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要 在將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用地進行細分的基礎上,構建開發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對其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現狀進行評價分析。結果表明:開發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各不相同,各個產業集約度水平影響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還處于低度利用向集約利用轉變的階段。
關鍵詞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開發區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203-03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Evaluation for Industrial Land in Chi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LIU Rui (Anhui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Hefei, Anhui 230061)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ial land subdivision in Chi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dustrial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was constructed,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status of industrial land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ach industrial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is unev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various, Chi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still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low level use to the intensive use.
Key words Industrial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zone
受全球經濟共同發展思潮的影響,世界各國產業發展在對內對外的分工上進行了調整,產業分工選用向國外或區域外轉移的方式越來越明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安徽著力推進皖江開發,加快推進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承接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為設立示范區奠定了良好基礎[1]。池州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域之一,地處安徽省中心地帶,其經濟區的建設對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推進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目前,池州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其發展方式正向新型生態城市轉型。隨著產業的不斷轉移,產業用地的供給和需求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態,產業用地供不應求,供地矛盾越來越突出[2]。在土地資源缺乏、而產業用地的需求卻日益增長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得人地關系和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前開發區不得不面對的新挑戰[3-4]。筆者根據皖江城市帶著重承接的產業及其現有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特點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在劃分5大產業的基礎上,考慮不同的影響因素,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為產業轉移提供一定的指導和依據。
1 研究區產業用地現狀
2011年以來,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產業聚集效益日益明顯,已經成為了皖江地帶產業分布和市場循環的重要環節。目前開發區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機械制造業、物流業、新能源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路徑,其產業影響力輻射整個安徽省以及周邊省份,逐步成為區域性科技產業的核心聚集區。
對評價范圍內的各類用地進行統計分析,開發區范圍內用地主要分為已建成和未建成和不可建3大類(表1)。經濟開發區評價總面積為480.00 hm2。其中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為411.72 hm2,占開發區總面積的85.81%;未建成土地24.53 hm2,占開發區總面積的5.11%。不可建設土地面積為43.55 hm2,占開發區面積的9.08%。
在已建成的開發區范圍內工礦倉儲所占比例最大,占開發區總面積的66.10%,占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77.03%;其次為住宅用地,主要為安置房和部分商品房,占開發區總面積的50.32%,占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12.22%;交通運輸用地,占開發區總面積的6.19%,占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7.2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較少所占比例僅為開發區總面積的3.04%,占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3.54%。
未建成土地共計24.53 hm2,其中,已達到供地條件的土地14.08 hm2, 占開發區總面積的2.93%;未達到供地條件的土地10.45 hm2,占開發區總面積的2.18%。
開發區范圍內不可建設土地面積為43.55 hm2,占開發區總面積的9.08%,全部為河湖用地。
2 開發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技術與思路
由于示范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影響因素的較為復雜和多樣,該研究采用綜合加權評分法對產業用地進行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綜合加權評分法分析了對評價對象節約集約利用影響最大的因素,提出對應的指標體系,使用一定的方法對指標數據進行處理,計算指標的權重值,最后采用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模型計算評價對象目標和集約度分值。
2.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受土地利用狀況、自然地理條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政府決策傾向、土地管理制度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對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進行評價時不能采用統一的評價指標[5-6]。在確定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時,要從其自身特點和區位條件出發,同時還要考慮其自身發展情況和發展目標。
該研究將產業用地細分為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5大產業類型,在此基礎上,參照《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規程》(TD/T 1018-2008)和《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結合皖江城市帶產業用地實際情況,分別從管理、技術、資本節約集約等角度出發選擇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評價指標體系由目標層、子目標層和指標層3個層次構成,目標層由管理集約、技術集約和資本集約和產出效益構成;子目標層由產業用地結構、產業技術、資本、投入強度等構成;指標層由行政辦公用地比率、單位科研經費投入、地均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單位固體廢棄物排放等構成(表2)。
由表6可知,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大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分別為70.57%、61.11%、48.24%、78.47%和72.87%,說明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產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其中分值最低的為現代服務業,得分僅為48.24%,屬于低度集約水平;最高的是原材料產業,得分為78.87%,屬中度集約水平。由此可知,此開發區的產業用地節約集約水平還有待提高。
結合表3可知,4個目標層因子中,管理集約和產出效益對經濟開發區產業用地利用集約度的影響貢獻較顯著,權重分別為0.412 9和0.260 3;技術集約和資本集約的影響較小,權重分別為0.146 6和0.180 0。
3.1 管理集約因素影響分析
從產業結構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為87.14%、81.81%、98.81%、42.74%和61.70%,說明除個別產業集約利用水平較低外,經濟開發區產業土地利用程度總體較高。
3.2 技術集約因素影響分析
從產業技術投入強度看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為0、100、0、0和37.70%,說明經濟開發區產業土地利用集約水平差異巨大,其總體水平極低。產業技術投入分別由單位科研經費投入、專利數和科技創新3個指標構成,從其集約度分值可以得出此開發區在技術創新方面出于較低水平。因此,該開發區應該極其重視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用地的集約利用。
3.3 資本集約因素影響分析
從產業資本投入強度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為113.48%、100%、39.71%、32.64%和138.42%,各個產業之間集約利用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經濟開發區產業土地利用程度不一。
3.4 產出效益因素影響分析
從產出強度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為41.44%、26.35%、32.65%、50.41%和32.47%,說明經濟開發區產業土地利用程度總體偏低。
從資源成本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12.03%、9.04%、52.42%、41.28%和28.65%,說明該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大,能耗較多,總體產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
從環境成本來看,5大產業土地利用程度集約度分值分別為0.90%、2.28%、32.691%、3.24%和3.92%,由此說明該開發區產業對環境的污染較大,總體產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很低,對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是當務之急。
4 結論
該研究以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有針對性地對其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進行分析評價,確定了各產業的土地利用狀況類型,得出各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均衡,影響因素各不相同,且各產業水平不均衡,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還處于低度利用向集約利用的過渡階段。
(1)整個開發區產業總體水平不高。整個開發區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態呈不均衡發展。5個產業的土地利用集約度跨越了3個等級,原材料產業集約度最高,現代服務業最低。其次,管理狀況為集約利用,屬于適度利用的是裝備制造業。可以看出池州市產業利用的總體水平不高,還處于低度利用向集約利用的過渡階段。
(2)各產業土地利用的影響因素不同。影響高新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的主要因素是技術集約和產出效益;影響輕紡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的主要因素是產出效益;影響現代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的主要因素是產業技術投入強度和產出效益;影響原材料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的主要因素是技術投入強度;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土地利用集約度的主要因素是產出效益。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R].2010 .
[2] 安徽池州.中共池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2010.
[3] 林衛斌,陳彬,蔣松榮.論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1):130-136.
[4] 馬濤.產業規劃:城市產業用地集約利用實現途徑及其經濟機理分析-基于土地空間特性的視角[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4(6):76.
[5] 楊樹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07(1):27-30.
[6] 周偉,王秀蘭.節約和集約用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2):491-493.
[7] 薛莉娜,張文秀.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宏觀評價研究[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7(2):29-35.
[8] 項思可.安徽省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09(36):16-17.
[9]馬海娟,高廣闊.確定指標權重的統計方法比較[J].統計與咨詢,201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