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
20世紀80年代初,可以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在美國研制成功,其中“挑戰(zhàn)者”號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飛機。開發(fā)初期它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的,在完成初期測試任務后,“挑戰(zhàn)者”號才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
美國的航天飛機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來命名的,“挑戰(zhàn)者”號的命名由來也不例外,源自19世紀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zhàn)者”號,除此之外,“挑戰(zhàn)者”這個名字也曾被拿來命名“阿波羅17號”的登月模組。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5架航天飛機中飛行次數最多、完成任務最好、綜合性能最佳的“挑戰(zhàn)者”號,已被安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29B發(fā)射臺上,迎接著它即將到來的第十次飛行。
在離發(fā)射現場6.4公里的看臺上,聚集了1 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航天飛機發(fā)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敬愛的老師麥考利夫的。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一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jié)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其提問。當學生們看到航天飛機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11時38分,“挑戰(zhàn)者”號像一條紅色巨龍呼嘯著直沖云霄,寂靜無聲的看臺上頃刻間騰起一片歡呼,全美舉國上下都在一眼不眨地盯著電視屏幕。
7秒時,飛機翻轉。16秒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24秒時,主發(fā)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42秒時,主發(fā)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飛機穿過高空湍流區(qū)時由于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飛機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 000米。50秒時,地面曾有人發(fā)現航天飛機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白煙,這個現象并沒有引起注意。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科比將發(fā)動機恢復到全速。59秒時,飛機高度達到10 000米,主發(fā)動機已開始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飛機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65秒時,斯科比向地面報告“主發(fā)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這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挑戰(zhàn)者”號的最后一句報告詞。72秒時,飛機高度達到16 600米。突然,碧空中傳出一聲巨大的悶響,好像是燃油箱發(fā)生了爆炸,航天飛機頂部閃出一道白色光環(huán),瞬間熊熊燃燒的橘紅色火球躥上座艙,接著又是一陣連續(xù)的爆炸聲,兩枚助推火箭墜出火球,拖著分叉成V字形的火焰和長蛇般的黃白色濃煙向前飛去,眼看就要落到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挑戰(zhàn)者”號頃刻間爆裂為無數碎片,向四周飛濺開來,持續(xù)了近45分鐘,最后墜落在離發(fā)射地點約4 000米的大西洋里。
耗資l2億美元的“挑戰(zhàn)者”號就此永遠地消失了。航天飛機上的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7位烈士是:46歲的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40歲的駕駛員邁克·史密斯、35歲的黑人宇航員羅納德·麥克耐爾、39歲的美籍日裔宇航員埃里森·奧尼佐卡、已是第二次升空的36歲女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41歲的有效載荷專家和工程師格里高利·杰維斯、37歲的中學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就是“平民”宇航員麥考利夫。她原在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教社會學,是l985年7月從11 416名應征教師中,經過初選、備選、預選、終選四關,最后由宇航局長親自選定,升空前在約翰遜宇宙中心接受了120小時的專業(yè)訓練。
按照預定計劃,麥考利夫將在飛行的第四天通過閉路電視向美國和加拿大的250多萬中學生上兩堂太空課,第一堂講太空實習見聞,第二堂講人類為什么要進入太空,每堂課15分鐘。她還將在太空中表演失重狀態(tài)對磁力線、小型機械操作、植物生長和牛頓力學定律的影響。
“挑戰(zhàn)者”號爆炸后,總統調查委員會迅速組成。經過4個多月的殘骸打撈、搜尋和調查分析,該委員會于6月9日向時任總統里根遞交了長達256頁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失事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氣溫過低(只有3℃,而以往歷次發(fā)射時氣溫都未低于10℃),使“挑戰(zhàn)者”號右側助推火箭的一個橡膠密封墊圈破裂,燃料外泄,最終導致起火爆炸。
痛定思痛,此后美國的航天飛機有400個以上的地方經過改進。兩年后的1988年9月29日,經過重大改進的美國“發(fā)現”號航天飛機終于升空,宇航員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系安全索離開航天飛機,麥坎德利斯飛離航天飛機約150英尺(約合46米),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成為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第一批“人體地球衛(wèi)星”。至此,人類在征服太空的道路上又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