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霖
硯到漢代已成型。隨著歙石、端石開采,唐代、宋代制硯業有了很大發展。明、清以降,制硯技藝更加精湛,款式紋飾更加多樣,硯式樣制古雅者不下幾十種。以硯堂為日,硯池為月,堂池相連,日月合璧,也稱日月同輝,就是其中常見的一款。同一個主題,制硯者依照不同石色、石質、石形,巧用自然,雕琢出多種多樣的日月合璧硯,各臻其妙。有的日圓月彎,日月相接;有的日在下,月在上,日月分開;有的日在面,月在背,日月相離;有的日、月、星三全,同耀天際;還有的利用硯堂發亮石色,只刻月形硯池,依然日月同輝。現從我收藏的古硯中,列舉這一類十方,以供同仁指點評說。
其一,長方日月合璧澄泥硯(圖1),宋代,長22.5厘米,寬17.5厘米,厚4.5厘米。面開圓形硯堂,雖因長期磨損,中間下凹,邊圈仍可見滿圓細陰線。硯池偃月形,頗深。偃月形是對娥眉月和殘月的一種形象稱法。即農歷大約初二到初七、八和農歷大約二十三以后月亮彎彎的形態。堂池相連,喻意日月合璧或日月同輝。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日月合璧式樣。四周內斂,是宋硯一大特點。背平。全硯灰黑色,堅密細潤,體大量重,規整合度,硯體稍有損傷。墨汁滲入,包漿蒼古。
其二,長方日月同輝紅石硯(圖2),宋代,長17厘米,寬11.5厘米,厚2厘米。硯面樸素無紋,只有下陷滿圓硯堂和半月形硯池。月形硯池上邊直線,下邊弧線,與硯堂分開。所示日月與一般日月合璧硯不同,而是日月分開,可稱日月同輝。這是農歷初八和二十二左右的月亮,也叫半月。四周內斂,背平。通體暗紅色,邊側、背有黃斑與黃線,石質滑潤,似福建莆田石。
其三,日月合璧夔龍紋雙面端硯(圖3、4、5),清代,長13厘米,寬9.5厘米,厚2厘米。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硯堂,如日中天,圍回紋邊框;上部開偃月形硯池,有夔龍紋寬邊,堂池相連,喻意日月合璧。背和面一樣,也是日月合璧紋飾,只是邊框簡約。全硯造型巧妙,刻工精致,線條流暢。石色紫中泛青,石質細膩潤澤。這是日月合璧硯中精品。
其四,山水竹鶴日月紋祁陽石硯(圖6、7),清代,長26厘米,寬16厘米,厚1.6厘米,硯體碩大。面開硯堂、硯池,各有細陽線圍邊,堂池相連,以示日月合璧,共耀天界。環繞堂池,從下到上高浮雕山石、竹葉、波濤、山峰、流云、飛鶴。制硯者巧用不同石色,雕刻不同物象,布局得體,層次分明,構圖豐滿,裝飾味濃。背平,陰刻行書“林月芳記”。硯堂紫紅色,殘留墨汁,更顯斑斕多姿。
其五,長方日月合璧端硯(圖8),清代,長11.5厘米,寬8.4厘米,厚3.4厘米。硯面無邊框,中間開硯堂、硯池,下陷。硯堂滿圓如日,有邊線;硯池偃月形,繞纏枝紋邊,與硯堂相接。背平。全硯紋飾簡潔,突出日月合璧。硯制規整厚重,石色青紫,石質細潤,墨痕斑駁,包漿古舊。
其六,長方日月同輝綠端硯(圖9),清代,長16.5厘米,寬10厘米,厚2厘米。滿圓硯堂大到邊緣,有細棱線邊,中間稍凹。硯堂上方為扇形硯池,頗深,如同“凸月”(農歷十五滿月前后的月形)。堂池外鋪滿布紋。硯額淺浮雕一彩鳳展翅飛翔,兩邊祥云繚繞。下邊兩角各有靈芝狀云朵。所刻圖案,形象夸張,線條流暢,鳳舞靈現,喻意吉祥如意。背平,陰刻行書“端硯”、“購于上海”,為后刻。全硯淡綠色,石質堅密細致。
其七,長方蛙荷日月紋綠端硯(圖10),清代,長13.5厘米,寬9厘米,厚2厘米。硯面下部開圓形硯堂,三面臨邊緣,中間下凹。右上角圓形硯池,頗深,連接硯堂處被遮去一角。硯額從左向中間,淺浮雕一只大青蛙趴在荷葉上,線條簡潔粗獷,形象笨拙可愛。硯面呈又一種日月同輝景象。背平。全硯呈草綠色,有多處黃斑、金線,如金光閃亮。石質細膩潤滑,墨痕包漿自然。
其八,日、月、星紋橢圓端硯(圖11),明代,長16.5厘米,寬12.2厘米,厚1厘米。硯堂大而平展,有起邊線,上接偃月形硯池。池從后向前傾斜。硯額中間下刻半球形池,周圍曲線紋。四周內斂,背平。周沿有些破損。硯色紫紅亮麗。全硯呈日、月、星高照景象。
其九,日月合璧端硯(圖12、13、14),清代,長19.8厘米,寬12.2厘米,厚2.2厘米。這是一方雙面硯,兩面都開硯堂、硯池,硯堂大而平展。一面無邊線,半球形硯池稍大,為日,四周祥云飄拂;另一面邊有細棱線,半球形硯池稍小,為月,周圍祥云。右邊側陰刻篆書“日月合璧”,點明此硯特色;下陰刻行書小字:“題奉云飄大兄先生清玩。杉舟刻石”。經查,云飄為四川合川人樸作舟(?-1922),字云飄,性高潔,耽于書畫,尤精篆隸。此硯形制規整,設計巧妙,直線挺拔,曲線柔順。硯色紫紅,有青花、火捺、蕉葉白等石品,石質極其細嫩溫潤。
其十,日月合璧歙硯(圖15、16),清代,長23厘米,寬16.8厘米,厚4.5厘米。硯面無邊框,內琢日月合璧形。中間圓形硯堂外圍溝渠,上接偃月形硯池,中鐫行書“兩餅乾坤雙丸日月”。硯額陰刻行書“沐日浴月光華生”,旁有“鹿原”長方章,隸書。背復手,內凸起合璧形。周環墨池,上部較寬且深,中陰刻行書:“日月會于龍尾,廉讓得龍尾石,琢疊璧研,因借用國語以識其意”,落款:“戊子三月香泉”。硯體碩大規整厚重,線條流暢,布局巧妙,石色青黑,石質細潤。硯體多有磨損殘缺,包漿老熟。《西清硯譜》卷21載有一方“舊龍尾石日月疊璧硯”,硯形,硯面、背題刻與此 “日月合璧歙硯”相同。不同的是,“舊龍尾石日月疊璧硯”左側鐫識語五十四字,下署“廉讓識”;右側鐫隸書八字,下署“恒齋瑛”。前邊側鐫乾隆御題詩一首,三處皆楷書。可見“日月合璧歙硯”仿自《西清硯譜》卷21“舊龍尾石日月疊璧硯”。鹿原,林佶號,清,福建侯官人,授內閣中書,工書法,善篆刻,藏硯家。香泉,陳奕禧號。清,浙江海寧人。貢生,出身名門,書法深得康熙帝贊賞,破格召入直南書房。后任貴州石阡府知府、江西南安府知府。詩歌書法著名于世。廉讓,曹三才號,清,浙江海寧人。舉人。官湖州教授。著有《半硯冷云集》、《廉讓堂詩集》。
為什么古人愛制作日月同輝硯呢?這是因為,遠古的時候,人們對日、月、地球運行缺乏科學認識,以為日月同輝出現,預兆著國家、民族將有吉祥大事發生。其實,日月同掛天上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由于地球繞太陽轉動與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不同造成的,但需要一定條件肉眼才能觀察到。只有太陽和月亮同時在地平線以上,空氣又比較透明時才行。從理論上講,除了農歷十五都有可能看到這種現象。一般說來,在太陽初升或將落的時候,天空的亮度比較容易滿足這個條件。所以在農歷上半月(初四以后),太陽將落時可以看到月亮。在農歷下半月(二十七以前),太陽升起后也可以看到月亮。在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太陽有十個兒子,只有最小兒子刺日心地善良。太陽神年老體弱時,只有刺日終日在他身邊照顧他。太陽神將死時,把至誠至純的光都傳給了刺日。太陽神死后,那九個兒子在天空肆虐地炫耀自己的光和熱,大地萬物被烤得枯干將死,生靈涂炭。后羿為拯救眾生而射日,射死了那九個太陽。當他拉弓將要射向刺日時,看到刺日發出的光芒像母親看護兒子那樣和藹,像親人撫摸自己心愛的人那樣溫柔。后羿放下了弓弩,刺日永遠留在了天上。月神的女兒叫暗月,刺日第一次見到她時,看到了暗月美麗的臉龐,冰冷的眼神,嬌弱的身體,心里隱隱作痛。刺日連忙用自己的光和熱溫暖暗月。在刺日悉心照顧下,暗月恢復了歡樂,身姿也越來越動人了。刺日和暗月就這樣幸福地生活著。他們看到大地上的戀人經常互相抱怨,充滿怨氣時,就同時出現在天空,告訴人們,不要互相抱怨,而應該彼此諒解,相親相愛。從此以后,大地上相戀的情人,只要一塊看到日月同輝,都會互相體貼,一生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