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珺 王云
摘要結合江陰海港大道綠化帶設計工程實例,提出工業閉合型空間、居住隔離型空間、居住半透型空間、農業透景型空間4種不同的空間形式及相應的營造方法,以期為我國城際公路綠化帶的設計與建設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際公路;植物景觀空間;江陰海港大道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87-06
作者簡介曹珺(1982- ),女,上海人,講師,在職碩士,從事風景園林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23城際公路是承擔城市之間交通的道路。在我國,隨著城市間交通和人們自駕出游的增加,城際公路的建設步伐正日益加快。公路的發展使得公路綠化帶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然而目前公路綠化帶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配置方面,缺乏對植物景觀空間的研究。筆者通過對上海和蘇南若干典型城際公路綠化帶的調研,分析歸納城際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分類及其特征,結合設計實踐,以提升城際公路綠化設計的安全性、引導性、舒適性和美觀性為目標,探索各景觀空間植物配置的相關設計方法,完善城際公路植物景觀的研究,并為其他道路綠化帶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城際公路綠化帶景觀的基本特征
1.1城際公路及其周邊環境的特征
1.1.1城際公路。公路是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和工礦基地之間,按照國家技術標準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可的道路[1]。城際公路是指連接兩個城市的道路,一般道路設計等級為一級公路,時速在80 km/h,其兩側綠化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城際公路綠化帶歷程長。城際公路是鄰近的兩個城市之間的道路,歷程較長,呈線性分布。因此公路兩側及中央分車帶的綠化都呈線性分布,對于駕駛員有一定的交通引導性。②城際公路綠化帶周邊環境單一。城際公路兩側通常都是農田、村莊等,且尺度較大。因此目之所及常常是成片相同或相似的景觀,缺乏變化。③城際公路綠化帶以植物配置為主。城際公路綠化帶無法進行多樣化的設計,都是以植物配置為主。
1.1.2城際公路周邊環境的特征。城際公路周邊環境是其公路綠化帶設計的背景,優美的自然景觀應當納入綠化帶中,成為使用者觀賞的一部分,如山體、河流、農田、森林等自然景觀。而有污染的地帶和影響環境氛圍的景觀應當被改造或屏蔽。城際公路的周邊環境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景觀為主,城市景觀為輔。由于城際公路是從一個城鎮到達另一個城鎮,或中間連接多個城鎮,因此是連接城鄉用地的道路,其周邊環境以鄉村為主,城市為輔。
(2)景觀重復率高。城際公路周邊用地類型雖然多樣,但是大多數景觀只是以節點穿過,如山體、河道、特色建筑常常只是與公路有個短暫的交匯,在整體環境中所占比例極低。剩下的環境幾乎都是農業景觀,并且農業景觀多數都是大片平坦的用地,植物種類也較為單調。景觀不斷重復,容易使駕駛員產生視覺疲勞。
1.2城際公路綠化帶景觀的主要特征城際公路綠化帶具有交通輔助、景觀組織、生態和文化等功能,其景觀具有以下一般性特征。
1.2.1視覺性。城際公路的功能是交通,只有車輛能夠運行。因此其公路綠化帶只能是駕駛員從車窗中看到,而不能由行人下車親自體驗,這就造成了城際公路綠化帶的景觀空間的視覺性。
1.2.2單面性。單面性是由于坐在車上的視線的局限性所帶來的。一般來說,空間是有頂平面、地平面和垂直面所構成,人在車上只能看到車窗兩側和前方的景觀,這就意味著城際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只能是垂直面上的空間。這就造成城際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的單面性。
1.2.3動態性。盡管公路本身是靜止的,但車輛是在不斷運行的,人的視線所觀看到的事物是與車輛運行速度有關的,因此駕駛員所看到的應當是運動中的植物景觀。從相對論的角度來說,公路植物景觀空間提供的是一種動態景觀空間體驗。
2城際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一般分類與特征
通過對上海地區和蘇南地區的相關道路進行調查研究,總結這一類型的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優缺點。在海港大道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設計中需要運用其他公路綠化設計的優點,解決其他公路綠化存在的共性問題。研究選取3條城際公路進行調研,分別是204國道張家港段、霞客大道以及泰州市長江大道。
2.1道路概況道路概況詳見。
2.2研究結論與分析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公路的空間是根據兩側周邊用地的性質來確定的,一般兩側為工業或者倉儲用地的基本是采用閉合空間對其進行遮擋;兩側為農田或河流的采用開敞空間,對周邊景觀進行借景;具體類型及空間特征詳見、,植物種類見。
調研公路空間類型分布
公路名稱開敞空間區位半開敞空間區位閉合空間區位通透空間區位霞客大道山林區山林區、商業區工業區商業區204國道(張家港段)農田區、濱水區村莊區工業區村莊區、農田區長江大道農田區、濱水區村鎮區倉儲用地居住區
3江陰海港大道植物景觀空間的分類與營造
3.1江陰海港大道綠化設計概況海港大道從濱江路南側起始,最后在暨南大道上終止。全長19.5 km,中分帶和側分帶分別寬2 m,兩側綠化帶寬度15~25 m不等,綠化總面積為147.8萬m2。海港大道以一級公路的標準建設,主線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是100 km;輔路則為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是40 km。
海港大道周邊環境條件比較豐富,南北兩段以工業、居住用地為主,中間段則主要是環城林帶。海港大道的南北兩端以衛生、隔離為主,中間段則多作為防護、生態和保育的用途。
3.2江陰海港大道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分類
3.2.1分類依據。根據海港大道兩側用地性質及相關上位規劃的分析,結合道路類型,對于整條道路綠化模式進行分類。
3.2.2分類與基本要求。分類模式與基本要求見。
3.3江陰海港大道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營造海港大道綠化帶設計中根據周邊環境將植物景觀空間分為閉合型、通透性、半開敞型和開敞型。海港大道整體的空間開合序列選取4個典型空間類型具體分析設計,這4類型分別是工業閉合型、居住通透型、居住半開敞型和農業開敞型空間()。
3.3.1工業閉合型空間。工業區路段采用閉合型空間,由于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需要通過層層植被達到防護的效果。設計通過植被的組合形成了層層疊加的閉合空間,運用喬木、灌木、地被與地形的結合打造一面“植物墻”,從上到下形成密實的閉合空間。同時結合地形,將地面的高度抬升1.5 m,這樣的地形與大喬木結合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視線的穿透性。42卷23期曹 珺等城際公路植物景觀空間的分類與營造研究項目區位市域用地規劃模式分類過程3.3.2居住隔離型空間。此類型用于高架段兩側的居住區外側,通過前低后高的設計,既滿足了高架下的通風采光,同時對兩側的居民區起到防風降噪的功能。
3.3.3居住半透型空間。該路段周邊居住區位于新區,嶄新的建筑面貌是新區的一種象征,因此可以作為觀景的一部分。但是為了保證居住區的生活不被公路的噪聲干擾,這里選擇半透型空間,既能保證一定的觀賞性,也能維護居住區的生活。分類模式及基本要求
路段類型主要植物品種群落類型種植密度要求模式特色及設計說明工業防護型雪松、落羽杉、金桂、櫻花、碧桃、紅楓、紫薇、迎春高-中-低組合型密實防護0.06株/m2防護為主,可以減少工業區有害氣體及粉塵,林緣采用大線條曲線設計,增強流動感,弱化背景林的規則直線設計農業透景型廣玉蘭、樸樹、國槐、紅葉石楠樹、海棠、二喬玉蘭、紫荊、紅葉李樹陣+自然組團型疏朗通透0.03株/m2疏朗的小樹林結合通透小空間,既能欣賞小組團的景觀,又可以將廣闊的農田景觀作為背景融入畫面居住隔離型高桿女貞、落羽杉、楸樹、海棠、櫻花、紫薇、紅楓、茶梅前低后高型開敞隔離0.05株/m2前低后高的設計形式,既可以使高架兩側有開敞空間,又能利用背景林的防風降噪的功能,使高架與居住區有一定的隔離居住半透型廣玉蘭、樂昌含笑、樸樹、玉蘭、海棠、碧桃、紅楓、黃金條疏密結核型半透疏朗0.04株/m2密林與半透林的結合,可以透出部分可賞景觀,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隔離及保健作用
空間開合序列分布工業閉合型3.3.4農業透景型空間。海港大道中農業景觀所占比例較大,以農田肌理為主,風光旖旎,是良好自然資源,可以將農田景觀納入到道路景觀之中。因此設計中選擇以開敞型的綠化帶作為道路綠化的主要形式。居住隔離型居住半透型農業透景型4結論
植物本身是一個三維的實體,是景觀營造中組成空間結構的主要成分[2]。植物景觀的空間性是公路使用者,即乘客和駕駛員最直觀的視覺體驗,它能引導交通、增加體驗的刺激性與趣味性、美化交通環境。研究希望通過對公路綠化帶植物景觀空間的探索為以后的公路綠化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孝省,馬吉文.試論中國路政文化[J].建筑與發展,2012(7):8.
[2] 湯曉敏,王云.景觀藝術學:景觀要素與藝術理論[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