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強
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工藝發展歷史的概況
青瓷釉下彩繪是青瓷裝飾工藝的其中一種。所謂青瓷釉下彩,即指在青瓷制作過程中,在瓷器坯胎上進行彩繪裝飾后,再罩青釉或透明釉入窯一次燒成。采用這種工藝技術燒成的青瓷彩繪永不褪色,且環保,是當代日用生活和家居裝飾的首選。青瓷釉下彩繪裝飾工藝的發展源頭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東吳時期。1983年江蘇南京雨花臺長崗村三國吳末墓葬中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盤口蓋罐,通體采用褐黑彩料繪制,上罩青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圖1 三國吳末青釉釉下彩盤口蓋罐,南京市博物館藏)。隨著城市建設開發進程的推進,南京發現與這只青釉釉下彩盤口蓋罐一致,具有一定數量的釉下青瓷彩繪瓷片。這說明這種青瓷釉下彩繪裝飾工藝技術早在三國東吳時期就已成熟并得到普遍使用。
唐末、五代時期青瓷釉下彩繪裝飾工藝再次回歸出現在浙江越窯、湖南長沙窯、陜西黃堡鎮窯等歷史著名青瓷窯場生產的青瓷產品之上。浙江唐末、五代青瓷釉下彩的裝飾工藝仍沿續著以鐵元素作為著色劑的褐黑彩繪工藝,而長沙窯燒制的釉下彩繪瓷器品種則出現了以氧化鐵、銅為原料的新工藝。長沙窯青瓷釉下彩繪瓷器的彩繪主要有青釉褐彩、綠彩和褐綠等豐富色彩。晚唐時期浙江越窯青瓷裝飾由釉上點彩發展到釉下褐彩,其最精美的代表作是1980年出土于浙江臨安唐天復元年(901)水邱氏墓的越窯青瓷釉下褐彩云氣紋蓋罌和青瓷釉下褐彩云氣紋五足熏爐(圖2 唐越窯青瓷釉下彩云氣紋蓋罌;圖3 唐越窯青瓷釉下彩云氣紋五足熏爐)。
婺州窯作為江南越窯青瓷大系中的重要一支,其創燒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婺州窯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吸納新工藝、緊跟社會和市場變化而發展的歷史名窯。就目前最新發現的考古資料研究表明:婺州窯青瓷加彩裝飾工藝的發展始于東晉點彩,唐代發展為褐斑紋裝飾,大約在宋、元時期出現了專門以燒制青瓷釉下褐彩裝飾的窯場。
宋、元時期婺州窯彩繪瓷生產的窯口分布
1982年10月,衢州市文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隊,在衢州市衢江區全旺鄉、巖頭鄉的兩弓塘、冬瓜潭、紫胡垅及太后堂等古窯址發現了婺州窯釉下彩繪瓷。
這一新的發現引起了我國著名古陶瓷研究學者、考古專家馮先銘、朱伯謙等專家的關注。通過挖掘和經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所采集的相關瓷片測定表明:其瓷胎燒結較好,瓷化程度高,彩繪彩料主要以氧化鐵為主,分析可能與早期青瓷點彩用料類似。
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的主要器型
據衢州市博物館館長柴福有《衢州古陶瓷探秘》一書及婺州窯研究先驅貢昌《婺州古瓷》介紹,婺州窯宋元時期生產青瓷釉下彩繪產品有:執壺、瓶、罐、盤、缽。
執壺:其器分三式,一式為圓唇,沿下外凸內凹,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平底,施淡青釉,釉層較薄,釉下繪纏枝紋或菊花紋。二式,圓唇,器身瘦長,弧腹;三式,盤口,細短頸,溜肩,鼓腹,雙豎系,施淡青釉(圖4、圖5、圖6:元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執壺)。
瓶:一式細長頸,溜肩,施淡青釉;二式,口沿外卷,束頸,斜肩,弧腹,飾雙橫系,施淡青釉,釉下飾纏枝紋(圖7 元婺州窯釉下彩繪長頸瓶)。
罐:圓唇,直口,短頸,斜肩,弧腹,飾雙橫系,沿橫系飾二道弦紋,施青黃釉,釉下繪褐彩忍冬紋(圖8 宋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雙系罐)。
盤:一式,平底上凹,施淡青釉,器內釉下繪牡丹花紋;二式,斜腹,圈足,內底心下凹,施淡青釉,釉下繪牡丹花紋;三式,敞口,口沿外伸,斜腹,圈足,施淡青釉,釉下繪牡丹花紋(圖9 元婺州窯繪彩牡丹紋盤殘片)。
缽:寬平沿,斜直腹,大平底,施淡青釉,器內釉下繪纏枝紋(圖10 元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缽)。
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成型燒造工藝
1.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成型燒造工藝
從窯址堆積層殘留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殘件及相關窯址現場考古挖掘所得資料分析: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的成型工藝與同時期婺州窯青瓷成型制作工藝相一致,大部分瓷器如盤、缽、壺等均以在轉輪上拉坯成型為主。就具體器皿而言,如執壺、瓶等產品,在外壁加以磨制拋光處理,以便于進行釉下彩繪時的填涂繪彩作業。未發現有涂施精細化妝土現象,說明此類青瓷釉下彩繪瓷當時的定位是生產供應一般民用瓷,為節省成本,沒有向精細化產品方向發展。仔細觀察此類瓷器內壁,則可見不加修飾的一圈圈垃坯成型過程的手指痕跡。
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與當時青瓷、褐瓷一起同窯燒制。據1988年浙江考古所挖掘報告描述,位于全旺鄉兩弓塘1號窯的龍窯依山而建,屬斜式龍窯,殘斜長47.6米,寬約2.0米,坡度15度左右。在燒制過程中采用凹底匣缽裝燒,每件器物底部均用各式墊具墊燒。為多出產品,還采用套燒、覆燒、疊燒等工藝以增加裝燒量。
2.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瓷紋飾及彩繪工藝
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主題紋飾有纏枝紋、菊花、牡丹、魚、荷花、鳳凰等,以及有大量采用褐彩書寫“招財進寶”、“利市裕”、“游魚”、“塘魚”等文字符號。根據瓷器種類和使用功能不同,彩繪部分也不同,執壺、壺、罐等產品多繪飾于器皿腹部;盤、淺罐等產品一般繪飾于器內及底。彩繪風格粗獷簡練,淳樸自然,具有濃厚民間藝術風格。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裝飾工藝靈活多樣,主要有筆繪、平涂剔劃、劃花填彩、勾繪等。
筆繪以毛筆為繪圖工具,平涂剔劃則用毛筆平涂出描繪對象的形狀,再用尖狀器具剔劃出魚眼、鱗、鰭和尾刺等,使描繪對象更具有立體感;劃花填彩,先用尖狀器具刻劃出所裝飾物的外形,再用彩釉填涂底色,以達到突出主題和形象(圖11 元婺州窯青瓷釉下劃花填彩勾繪盤口壺壺頸殘片,金華陶然居藏)。
宋元時期婺州窯青瓷釉下彩繪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著名婺州窯研究專家貢昌在其論文《浙江衢縣尚輪崗彩繪瓷窯》中指出:從目前發現情況看,婺州窯系中宋以前未發現過燒造彩繪瓷的窯口,宋以后僅見有明代青花窯址,即使宋代也僅見衢縣全旺鄉輪崗村冬瓜潭窯燒制彩繪瓷。該窯很可能是在湖南長沙銅官窯和衡山窯以及江西吉州窯等影響下,結合本地傳統工藝發展起來的。
而作為該窯址主持挖掘的浙江省考古所專家沈岳明指出:浙江是青瓷的故鄉,雖然在西晉時就出現青釉點彩制品,本地區婺州窯系青瓷在東晉時期已有大量點褐彩裝飾制品,至唐代仍廣泛采用點彩裝飾,可謂源遠流長。但繪彩瓷在浙江是一新的發現品種,沒有可資對比的材料。即使說青釉繪彩制品是繼承浙江古代瓷業傳統工藝,吸收外來因素發展而來,而銀灰色繪彩瓷制品則毫無傳統因素可言,其產品也為一貫“尚青”的本地人所不取。迄今為止至少在浙江古代遺址和墓葬中還極少發現,本地區古代墓葬至今也從未發現這類繪彩瓷產品出土。揭開婺州窯青瓷彩繪的工藝傳承關系秘密,尚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