源[2],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1林下經濟開發的意義
隨著生態建設的逐步實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已被提上林業工作日程。森林資源逐漸富足,特別是速生、豐產林木的培育與大面積推廣,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環境空間與物質基礎。目前,林下經濟雛形已經具備,并且對個別地方林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保證生態穩定、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利用林下資源,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能夠迎合多方的利益需求,實現一舉多贏[3]。
1.1改善人居環境傳統的食用菌栽培主要是在室內完成。由于孢子粉會在真菌子實體成熟階段大量散發,采用傳統方式會使操作室內的空氣中孢子粉濃度過高,人體吸入過多,會引起呼吸道不適,甚至導致肺炎。而林下栽培,由于空間大、空氣流通快,孢子粉濃度低,能夠避免人體吸入過多而導致的不良影響。
1.2能夠穩定森林生物鏈次生林地樹體在郁閉以前,生物群落簡單,不穩定性大。此時的林地陽光、空氣、水分等條件和農業耕地區別不大,可以在林地間作經濟植物。在管理經濟作物的同時,對林木也起到了去除雜草、施加水肥的目的。當林地樹木進入速生期而郁閉以后,林下光線弱,濕度大,可以栽培喜陰經濟植物或食用菌等[3]。待樹木枝繁葉茂后,其枯枝落葉量較大,既可作為食用菌等營養來源,又可降解栽培廢料為樹木生長提供肥料,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態鏈[4]。
1.3增加林農收入傳統林業產業、新型林下經濟共同開發,逐步削弱傳統林業產業在林區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加大林下經濟科研、開發力度,形成互套的林下栽培模式。將森林建設成農民的綠色銀行,對增加收入、改變產業發展結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林下經濟的發展能夠使農民經短期培訓后掌握生產技術,投資規模小,效益回收快。在經濟建設的當代,要用經濟實惠讓農民受益,調動他們積極性,才能推動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3]。
1.4縮短生產周期,見效快傳統的林業產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見效較慢,開發難度較大。現有的一部分林業經營機構,由于前期投入過多,后續投入不足,使企業經營吃力,發展動力不足,甚至倒閉。而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研究探索開發套種模式,充分發揮林下資源作用,盤活林區經濟,實現近期得利,進而推動林區自身持續發展[3]。
2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森林資源開發不足長期以來,林業一直保持傳統的經營模式,對森林資源的利用形式單一,即木材生產[5]。對林業副產品,特別是林下經濟重視不足,導致森林資源過度開發,林木過度砍伐,木材資源消耗過度,使傳統模式下林業經濟的發展后勁不足。
2.2森林其他資源消耗過度長期以來,主要靠掠奪式挖掘中藥、山野菜等野生資源,雖進行了相關的栽培與撫育工作,但因重視不足,受限因素過多,導致野生資源大量消耗?;謴团c經營模式并未建立,而國內外需求量卻逐步加大。因此,需要建立相關保護與開發制度,建立相應的科研機制,加大研究投入,研發中藥、食用菌、山野菜栽培模式。將科研成果轉化并推廣應用,改變林下可用資源日漸枯竭的狀態。
2.3耕地資源短缺我國發展食用菌、中藥和菜用植物基本都利用良田,而且作業面平面化。我國人口眾多,可利用的土地不足,特別是城鎮化發展,超級城市的建設,依靠傳統的擴大栽培面積來增加總產量的做法受到限制。目前,山野菜等植物作為保健食品,成為國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其價格一路上揚,但是需求量仍然不減[6]。因此,人工栽培逐漸被重視,不僅解決產量問題,更能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
3林下經濟植物套種模式的人工構建
利用林下空間環境及良好資源,建設食用菌、藥材和山野菜生產基地,既可以滿足企業加工的需要,進而提高林下副產品的附加值,又可以保護野生資源合理利用,不致因追逐利益而導致瀕危物種的滅絕,所以開發森林資源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所選經濟植物進行科學搭配,在次生林地下栽培經濟植物,建立林下藥材、林下野菜的栽植模式區。在進行森林撫育的同時,促進林下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保護地表土層,防止水土流失。發揮林下經濟植物的生產力,可以短期獲得經濟效益。在經濟植物選擇上,要選擇對森林競爭力小、經濟效益高、生長迅速、耐性好的品種[7]。
3.1林下經濟植物開發的主要模式
目前,森林以次生林為主,樹種主要以楊、柳、樺和三大硬闊為主,經濟物種主要有五味子、猴腿蘑、金銀花、白芍、蕨菜、黃瓜香、木耳等。
3.1.1林菌復合模式。林下食用菌適宜陰暗潮濕環境,目前可以發展的品種較多,現詳述如下。榛蘑即蜜環菌系廣泛分布的一種藥食兩用菌。其生長在多種闊葉樹根部、干基部、伐樁及倒木上;在闊葉及針闊混交林下,土壤中有橫走的根、根莖及大量枯枝落葉的林地上也有生長。榛蘑系東北林區特有的山珍,在保護野生資源前提下,人工增加林地榛蘑的產量,實現林下半人工栽榛磨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通常選擇蒙古櫟為主的闊葉林作為榛磨半人工栽培基地。
豬苓是一種傳統的多年生藥用真菌,其子實體可以食用,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且味道鮮美,同時豬苓菌核可入藥。目前野生豬苓資源已被破壞殆盡,因此林下栽培豬苓具有廣闊的前景??蛇x擇蒙古櫟為主的闊葉林作為豬苓半人工栽培基地。
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科技為先導,突破人工栽培技術難點,大力發展榛蘑、豬苓等半人工栽培,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具有廣闊的前景。
3.1.2林菜復合模式。采取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模式,選擇合適郁閉度的林地,栽培合適的植物品種(十字花科等)。設計合理的株行距,林業割帶后,清掃落葉,適當翻地、澆水、施肥[7]。開溝種植蕨菜、黃瓜香、刺嫩芽、薇菜等;也可以用營養缽育苗,林下打孔栽植,能夠縮短生長周期。
3.1.3林藥復合模式。建立林下藥材復合種植模式能夠保護瀕危稀缺中藥資源,鞏固發展板藍根、黃芪、黨參、關蒼術等具有明顯優勢和地方特色的中藥材種植產業,加快規范化種植基地的建設和認證,促進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適合林下生長的藥材品種一般是陰性植物,如林下參、月見草、穿地龍、防風、輪葉黨參、板藍根等,可以在幼林期間作,或者成林后林下栽培。
3.2林下經濟植物優化套種模式管護原則
3.2.1弱化耕作強度與減少耕作周期,實現林下經濟植物立體撫育。 林下經濟植物套種模式要求栽培植物自肥力強,生長周期短,耕作強度要求不高等。采用科學合理的經營手段,盡量減少對森林的擾動,努力提高栽培植物的經濟效益,減少栽培植物的移出量,讓森林受到最小影響[8]。
3.2.2使經濟效益短期化、最大化??茖W套種模式能夠使閑置的林下空間得到最大利用,使經濟效益最大化。經濟植物生長周期短,收益速度快,能夠使效益周期縮短化[7],還可以較快提高森林郁閉度,增加碳循環和其他營養元素的循環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對維持森林生態平衡具有積極意義。
4結語
商業性禁伐等政策的實施為林下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要將林業機構的側重點從采伐木材轉移到開發林副產品上來,林業管理部門要轉變發展思路,挖掘林下產業潛力,加大科研投入,研究開發多種栽培套種模式,重視科研成果轉化,把林副產品生產和加工作為重點產業進行孵育[9]。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方向,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宗旨,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對木材采伐的過度依賴,充分開發林下資源,引導林業產業縱深發展,將林區社會經濟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 王宗星,馮博杰,高智慧,等.關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4):389-393.
[2] 馮萬平.大興安嶺東部林區林下主要經濟植物資源概況及經營保護利用意見[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33(3):66-68.
[3] 趙英辰,李華西. 林下產業:林業產業的新興經濟增長點[J].河北林業,2006(6):21-23.
[4] 孫閣.讓林地發揮最大效益[J].河北林業,2012(9):23-25.
[5] 張洪運,宣兆巖.小興安嶺林下適生經濟植物優化套種模式的研究[J].吉林農業,2010(6):159,183.
[6] 安睿,張偉.我國中藥出口問題分析[J].中醫藥信息,2006,23(2):7-9.
[7] 李建永.林—菜復合生態系統微生境變化及植物生產特點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8] 鄒雙全.杉木幼林套種經濟植物的模式[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4(2):234-238.
[9] 于小飛,吳文玉,張東升,等. 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林產工業,2010(4):57-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