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超
微博錯失社交,移動堪憂
于2009年底內測的新浪微博,早期憑借著名人大V策略以及資源優勢,迅速蓋過飯否,嘀嗒等產品的風頭成長,形成一家獨大。眼看就要成為中國的Twitter,《微信》卻在2011年初橫空殺出。
真正屬于微博的好日子就在2010年。本人于2009年注冊了微博,一度也是微博迷,在上面分享生活,將其作為社交工具。現在,我的社交分享去了微信朋友圈,已經將微博作為一個媒體訂閱和發布工具。我的個人轉變一定程度上也顯示了微博的定位:從社交網絡走向社會化媒體。
這一轉變,讓微博的空間和價值比《微信》這一社交之王小了數十倍。《新浪微博》的移動進程仍舊不夠理想,在裝機量、活躍度、打開次數方面,已經全面讓位。縱然其移動流量占比高達60%,但移動收入比例不及20%。而Twitter對應的數字已超過51%。
受益阿里,微博財報美極
投資新浪微博的同時,阿里還帶著約3.8億美元的三年營銷KPI進駐。也就是等同于,新浪微博幫助阿里導入流量,阿里向其支付廣告費。回報也很快在新浪微博的財報上得到體現:2013年第3季度的廣告營收達4 370萬美元,同比增長 125%;增值業務營收為970萬美元,同比增長121%。
此時,大量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在上路。包括京東。顯然,新浪微博不想錯過這個最好的時間窗口進行上市。
簡單地講,故事是這樣的:馬云拿出5.86億美金獲得新浪微博18%的股份,三年內將為其輸送市場價為3.8億美元的廣告費。這些廣告費是阿里獲取外部流量的必要支出,通過它來支撐起新浪微博的財報上漂亮數字,快速地將新浪微博以高額估值推向資本市場,獲得投資回報的同時,新浪微博反過來又可以反哺阿里,幫助其獲得高額估值。
背后推手的馬云,是中國最精明的商人之一。
背后推手,如何講好故事?
微博已經沒有太好的故事可講。其他互聯網巨頭角逐的移動支付、電商和O2O,以及智能硬件這些戰爭,新浪微博均已缺席。也難以用中國的Twitter來描述去說服資本市場。據報告,新浪微博的活躍度已經下降到2011年初的水平,下滑超過3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更顯示其用戶規模在2013年下降了9%。數據有多少水分仍是未知。開放性的注冊門檻設計使新浪微博充斥著“僵尸粉”,它們模擬轉發,模擬發微博,有著一條利益鏈成熟運作,讓人真假難辨。它們在影響用戶體驗的同時,實質在破壞整個微博的生態系統。
同時,當前政府的管理方式也是新浪微博的一大政策風險。目前,新浪微博發家之初所依賴的許多大V們已經不再發言了。少了大V們,新浪微博對用戶的吸引力又大打折扣。
對于新浪微博而言,真正的利好就是馬云帶來的KPI為期3年的3.8億美元營銷收入尚未花完。根據它們此前的約定,此后阿里將對新浪微博增持到30%。一個估值1 000億美元的大手推動著一個40億美元的小家伙并不吃力。2年之后,如若新浪微博依然可以承擔阿里營銷平臺的重任,相信將可以繼續獲得阿里的營銷資源來推動。
馬云依然會以一個精明的商人來替新浪微博給資本市場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