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琴 周少華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文化非常興盛。而韓國也是較早開始飲茶的國家之一,很早就有飲茶的習俗?!安衩子望}醬醋茶”,飲茶是兩國傳統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專門的茶具也隨之興起并蓬勃發展。在茶具中,金、銀、銅、錫、玉石、陶瓷等各種質地的茶具很多,但是瓷器茶具一直是茶具的主流。本文通過研究韓國古代茶文化的起源與興盛時期的飲茶法與茶具,比較研究高麗青瓷與宋代瓷器的關系。
中國茶文化傳入朝鮮半島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边@里的“荼”即茶,所以,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解毒的藥物而使用。其后,茶逐漸發展為祭祀、食用和解渴的物品。秦漢以后,茶的飲用開始普及,至唐代時,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成為全民普及盛行的飲品,人們都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隨著飲茶文化的發展,茶被越來越多地注入了文化與精神的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相結合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飲茶習俗的日益風行,用于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就應運而生了,以“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使茶文化更加盛行。
在公元六世紀和七世紀,新羅為求佛法前往中國的僧人很多,他們大多在中國專心修學10年左右,而后回國傳教。這時候正值唐代,茶文化盛行,茶是全民喜愛的飲品,也是高雅的藝術和享受。而且唐代的佛教文化與茶文化緊密結合,僧人已經開始種茶、制茶,并且把飲茶與坐禪結合在一起,發展出了影響深遠的禪茶文化。所以,這些新羅僧人在茶風盛行的唐朝自然會接觸到中國的茶文化,認識了茶葉可作為一種良好的飲品,將茶的知識帶回自己的國家,發現本土的茶葉并開始制茶、飲茶,當然也很有可能直接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十·興德王三年》記載,“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于麟德殿,宴賜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命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鄙频峦踉谖粸楣?32年至647年,也就是說,新羅飲茶的歷史不會晚于七世紀中葉,至興德王三年(828),新羅從唐引入茶種開始種植,飲茶習俗也開始興盛。至高麗時期,茶文化日益盛行,有專門的茶房、茶店、茶所、茶院、茶軍士和最具代表的茶禮。王室和朝廷在各種儀式中舉行茶禮,如在燃燈會和八關會必須由國王出面敬獻茶于釋迦佛,向諸神祈禱;在太子壽日宴,王子王妃冊封日,公主吉期,君王、臣民宴會等都要行茶禮。在高麗末期,由于儒者趙浚、鄭夢周和李崇仁等人倡導朱子理學,在男子冠禮、男女婚禮、喪葬禮、祭禮中也開始行茶禮。而且高麗時期的佛教茶文化非常盛行。高麗以佛教為國教,禪宗中興,高麗僧人效仿中國禪宗制度中的茶禮建立了高麗的佛教茶禮,不僅僅以茶供佛,而且僧侶們將茶禮用于自己的修行,體現了“禪茶一味”的精神。高麗僧人在傳播中國茶道、茶藝和茶具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飲茶必有器。“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飲茶器具,它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飲茶方法以及習俗的變化,它是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當然,茶具的發展還受到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尤其是制瓷技術的制約。
根據鄭良謨《高麗青瓷》記載,高麗青瓷始于9世紀,到12世紀前期和中期達到頂峰。同時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五代(907—960)時期越窯青瓷在朝鮮半島出土較少,只在王室或與王室有關階層的墓葬中有發現,如在開城市豐郡古里足定宗(946—949)安陵出土了越窯青瓷葵口碗、花口碗和盞托等。可見,當時的越窯青瓷可能是高麗國的宮廷御用瓷。宮廷、貴族、僧人及社會名流等,飲茶習慣需要大量的越窯青瓷器,市場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高麗青瓷產業發展的最大的動力。
故筆者認為,高麗青瓷的技術正是在中國五代中期從越窯中心窯場傳入的。在此之前,朝鮮半島只能生產陶器,無法生產瓷器,其飲茶所需的瓷質茶具多為中國引入,尤其是越窯。
筆者在研究越窯青瓷技術外傳高麗的途徑時發現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高麗人獲得越窯制瓷技術為什么輕松得易如反掌,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把經過幾百年積累的越窯青瓷制瓷技藝的精華全盤復制并在高麗生根、開花、結果。這按中國古代手藝人的習慣是一件無法理解的事,對自家的獨門技藝一般都是守口如瓶,傳媳不傳女,更不會外傳他人。就是本國同行中最好的朋友也是想都不用想的事,為什么對高麗人恰能做到有求必應,毫無保留呢?現在領悟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是無私的佛教間的交流,高尚的僧人扮演了制瓷技術傳播大使的角色,這些僧人或許就是寺院所屬并管轄下的制瓷匠人,或許是掌握了制瓷技術的佛教徒,不論他(她)們是什么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這樣的交流是屬于兩國政府間或兩國佛教間的交流,而非手工業藝人間或商人間的交流。
高麗青瓷茶具與唐宋瓷器的對比
高麗時期,隨著中國茶葉和茶文化的引進,飲茶方法也幾乎與中國同步發展。高麗的飲茶方式受唐五代以及兩宋的影響,早期流行煎茶法,中后期流行點茶法。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一《器皿·湯壺》記載,“湯壺之形,如花壺而差匾。上蓋下座,不使泄氣,亦古溫器之屬也。麗人烹茶多設此壺。通高一尺八寸,腹徑一尺,量容二斗。” 另外,《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二《器皿三·茶俎》中記載,“故邇來頗喜飲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可見,這些“湯壺”、“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都是高麗的茶具,其中瓷器茶具主要有茶碗(甌)、湯瓶(湯壺)、盞及盞托等。茶碗與茶盞是茶具中兩種不同的飲茶茶具,然而唐代飲茶用器多以碗、甌常見,到宋代便多用茶盞替代之。茶碗與茶盞之區別在于器皿的造型和大小。但兩者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區分標準。從現在學者對古代茶具的命名情況來看,除了帶有盞托的被較為統一地稱為茶盞外,其余碗與盞的區別并不明顯。故本文把器腹較淺,口徑較大的稱為茶碗,把器腹較深,器壁較陡,口徑較小的稱為茶盞。下文主要通過對茶碗、茶盞及盞托、茶瓶這三類瓷器茶具的研究,來探討高麗青瓷與唐宋瓷器的關系。
1.茶碗
碗在高麗青瓷中比重很大,尤其是在煎茶法流行的10世紀,早期高麗窯即中國式磚筑窯中生產的主力產品——日暈底碗,“約占燒窯全部生產量的70%”。最早期的日暈底碗器型與中國越窯的玉環底碗相似,腹部較淺,器壁斜直或微弧,內底無圓刻,足脊接地面較寬,均為泥點支墊疊燒而成,除最上一層的器物外,其余的碗內底和足脊處都留有一圈泥點痕跡(圖1)。這類日暈底碗造型與唐五代越窯瓷器非常相近,可以說是受到中國越窯唐末五代流行的玉環底碗的影響而制作出來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麗青瓷碗從早期簡單的素面,逐漸演變出了陰刻、陽刻等裝飾手法,紋飾圖案多為菊唐草紋、纏枝蓮紋、蓮瓣紋等。韓國所謂“陰刻”、“陽刻”即中國的“劃花”、“刻花”、“印花”技巧。
中國越窯在五代時期流行細劃花裝飾技法,技藝高超,其紋樣多為唐草紋、蓮瓣紋、鸚鵡紋、云紋、波浪紋、蝶紋等。另外,耀州窯也以刻劃技巧聞名,唐末五代時多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唐草紋;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以刻花、印花為主,刀法自然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纏枝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等都是常見紋樣。
所以,從高麗青瓷中茶碗的造型、裝飾技巧,還有紋樣圖案來看,高麗青瓷與唐宋瓷器關系匪淺,受唐宋時期越窯(圖2)、耀州窯等影響巨大。
2.茶盞及盞托
茶盞在唐以前已有,比茶碗較小,是飲茶用的小杯子。在點茶法中,茶盞非常重要。茶盞里放置茶末,然后用茶瓶往茶盞里注入熱水,并用茶筅擊拂使之產生泡沫,故茶盞既是點茶的器具,又是飲茶的器具,具有雙重角色。高麗青瓷中茶盞及盞托的類型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盤心塑起一個托臺,托臺高矮不一,前期較矮,后期托臺變高,如倒置的小盞,造型裝飾較為精致復雜,茶盞與盞托多為花口,茶盞置于盞托中心的托臺之上(圖3);第二種則較為素凈,盤心接一圈侈口或直口的圓環,好似在盤上放一個小盞,茶盞剛好可以放入其中。茶盞和盞托成套出現的情況較為難得,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單個的茶盞或者盞托。
中國唐宋時期茶盞與盞托的形制較為多樣,瓷質盞托始見于東晉,宋代較為流行,宋代汝窯、定窯、鈞窯、景德鎮窯等窯均有燒制。高麗瓷中的兩種形制的茶盞與盞托在中國唐宋瓷器都可以找到。如圖4中的五代北宋時期窯寺前越窯青瓷盞托,其造型與圖3中的12世紀早期的高麗青瓷刻花花口盞托相似;圖5中的五代北宋時期窯寺前越窯青瓷盞托,與早期高麗窯芳山洞窯出土的盞托的造型、釉色都極其相似。
高麗瓷中的茶盞在造型上與唐宋瓷器的茶盞相仿,而且相似的器物年代比唐宋的相對要晚一些,故高麗瓷中的茶盞造型應該是仿制中國唐宋瓷器而來的,早期高麗瓷的造型受越窯影響較大,其后受到北方窯口尤其是定窯的影響較大。這也與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器皿一》中“盤盞之制,皆似中國”、“復能作碗、碟、杯、甌、花瓶、湯盞,皆竊仿定窯制度”的記載相符。
3.茶瓶
高麗中后期的飲茶方式是點茶法,茶瓶是其中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茶具,點茶時注湯(熱水)所用的器物。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瓶……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p>
從這段描述不難看出,湯瓶在點茶過程中的重要性。湯瓶在韓國被稱為注子,是高麗青瓷中的一個大類,其形制多樣,裝飾手法也豐富多彩。不是所有的注子都是茶具,其中一部分注子帶有溫碗,明顯是屬于酒具的。因為有時飲酒需要溫酒,在溫碗中加入熱水,使注子中的酒也變得比較溫熱,而作為茶具的注子則不同,點茶時注子中的水是沸騰的水,不需要溫碗,故帶有溫碗的注子是酒具,而非茶具。
另外,還有很多象形的注子,如石榴形注子、龜形注子等,其器形較小,可能只是作為文人雅士的賞玩之物,或者是用作祭禮等的器具,而非一般生活用瓷的茶瓶。高麗青瓷注子作為茶瓶的主要有兩種:(1)長頸,喇叭口,無蓋,流較細長彎曲,瓜棱腹,頸部有凸棱(圖6);(2)短頸,直口,可與器蓋配合使用,流較前一種短,圓腹,頸部無凸棱,與中國唐宋時期的茶瓶形制相似,如圖7所示,主要有四種,可以分成兩類——喇叭口無蓋型和直口加蓋型。其中浙江寧波與盞托同時出土的唐越窯湯瓶,喇叭口,頸部有凸棱,且流較為細長,與芳山洞窯出土的注子非常相似;而山東費縣出土金代“茶具雕磚”中的茶瓶,短頸,直口,帶有鈕的器蓋,圓腹,頸部無凸棱,與芳山洞窯出土的注子形制相似。
綜上所述,高麗瓷質茶具中的茶碗、茶盞及盞托、茶瓶這三種茶具,在造型上受中國唐宋時期的名窯尤其越窯、耀州窯、定窯的影響較大。高麗瓷早期的器型基本與唐宋瓷器相同,后期的器型則在借鑒唐宋瓷器的基礎上多了自己的創新;瓷器上的紋樣圖案主題也與唐宋時期相似,如高麗瓷上大量出現的唐草紋為唐代的典型紋飾,纏枝蓮、蓮瓣紋等也是中國瓷器上常見紋樣,當然這些紋樣也加入高麗本土的一些因素,有了自己的審美風格。
唐宋時期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政治、文化、商業以及佛教的交流都很密切。高麗時期燦爛的茶文化是自新羅時期從中國唐代傳入的,在茶文化傳入之后,飲茶習俗從僧侶、王室貴族和上層社會逐漸向廣大平民百姓傳播,在新羅末期至高麗時期達到了茶文化的頂峰,茶飲風氣非常盛行,已滲入高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引入,與飲茶習俗緊密相連的茶具也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從最初的零星的直接引入茶具,到新羅末期海上貿易的擴展,茶具引入的數量上升,在韓國曾出土大量唐宋時期的瓷器,直至10世紀中葉即五代中期,兩國的政府和佛教之間交流為制瓷技術的傳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僧人在中國學習佛教文化的同時掌握了越窯的燒制技術,而中國寺院管轄下的窯場在人、財、物等方面無償地支持,從而成功地創燒出了高麗青瓷。
朝鮮半島的茶文化受到中國唐宋時期茶文化的影響,在新羅時期至高麗早期流行煎茶法,在高麗中后期流行點茶法,而茶具是隨著飲茶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的。從茶碗、茶盞和茶瓶這三種主要的瓷質茶具的對比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高麗青瓷和唐宋瓷器在造型、紋樣與裝飾技術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高麗青瓷早期是受越窯影響開始制作的,技術源于越窯青瓷,高麗青瓷在發展中,與中國南方和北方瓷窯持續保持著聯系。在中國瓷器的影響下,高麗青瓷通過在器型、裝飾紋樣、制作技法等方面的改進和創造,從而形成別具特色的高麗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