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竹林

浮針療法是運用一次性浮針針具在局限性病痛(多數為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周圍或臨近四肢的皮下疏松結締組織進行掃散手法等操作的針刺治療方法,其主要適應癥是局限性病痛。發現、消除肌筋膜觸發點是浮針療法的核心技術。
李新偉醫生是在2008年通過繼教班首次接觸浮針療法,觀摩發明人符仲華博士的現場演示,但因為效果太過神奇,而半信半疑沒有放在心上。直到2010年,李新偉的父親因腦梗塞出現了中風后肩痛,使用了膏藥、熱敷、針灸、鉤針等多種方法后均無效,疼痛反而加重。無奈時,他想到了浮針療法,結果一針下去,肩痛瞬間全無蹤影。在這種神奇療效的證實下,他下定決心開始研究浮針療法,探究其機理,總結經驗,尋找規律,以提高療效。
浮針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肌筋膜觸發點(MTrP)的概念和診法。肌筋膜觸發點(MTrP)是指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觸及的緊張性索條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壓痛點,按壓時可產生局部抽搐反應,并擴散至周圍或遠隔部位。MTrP相當于中醫學中的阿是穴、天應穴,但缺乏系統的研究。MTrP最早由美國臨床醫師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并認為眾多的來自非器質性神經肌纖維的疼痛綜合征都是由于MTrP造成的。美國生理學家大衛·西蒙斯在此研究的基礎上,真正較完整地發展了MTrP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寫出了開創性的著作《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近20年來,MTrP觀念及其治療方法被廣泛地用于臨床實踐,但遺感的是,(治療)操作中經常使用的肌肉牽張和針刺療法,一直無法同時進行,而且針剌直接針對肌肉,還會引起肌肉刺激后痙攣,產生疼痛。
浮針的發明使這一缺撼得到大為改觀。由于浮針療法作用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在治療過程中肌肉可以保持放松狀態,患者可以自由活動,因此可以同時配合相關肌肉的牽張運動,真正實現了肌肉牽張和針刺同時進行,協同增效。采訪中,李新偉一再強調:“使用浮針療法中,加強相關肌肉的被動或主動牽張非常重要,能非常顯著地提高浮針療效。”
在開始研究浮針后,李新偉的第二個成功病例是車禍后肩背痛的女孩。經針灸治療后,癥狀大為改善,但遺留肩背后五個痛點,夜間或陰雨時酸痛難熬。嘗試浮針療法,結果一次治療后只剩兩個痛點了,三次治療后痛點全部消失。
自2010年同德醫院專門開設“浮針頸肩腰腿痛門診”以來,李新偉使用該技術接治了頸椎病、腰椎病、落枕、腰3橫突綜合征、腰肌勞損、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肩周炎、中風后肩痛、岡上肌腱炎等軟組織傷痛以及痛經、胃痛等內科痛癥。隨著治療例數增多,李新偉對浮針療法越來越有自信。符仲華博士認為真正掌握浮針的學員比例較低,很多淺嘗輒止,而李新偉被認為是其中的少數學成,并在努力繼續鉆研者之一。目前,李新偉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廳局級課題3項,醫學會課題1項。發表論文5篇,這些課題和文章都是與浮針相關的。“全心全意做好浮針技術,盡善盡美打造同德品牌”,李新偉相信在四五年后,自己一定能在浮針療法中取得更全面、更系統的成果。
李新偉認為,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網球肘、鼠標手等這些軟組織傷痛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而且呈年輕化趨勢。一方面是與退行性病變,如骨質增生、肌肉彈性下降、椎間盤韌性減少等不可改變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與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長時間使用電腦等諸多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時間玩手機、搓麻將、打游戲、躺在床上看電視等)密切相關,而這些屬于可改變的因素。因此,李醫生提醒,這些軟組織傷痛在及時進行正規治療的同時,更在于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并定時定量進行相關關節的運動鍛煉,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牢記“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