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蒼
又到甲午年7月25日,120年前的戰爭,讓國人心中再起波瀾。無論是剖析當時局勢,還是發掘歷史源流,討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反思歷史的轉折點,以期走好未來之路。
社會大眾的討論熱潮,也讓人深思:黃海上的隆隆炮聲,為什么一直會回蕩在中國人心中,成為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120年前的“剜心之痛”,為何還會被頻頻提起,并加以紀念?
答案在于,這是一個國家遭受的一次無比劇烈的“創傷體驗”。在艱難的現代化之路上,生于神州大地、長于華夏傳統中的人們,在這樣慘烈的事件中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現代國家的意識因而慢慢成形。重溫這樣的日子,寄托著人們對于國家的集體情感,也折射著這個時代對于一個偉大國家的向往。
什么樣的國家,才讓人引以為豪?什么樣的國家,才值得我們去愛?這樣的思考,背后指向國家價值的問題。在十八大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總結成“三個倡導”十二個詞——“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第一個倡導,描述的正是國家層面的價值。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稍加分析就可知,這四個詞指向的是國家建設的四個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十八大后進入我們國家建設整體布局的“生態文明”,同樣可以納入其中。這四個詞,勾勒出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愿景。在黨的文件中加以確立,在整個社會加以推行,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旨歸。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五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其實,個人對國家,也抱有同樣的需求類型。國家提供的生活和安全需求,關乎個人能不能生存下去;國家給予個人的愛和歸屬感,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對全面發展的保障,則關乎人們在精神上能不能認同這個“命運共同體”。從這個角度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正是對每個國民需求的深層次保證。
良好的發展導向、健康的價值導航,是一個國家“合法性”的基礎。一個國家如果積貧積弱,連自己的人民都保護不了,這樣的國家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功能,存在又有什么意義?一個國家如果僅僅是經濟發展了,人民卻沒能分享發展的果實,甚至承擔著發展的負效應,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社會秩序不斷混亂,這樣的國家又談何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國家追求什么樣的價值,決定了這個國家能走多遠。
這樣的國家價值,不能停留在紙面上和宣傳中,不能凌空蹈虛唱高調。公眾要看到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信服。這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來展開。比如,加強宏觀調控,深入簡政放權,是為了經濟發展更健康,為了更“富強”;打老虎拍蒼蠅、改進作風,是為了政治風氣更清朗,為了更“民主”……各項改革,說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國家價值。
然而,也要看到,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破解。政務公開程度不斷擴大,但群眾監督政府、參與公共事務還有門檻——屢屢被視為“聽漲會”的聽證會,經常見諸報端的“豪華辦公樓”,都是例子;社會文明的程度不斷提高,但群眾合法權利、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還有欠缺——異地高考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難以破冰、醫療改革陷入困局各種方案舉步維艱,可謂證明。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會流于口號,難以凝聚讓百姓認同的價值。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器物的革新、制度的完善,更在于思想的變革、價值的重塑。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曾套用莎士比亞的話說:中國已達到了偉大的境界,如今面對著隨之而來的責任。放在國內,這句話同樣適用。牢記國家價值,承擔起愛每一個國民、給予每一個國民歸屬感、保障每一個國民發展的責任,才能讓這個國家一天天走向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