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沂平 張瓊

張沂平
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浙江省腫瘤醫院化療中心主任、浙江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協作中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是浙江省腫瘤化療學科帶頭人。
近年來,沿海地區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水平均高于全國平均數,大腸癌、胃癌、胰腺癌是沿海地區較為常見的幾種癌癥,而這些癌也被稱為“富裕癌”。
“富裕癌”和較為優越的生活環境及相應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比如飲食過于精細,飲食習慣偏向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身體活動程度減少等。這些生活點滴會在日積月累間破壞人體內的“小環境”,為癌癥的發生種下“惡果”。
面對日漸洶涌的癌情,不少企業家、白領的防癌抗癌理念也發生了變化,“防癌體檢”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尤其是上萬元的“年檢制防癌體檢”,更是受到富人們的青睞。但專家卻指出,“年檢制防癌體檢”并不靠譜,要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必須邁入“私人定制”時代。
什么是“防癌體檢”
“防癌體檢”是一個新鮮事物,是對無癥狀人群進行癌癥檢查的一項措施,它與常規體檢的最大區別,一是檢查設備和項目,二是解讀檢查報告的人選。例如,常規體檢通常用x線胸片篩查肺癌,而“防癌體檢”采用的是低劑量CT,更有利于發現早期小病灶。健康體檢做耳鼻喉檢查用的是間接鼻咽鏡,而“防癌體檢”用的是電子鼻咽內窺鏡。
實行的“防癌體檢”年檢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早期發現癌癥,降低癌癥死亡率。但是,“防癌體檢”實行年檢制也有一定的弊端。
利“防癌體檢”通過有效、簡便的檢查措施,對無癥狀人群開展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癥,最終達到降低人群癌癥死亡率的目的。同時,通過減少焦慮及心理負擔,減少癌癥相關死亡率,從而減輕個人、家庭的精神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弊 “防癌體檢”耗資巨大,收效有限,目前的“防癌體檢”方法,即使嚴格實行“年檢制”,甚至加檢查項目,也不能查出所有早期癌癥,而盲目增加繁瑣的檢查項目,還會給個體健康帶來新的風險,例如,過多放射性檢查導致身體受輻射量增加,查查不可疑病變,可能使被懷疑者處于焦慮狀態等。“量體裁衣”才是抗癌良策
專家指出,從專業角度來看,癌癥的預防分為兩個級別:一級預防是指提高防癌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改變體內“小環境”,避免高危致癌因素,可謂“防癌于未然”。癌癥的“二級預防”,就是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可謂“防癌于起始”。
癌癥的早發現有賴于定期的體檢。很多人,尤其是經濟相對富裕的人,對體檢非常重視,但是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檢查方式,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其中不乏因過度焦慮導致過度檢查的情況,所以“防癌體檢”的“私人定制”非常有必要,即針對不同個體患癌風險量身定制體檢方案。例如年齡在50歲以上者,長期吸煙、吸煙指數在20包年以上,或吸二手煙超過20年,長期工作在密閉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在粉塵顆粒較多的環境的人就應該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每年定期進行1次肺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掃描的防癌體檢。
乳腺癌
檢查對象:一般建議40歲開始,乳腺癌高危人群,如有明顯的乳腺癌遺傳傾向者,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者等,檢查年齡需提前。
檢查方法:乳房自查及臨床體檢,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每1-2年1次,致密型乳腺者需聯合乳房超聲波進行檢查。
大腸癌
檢查對象:年齡超過40歲,有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及遺傳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者應從10歲以后開始檢查,有便血等癥狀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定期檢查。
檢查方法:大便隱血試驗、肛門直腸指檢每年1次,纖維結直腸鏡檢查每5年一次;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者,纖維結腸直腸鏡檢查每年1次,2次陰性結果后,可改為每3-5年1次。
前列腺癌
檢查對象:超過50歲男性,預期壽命大于10年者。前列腺癌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但對人體危害相對較小,預期壽命小于10年的高齡患者,治療與不治療對壽命延長的區別不明顯,而一旦檢查發現前列腺癌后,將使許多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檢查方法:直腸指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SPA)試驗每年檢查1次。
肺癌
檢查對象:超過50歲的危險人群:高度危險人群是指年齡55-74歲,并且吸煙大于30包年,或戒煙小于15年的人;中度危險人群是指年齡大于50歲,并且吸煙大于20包年,同時又其他危險因素,如輻射暴露史,職業暴露史,癌癥病史,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或肺纖維化病史、吸二手煙史。(注:吸煙“包年數”是計算吸煙量的指標。吸煙包年數=每日吸煙支數/20支×吸煙年數。)
檢查方法: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每年1次。
肝癌
檢查對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
檢查方法:甲胎蛋白,肝臟超聲波檢查,每年1次。
結束語
防癌體檢更適用于患癌風險相對較高的人群,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特殊檢查,從而達到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