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芝
盤錦濕地包括沿海灘涂、蝦田、葦田以及人工濕地(水田)四種類型。總面積24.26萬公頃(367萬畝)。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2.17萬公頃(183萬畝),包括沿海灘涂和葦田。人工濕地面積12.29萬公頃(184.4萬畝),包括蝦田和葦田。整體分析,盤錦濕地總面積呈不斷增加的趨勢。由于大規模的開發水田,使天然濕地的面積逐步減少,水田和蝦池面積增加。近幾年,各類濕地面積比例趨于穩定。
1濕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大量開發水田使天然濕地面積減少,使生態環境隨之發生了較大改變,天然濕地面積減少后,地下水儲量減少,水位下降,隨之而來的灌溉用水需求增加、區域減少等。此處,水田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還引起環境質量的下降。
盤錦地區由于土壤含鹽量比較高,種植水田需要大量的淡水壓鹽,單位面積需水量遠高于其他地區。因此,水田的大量增加使水資源短缺的局面更為嚴重。近幾年,幾乎年年抗旱、年年欠收。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水資源總量不足和用水序列方面的問題,有限有水資源首先保證水田用水,造成天然濕地得不到足夠的水源。目前,全市120萬畝葦田中只有40萬畝能得到有效灌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缺水使濕地生態環境向旱生環境深化,濕地植被退化,旱生植物增加,長期持續下去濕地將消失。
2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2.1自然保護區建設的中堅力量
盤錦市灘涂及毗鄰的大面積葦田是亞洲最大的濕地,具備完整的原始濱海生態系統。同時也是多種鳥類棲息和遷徙停歇地。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具有極大的生態和科研價值。在灘涂上建設自然保護區是灘涂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僅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長遠觀點看,濕地自然保護區將成為極其珍貴的稀有旅游資源,其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保護區已于1985年經盤錦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做為市級水禽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管理;1987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由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臺子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丹頂鶴、黑嘴鷗等多種珍稀物種和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屬于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依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標準》,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主要濕地類型為蘆葦沼澤、河流、沿海灘涂等。在1985年的規劃中,保護區總面積為12.8萬公頃。
2.2灘涂增養殖業
灘涂增養殖業也是保護盤錦濕地的方法之一。這樣既保護了原有灘涂,又能增加經濟收入。2002年灘涂養殖面積2.67萬公頃(40畝),灘涂對蝦養殖面積0.5公頃(7萬畝)。海水養殖產品產量10.54萬噸。
全市灘涂已開發連岸灘涂貝類養殖面積31萬萬畝,淺海養貝9萬畝。全市載貝密度較大的淺海、灘涂面積為29萬畝,其中五處灘涂生有文蛤,面積約6.5萬畝,儲貝量在1.6萬噸左右,最高年產量3千噸;2處淺海存有雜色蛤,面積約有5萬畝,最高產量近千噸;還有毛蚶、青蛤、四角蛤等經濟貝類多處,面積約6萬畝,儲貝量近萬噸左右,另外,還有大面積蘭蛤、泥螺和海螺等。
2.3蘆葦生產和葦田立體養殖
盤錦地區的葦田目前年產蘆葦近50萬噸,90%以上作為造紙原料,一直是金城、營口兩大造紙廠造紙原料的供應基地。近年來,東郭葦場建立了“一育三養”葦田立體開發模式,即在育葦的同時,根據生物共生關系,實行水面養禽、水中養魚、水底養蟹,養殖收益可以超過蘆葦生產的效益。這種模式既不破壞環境有具有經濟效益,對于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廣作用。
2.4濕地旅游業
盤錦濕地是獨特的自然景觀,棲息的大量鳥類更是極好的旅游資源。開展葦田觀葦、觀鳥、觀海旅游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效益,還可以有效籌集資金加快灘涂開發、保護區建設和葦田建設步伐,促進濕地保護事業發展,是協調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有效途徑。目前盤錦的濕地旅游業已經開始起步發展。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好的保護和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盤錦市的濕地資源,綜合各項可持續發展規劃,應優先考慮生態旅游規劃,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帶動生態養殖和生態農業、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濕地資源,最終達到形成保護生態環境和利用濕地資源的良性循環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