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肉種雞從雛雞入舍到雞群淘汰整個生產周期保持雞群最佳體況非常重要,應定期評估,至少每周進行一次,從感官及感覺上了解雞群在各周齡的發育狀態,有助于種雞場管理人員較好掌握現場飼養管理技術,改進飼養管理及發現解決問題。
1 評估雞群體況的方法
1.1 監測體重 體重均勻良好但骨骼大小參差不齊的雞群,身體發育差異很大,這種雞群對光照和飼料水平變化的反應并不同步,導致光照刺激開始后性成熟的均勻度較差,從而影響種雞的生產性能。
1.2 胸部豐滿度 15周時種雞的胸部肌肉應完全覆蓋龍骨,胸部的橫斷面應呈現英文字母V的形狀;20周時胸部的橫斷面應呈現較寬大的V形狀;25周時胸部的橫斷面應象窄細的英文字母U;30周時胸部的橫斷面應象豐滿的U型。
1.3 體型評分 將胸肌大小分為1~5個檔次,1為太瘦、狀態差,2為瘦而健康、活躍,3為理想、龍骨有些外露,4為胸肌稍大,5為胸肌太大。如在30周希望公雞胸肉形狀介于2~3之間,而在60周則應介于3~4之間。從15周起,每周評估種雞的體型形態,檢查記錄胸肌的發育情況并進行綜合評分,根據周齡進行評判,以采取相應的對策。
1.4 體況指數評分系統 最新技術是采用CT(電腦X線斷層攝影技術)掃描儀獲取影像來評估雞只體況(胸肌)的評分系統,將體況按照1~3級進行評估,如表1和圖1。
根據每只雞的胸肌大小及形狀評判其所得指數的分數并記錄下來,每周計算雞群的周平均指數并對其不同階段的體況趨勢進行監測。得分1表示胸肌發育不足,得分2表示胸肌發育比較理想,得分3表示胸肌發育過大。從圖1 40周的種公雞影像照片來看,上面3張表示整個雞體,點狀線位置表示獲取的截面影像位置;下面3張表示胸部橫向截面圖。
2 評估雞群體況的途徑
評估雞群體況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在對雞群進行稱重時。雞群稱重時是評估雞群體況的理想時機,至少每周一次并最少抽取50只或2%的種母雞,取數量大者及10%的種公雞在稱重時評估并記錄具有代表性雞只的信息,以確定雞群的總體身體狀況;二是在雞舍內“巡視”時。至少每周一次“巡視”雞群并最少隨機抽取20~30只種母雞及15只種公雞進行體況評估。
3 評估雞群體況的步驟
評估胸肌形狀與胸肌發育時應抓住種雞的兩條腿,手沿著龍骨表面觸摸龍骨突起以及評估龍骨兩側的胸肌大小、形狀及硬度。如26周的種公雞,龍骨應很易感覺到但沒有突起,觸摸胸肌應較結實而呈弧形,龍骨兩側之間應能感覺到間隔(體況指數2)。在考慮雞群體況指數的同時,還應結合體重和均勻度,在此基礎上對雞群管理作出適當調整,如表2。不同的雞群體況指數會有所不同,最好每周由相同人員進行體況評估。此外,如某一雞群的種公雞平均體況指數是“2”,不同的雞群最佳體況指數可能會在理想范圍上下有輕微的區別。
4 評估雞群體況的時間
種雞生產周期的不同階段如性成熟發育期、產蛋高峰期或產蛋后期等,雞群的最佳體況會有輕微的區別。在任何階段,雞群的體況不佳(豐滿度不足或太瘦)或體況超標(豐滿度過大或太胖)會對其生產性能造成負面影響,應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特別關注雞群體況的重要階段,一是母雞開產前這個階段(19~24周),二是執行種公雞淘汰計劃時整個產蛋期種公雞的體況。綜合評估雞群的各項身體狀況,更有效地反映雞群的身體條件及健康狀況,以便提供更好的管理決策如飼喂量和執行種公雞淘汰計劃等。
5 種公雞體況評估
體況好的種公雞受精率較高,整個生產周期對種公雞體況進行日常評估,有利于確保獲得最佳受精率,在抓雞時應小心謹慎且須進行適當的培訓。
5.1 育成期 育成期雞群達到目標體重及雞群均勻地生長發育很重要。骨架大小與脛骨長度是從外觀上判斷種公雞發育的有效管理方法。到63日齡時,體重、骨架及脛長呈正相關。育雛育成期雞群如達到目標體重,脛長與骨架也會獲得良好均勻的發育。飼喂時,在喂料器或乳頭及鐘型飲水器位置觀察雞群脛骨長度的差異是判斷雞群是否存在較大差異的較好時機,應對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如飼料分配不均勻、采食位置不足或健康等原因。育雛育成期如雞群按推薦的體重曲線生長,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體況。但是定期和日常監測公雞的胸肌發育與體重,能夠提供更準確的體況綜合指數,制定更適合的管理與飼喂方案。要達到這一目標,應從雛雞入舍開始至少每周稱重時檢查一次,15周到開產這個性成熟準備期更需特別關注,當然也需了解種公雞的總體健康狀況、機敏性及活躍性。
5.2 產蛋期 每周稱重時評估雞群體況,為保持最佳受精率,產蛋期必須執行種公雞淘汰計劃,根據種公雞體況的總體評估情況確定要淘汰的種公雞,按計劃執行公母比例減少程序。從雞群中淘汰體況較差和交配不活躍的種公雞,保持最佳有效的公母比例如表3。體況評估時必須全面包括體重、機敏性與交配活躍性、體況、腿與腳趾、頭部、喙部、羽毛、肛門顏色、站姿等。
5.2.1 體重 體重應符合標準要求,不能過大或過小。體重是肉用種公雞管理決策的主導因素,但是只關注種公雞體重可能會造成誤導,如同一周齡相同體重的兩只種公雞很有可能外觀與體況不同,為了達到較高的受精率,這樣的種公雞管理要求也不盡相同,也就是飼喂量和飼喂時機會有所區別。種公雞產蛋期應保持體重和料量持續小幅均衡增長;24~31周的總增重應達到665g,體重漲幅應達到14%;25~30周保持50~80g的周增重,30周后保持30~25g的周增重;從25~35周應至少每周兩次監測種公雞的體重,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其生長發育趨勢。
5.2.2 觀察種公雞的體況 胸肌形狀與胸肌松弛或結實程度是觀察雞群體況較好的指標,特別適用于種公雞。種公雞胸肌太大或太小更易造成交配及受精率問題。種公雞達到并保持最佳體況且確保在任何階段不出現體況下降是獲得較高受精率的關鍵。應特別關注開產時和產蛋高峰后種公雞的交配活躍性,確保獲得最佳的早期和全程受精率。
5.2.3 機敏性與交配活躍性 應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段觀察種公雞的交配活躍性、采食、休息地點、白天及滅燈前的分布情況。種公雞應機敏、交配較活躍且光照期間絕大多數的時間應均勻分布于墊料區域,不應集中在棚架上或躲避在設備下方。如發現種公雞不夠機敏或活躍性差應進行淘汰;如發現種公雞的交配活躍性低于預期,應查找原因(如公雞體況差、種公母雞性成熟不同步、飼料分配及飼喂量不適當等)并及時加以解決。
5.2.4 頭部 體況良好、交配活躍的種公雞雞冠、肉髯及眼睛周圍顏色呈均勻的鮮紅色。正常條件下,健康狀態良好的種公雞臉部紅色一直向上延伸到眼睛周圍;狀態較差的種公雞臉部顏色從眼睛周圍向外延伸會變得蒼白。臉色蒼白的種公雞交配活躍性較差,應考慮將其淘汰。
5.2.5 喙部 形狀整齊,避免下喙過長,影響交配成功率。
5.2.6 腿和腳趾 維持雞群較高的受精率,種公雞必須有健康的腳趾與大腿。腿部應挺直、腳趾無彎曲,足底應干凈無物理性損傷。種公雞腳趾磨損與裂開會造成細菌感染及感覺不適,影響家禽福利和交配活躍性。任何時候發現種公雞腳趾與腿部不健康都應從雞群中淘汰。
5.2.7 羽毛 產蛋期高質量、交配活躍的種公雞會出現局部掉羽現象,尤其是肩部、大腿部、胸部及尾部。羽毛覆蓋良好的種公雞一般交配不活躍,應將其淘汰。
5.2.8 肛門狀態 檢查肛門紅色與濕潤程度是評估雞群中種公雞體況非常有用的管理方法,每周稱重時應檢查公雞的肛門狀態。對相同來源的15只公雞的肛門狀況進行評估:1=蒼白,干燥;2=蒼白,濕潤;3=濕潤,柔韌,微紅;4=濕潤,較紅;5=很紅,周邊沒有羽毛。健康、體況良好、交配最活躍的種公雞會呈現較紅的肛門顏色,肛門較濕潤且周圍羽毛會有些脫落。體況較差、交配不活躍的種公雞肛門較蒼白,肛門小而干且周圍羽毛覆蓋較好。種公雞管理的目標是要保持整個雞群中種公雞都具有均勻一致、顏色較紅潤的肛門狀態。
5.2.9 站姿 重量過高意味著胸部較重,會導致體型更加水平,站姿不正會向前傾斜,影響交配成功率。公雞體型也與交配效率有關,體型過大的公雞(>5kg)不能很好完成交配動作,同時也很易影響其它公雞。
6 種母雞體況的評估
整個生產周期應定期評估種母雞的體況,每周抽樣稱重時是對種母雞進行體況評估的最好時機;和種公雞一樣,在舍內“巡視”時,隨機抓起一些雞只進行體況評估也是非常好的管理方法,對種母雞進行綜合身體狀態評估,如體重、胸肌發育、腹部脂肪及恥骨間距,提供可靠的體況信息并以此制定適當的管理策略。
6.1 育雛育成期 育雛育成期主要根據雞群的體重與骨骼發育(骨架大小與脛長)評估雞群的體況。但是,了解雞群的胸肌發育、總體健康狀況、機敏性與活躍性也很重要。育雛育成期種母雞獲得均勻的生長發育對將來產蛋期生產性能的發揮非常關鍵。整個種母雞群體骨架大小差異是雞群均勻度差的外觀指征,應通過計算體重變異系數進行確認。如雞群均勻度較差,應查找原因,例如飼料分配不均、采食位置不足或疾病等因素。
6.2 產蛋期 產蛋期決定種母雞飼喂管理的主導因素是體重、產蛋率及蛋重。定期檢查種母雞的恥骨間距、胸肌發育及腹部脂肪沉積能夠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
6.2.1 體重 飼喂準確與否,體重是最重要的指標。應堅持每周準確稱重1次,整個產蛋期都應保持一定的增重。母雞開產到產蛋高峰(24~31周),體重漲幅19%~21%,24~31周的總增重應達到715~800g,高峰后周增重15~20g,不能失重。
6.2.2 恥骨間距 育成期確定種母雞性成熟發育程度及開產時間的有效管理方法是監測種母雞的恥骨間距。正常條件下,隨雞群周齡的增長,恥骨間距逐漸增大直到開產時達到最大間距。如恥骨間距達不到表4描述的發育程度,預期加光時低于1.5指寬或雞群的恥骨間距差異較大應推遲進行光照刺激。從15周到開產期間應定期檢查恥骨間距,最好每次巡視雞群時進行抽查,最少每周檢查一次。由于檢查人員手的大小不同,最好由同一個人每周檢查恥骨間距。一般情況下,雞群開產時的恥骨間距在3指左右,大約5~6cm。
6.2.3 胸肌發育 正常情況下,育雛育成期均勻度好的種母雞按照標準體重曲線生長能獲得良好的體況發育,確保種母雞既不肥又不瘦很重要。無論什么周齡,如種母雞胸肌發育確實太大,就很可能超重且會增加脂肪沉積,相反胸肌發育不足的種母雞很可能體況發育較差,這兩種情形都會影響整個生產周期的生產性能。至少每周一次抽查一些種母雞檢查其體況,確保雞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與體況,維持良好的生產性能。
同種公雞一樣,種母雞也應采用相同的評分系統如圖2。但是,由于種母雞的體型與種公雞不一樣,對于雞群評估結果的解釋與處理應有所不同,而且也不建議從大群中淘汰體況評估較差的種母雞。種母雞最關鍵是要達到標準體重,并據產蛋率與蛋重適當調整飼喂量。種母雞豐滿度評估更傾向于作為一個支持性管理方法來使用,并不像種公雞一樣作為產蛋期關鍵性的管理因素。育雛育成期通過適當的管理盡可能減少雞群中胸肌指數1(胸肌發育不足)和3(胸肌發育太大)這兩種情況的發生。產蛋期雞群的平均指數最好處于2~2.5之間且盡可能減少體況指數1的種母雞數,因為胸肌發育不足的種母雞往往產蛋率較低。然而,產蛋期種母雞體況指數3也能接受,因為胸肌發育豐滿的種母雞仍具有較好的繁殖性能。
從圖2 40周種母雞的影像照片,上面3張照片表示整個雞體,點狀線表示橫截面影像位置;下面3張影像表示胸部橫向截面圖。
6.2.4 腹部脂肪沉積 產蛋期檢查腹部脂肪沉積有助于提供雞群總體身體狀況的信息。評估腹部脂肪容量時,用手掌輕輕地觸摸泄殖腔下方的區域,產蛋高峰后種母雞的腹部脂肪沉積不應太厚。開產前胸肌發育適當的種母雞會有少量腹部脂肪沉積,明顯的腹部脂肪沉積一般在種母雞達到性成熟后出現,產蛋高峰前2周左右腹部脂肪沉積達到最高峰。種母雞的腹部脂肪沉積能夠提供最大產蛋率所需的能量儲備,但是任何時候脂肪沉積過多特別是在產蛋高峰后對產蛋率的維持、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致命的影響,甚至會降低成活率。一般來講,25周腹脂占體重的比例為2%左右;45周之前觀察雞群,母雞腹部不能發紅;45~50周允許2%~3%,但不超過5%的腹部發紅。體重與腹部脂肪沉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因此超重的種母雞很可能增加腹部脂肪沉積繼而影響繁殖性能如圖3和表5。種母雞開產后,應至少每周一次檢查腹部脂肪沉積的進程,種雞之間實際腹部脂肪沉積的程度會有所不同。產蛋高峰后的目標是保持種母雞體成熟的體重,但是盡可能減少過多的腹部脂肪沉積。作為參考,最大的腹部沉積量不應超過人的平均掌心大小或一個大的雞蛋大小約8~10cm。
圖3中是3只母雞的縱切面圖(左側是泄殖腔,右側是頭部)。40周的種母雞,左側的種母雞體況在下降,體重低于標準,脂肪沉積較少,這樣的種母雞產蛋率比較低甚至會停止產蛋;右側的種母雞腹部脂肪沉積很多,內部器官周圍累積較多脂肪,這樣的種母雞產蛋率與產蛋持續性會降低。
7 小結
雞群體況評估需監測許多方面,包括體重、體況(胸肌形狀、豐滿度程度)、骨架大小等,以全面了解雞群的體況、健康和繁殖潛力。定期評估雞群體況,為飼養管理方案的調整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使種公母雞達到最佳體況,以確保受精率和產蛋率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