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學 楊為敏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4)09-0024-03
1 產蛋高峰后期種母雞的飼養(yǎng)管理
1.1 目的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只種母雞受精種蛋的數量。
1.2 種母雞的體重控制
1.2.1 為保持種母雞30周齡以后的健康身體和旺盛精力,種母雞必須按照體重標準以近乎于平均的速率獲得體重增重。如果增重不足,某些種母雞得不到足夠的營養(yǎng)攝入,整體產蛋率就會有所下降。如果種母雞增重過快,生產后期的產蛋率和受精率都會低于期望值。
1.2.2 產蛋高峰后,體重控制和脂肪積累失敗意味著產蛋持續(xù)性、蛋殼質量和種母雞受精率都會明顯降低,并且40周齡后蛋重還會增大。
1.2.3 通常,肉種雞在產蛋高峰左右都會達到體成熟,雞只骨架則停止生長。此時,種母雞的體重還會繼續(xù)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僅僅是肌肉總量和脂肪累積在增長。通過調整飼喂料量, 限制脂肪積累速度則是提高產蛋率、提高產蛋高峰后種蛋質量和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1.2.4 產蛋高峰剛剛過后,正是營養(yǎng)需求最多的時候。這是由于即便產蛋率已有所下降,但總產蛋量還在繼續(xù)增長??偖a蛋量就是日產蛋率百分比和平均蛋重的乘積數值(總產蛋量=平均蛋重×日產蛋率%)。
1.3 確定最初減料的具體時機取決于許多因素 減料的時機和幅度主要取決于:開產后的體重變化;每日的產蛋率和增長趨勢;每日蛋重和蛋重增長趨勢;雞群的健康狀況;環(huán)境溫度;飼料結構和質量;高峰料量(能量攝入量);雞群生長發(fā)育過程(育雛育成和高峰前的狀況);吃料時間的變化(吃料時間的定義是指飼喂系統(tǒng)開始運轉至料槽或料盤中僅剩余粉面時所消耗的時間。吃料時間受飼料結構的影響,最理想的情況下,產蛋高峰料:粉料4~5h吃完;顆粒破碎料3~4h吃完;顆粒料2~3h吃完)。
每次減料之后,如果產蛋率下降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應將料量立即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并在5~7d后再嘗試減料。
1.4 產蛋高峰后減料的一般原則 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下列情形可以說明種母雞減料的一般原則:
1.4.1 情形1 產蛋高峰≤79%時(周產蛋率呈下降趨勢時):①按12kcal能量/只/日減少料量;②等待一周,然后再按12kcal能量/只/日減少料量;③等待一周,每周按1~3kcal能量/只/日開始減少料量,直至減料量達到高峰料量10%為止;④如果料量減少,產蛋率下降比預期的要快,應將料量立即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并在5~7d后再嘗試減料;⑤確保料量的變化適合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⑥監(jiān)測雞群吃料時間,將有助于確定料量是否適宜。
1.4.2 情形2 產蛋高峰80%~83%時(周產蛋率呈下降趨勢時):①按16kcal能量/只/日減少料量;②等待一周,然后再按6kcal能量/只/日減少料量;③按情形1中的3~6項執(zhí)行。
1.4.3 情形3 蛋產高峰≥84%時:像這樣高產的雞群常常會體重不足,過量的減料會損害潛在的高產量,且易造成抱窩和換羽的問題。①密切注意吃料時間,按需要調整料量;②維持高峰料量直至產蛋率下降到83%,然后以周為基礎,按照2.5kcal/只/日標準減料,直至減料量達到高峰料的10%為止。
雞群產蛋高峰正值炎熱天氣時,減料的幅度和速度應大些。然而,環(huán)境溫度下降時則需要增加料量。雞群產蛋高峰正值溫度逐漸下降時,產蛋高峰后不應立即減料。溫度開始上升時,減料的速度則需要快些。再次強調,當遇到這些復雜多變的情形時,應密切觀察雞群吃料時間(要想達到雞群高性能的結果,切勿忽略日常的觀察監(jiān)測工作)。
1.5 調整料量時應考慮的因素
1.5.1 雞群整個生產周期每只種母雞總的減料量通常減到高峰料量的8%~12%(≌10%)。
1.5.2 根據雞群體重、環(huán)境溫度、吃料時間和種母雞的體況決定料量的變化。
1.5.3 評估減料情況時,每批新料到場并投入使用前后,要始終觀察雞群吃料的時間。如果吃料時間沒有變化,說明種母雞的料量足夠。如果料量減少,吃料時間也隨之下降,則要等兩周后再進行下一次減料。
1.5.4 如果產蛋率出現非正常下降,應立即恢復到原先的料量。如產蛋率沒有恢復,則說明不是減料造成的產蛋率下降。
1.5.5 如果產蛋率沒有達到正常的水平, 除非種母雞的體況表明料量不足是個問題,否則料量的增加不應超過特定的高峰料量。如果體重正常增長,多余的料量只能對產蛋水平有害無益。
1.6 控制種母雞體重的管理要點 周產蛋率達到高峰后,應根據下列情況開始減料:產蛋率;種母雞體況;實際體重與標準體重的差異;料量;環(huán)境溫度;吃料時間;實際蛋重與標準蛋重的差異。
根據觀察上述相關的因素,每周或以更短的時間來確定料量。
定期監(jiān)測種母雞的豐滿度,使雞群保持最佳生產性能。
2 產蛋高峰后期種公雞的飼養(yǎng)管理
2.1 目的 通過控制種公雞的飼喂和體況,最大限度地獲得高水平的受精率。
2.2 種公雞的體重控制
2.2.1 產蛋高峰后種公雞的飼養(yǎng)管理原則和步驟同產蛋高峰前基本相似。隨著種公雞的年齡增長,通過調整料量來控制體重和體況,使種公雞的體重獲得循序漸進且穩(wěn)定的增長。
2.2.2 種公雞應經常進行稱重,確保達到真正的稱重目的。應對所稱重的種公雞進行評估,確定其是否保持了理想的身體狀況。應根據種公雞抽樣稱重的結果確定料量的變化。抽樣稱重的數量太小易誤導雞群管理人員。
2.2.3 30周齡后,種公雞平均每周增重大約15g。應綜合考慮體重數據和其它飼養(yǎng)管理方法,以制定出準確的飼喂料量。公母分飼的效果會使種公雞的飼喂料量產生巨大變化。如果沒有公母雞偷料的現象,正常情況下產蛋高峰后種公雞的料量應在350~440kcal能量/只/日,這也取決于飼料中能量的水平,環(huán)境溫度和雞只年齡。整個生產周期種公雞的飼喂料量都應持續(xù)增加。40周齡以后,種公雞每兩周通常需要少量的料量增加,以保證體重平均每周增重15~20g。
2.2.4 墊料條件和棚架的構造對種公雞的腳掌健康具有重大影響,如管理不當,最終也會影響交配能力。如果墊料出現潮濕、結塊或缺乏墊料原本的性狀,必須增補新的墊料,為種公雞和種母雞提供舒適的區(qū)域,方便其行走和交配。種公雞或種母雞的腳掌出現腫脹或疼痛時, 交配行為就會減少且受精率開始下降。
2.3 替換公雞程序 種公雞飼養(yǎng)管理恰當,與種母雞同時入舍的種公雞足以保持整個生產周期全群的受精率。然而,為了提高最佳公母比例,雞群可在生產后期用年輕公雞“替換”老齡公雞。如采取替換公雞程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2.3.1 對替換公雞實行實驗室分析和臨床檢查,確保其不要將病原體帶入雞群。
2.3.2 確保替換公雞完全達到性成熟,避免其受到老齡種母雞和種公雞的欺負。體重≤3.85kg的公雞不能用作替換公雞。
2.3.3 關燈后或雞舍黑暗時,將替換公雞放入雞舍中間。
2.3.4 觀察并確保替換公雞的采食和飲水狀況,將反應慢的種公雞圈入小圈,使其方便找到飲水和飼料。
2.3.5 替換公雞(帶上不同顏色的腿圈或在翅膀上噴上顏色)應與老齡公雞分開稱重,監(jiān)測其實際體重增長趨勢。
另一個常用的方法為“內部替換”,即將部分種公雞與其它雞舍的種公雞互換,或在較大雞舍內,欄內的部分種公雞與其它欄的種公雞互換。通常互換的數量為25%~30%。內部替換程序可以避免新病原體的侵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