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蒙古呼和浩特
2014年5月30日早晨8點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中國國際馬產業博覽會正在舉行。
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國際馬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年。根據大會流程,5月30日上午將舉行中國國際馬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下午將舉行蒙古馬及改良蒙古馬選美大賽,5月31日是美國AQHA中國分部馬術公開賽等活動。
中國馬業協會秘書長、內蒙古農業大學芒來教授是高峰論壇的主持嘉賓,他的發言為蒙古馬文化與蒙古馬產業開辟了一些可能的方向。芒來教授還是蒙古馬選美大賽與侉特馬西部馬術公開賽的評委,唯有忙碌,不見空閑。5月31日下午,在比賽的中場休息時間,我和芒來教授展開了匆匆的關于蒙古馬文化與馬產業的對話。
沱沱:你在論壇的發言中說,中國的馬業發展需要六個方面的觀點轉變:簡單地理解就是傳統向現代轉變,牧區向城市轉變,這種改變會不會悖離蒙古馬文化原有的精神?
芒來:自然景觀和動物是沒有文化的,只有人類有文化。蒙古族的馬文化是我們蒙古族人與馬的文化。我覺得草原沒有文化,它只是一個自然景觀,我不評論“草原文化”這個提法對不對,但我覺得它的本身就是一個游牧文化。那么游牧文化的“游”是怎么來的?沒有“馬”就沒有“游”,馬給人類提供了速度的概念,沒有馬,我估計人類也不會有“速度”這個詞。
中國在世界上曾經是馬匹數量最多的國家。過去馬在我國基本只作為交通工具,牧人沿用古老的群養方式養馬,即使在牧區,也只有在那達慕盛會上看到賽馬,由于場地的限制,只能看開始(起點)或結束(終點),不能全程關注。這樣的傳統馬業很快被現代工業發展所取代。所以我國的馬業發展需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觀點轉變。一是從傳統馬業向現代馬業轉變。二是從牧區向城市轉變。三是從牧民向市民轉變。四是從群牧養馬業向舍飼養馬業轉變。五是從傳統民族賽馬向現代賽馬轉變。六是從傳統馬上技巧向現代馬術轉變。
傳統馬業向現代馬業轉變,需要從傳統馬術運動起首,不斷完善和發展傳統馬術;還有發展旅游業,僅有草原旅游業的風景是遠遠不夠的,壯健的駿馬應該成為草原觀光的一道絢麗的風景。游客來參觀、旅游,不僅想看遼闊的草原,還要了解和感受我們蒙古族的民俗和蘊藏在其中的草原文化。隨著馬文化和馬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傳統馬業正向現代馬業轉變。有專家認為,中國應該按照“育馬+馴馬+拍賣+賽事”的國際規范化模式發展現代馬業產業鏈,推動馬產業的快速發展。
沱沱:您認為蒙古馬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芒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誰是第一個騎上馬背的人,并且誰也沒有親眼目睹這一時刻。人的一生幾十年就死了,可人類歷史已經幾千年了,但是從現有社會的作用上看,北方游牧民族肯定是最先馴化馬的。成吉思汗的部隊為什么那么厲害?就是因為他的部隊馬利用得好。說成吉思汗是軍事家、政治家什么的,我都同意,但是沒有馬,他也不可能打到這么遠。所以游牧民族的這個“游”字,是馬提供的。
十三世紀的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在蒙古族中幾乎家喻戶曉。敘事詩中描述的兩匹駿馬在參加成吉思汗圍獵中超群出眾,貢獻巨大。但這樣輝煌的業績沒有得到主人應有的贊揚,因而兩匹駿馬遁逃而去。途中兩匹駿馬對成吉思汗的不同看法終于暴露出來。一個是倔強自信,桀驁不馴,追求自由;一個是愿意忍受役使而眷戀主人。最終在“恩君”的感召下,又重回到原來的馬群,受到成吉思汗的歡迎、問候和封獎。這一寓言詩以兩匹駿馬的人格化反映出蒙古族人與蒙古馬的美好關系和蒙古馬對蒙古族人的篤實心態。蒙古民族對其后代進行愛馬教育中,經常引用《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作為教材。
據文獻,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義軍與軍閥和王爺軍隊激戰中,嘎達梅林被冷彈擊中落馬,在敵軍就要追上的千鈞一發之際,嘎達梅林的乘馬咬緊嘎達梅林的衣角,將其拖到河畔密林中,使嘎達梅林死里逃生。另外,十九世紀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從外地返回家鄉的原野上,不慎落馬昏厥過去,這時有兩條狼撲了過來,尹湛納希的乘馬高揚四蹄和鬃尾與兩條狼展開了殊死搏斗,它寸步不離主人,最終擋住了狼的攻擊,迎來了尹湛納希的家人。
馬對于蒙古族人來說是忠實的伙伴,是美的化身。可以說,蒙古族人和蒙古馬的靈魂結合在一起了。
在蒙古族文化中,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是最典型的。賽奔馬、賽快馬和馬術三項。是真正考驗“馬背民族”精神,也是傳承蒙古族文化的基礎。
沱沱:您在什么情況下開始關注蒙古馬的生態的?
芒來:我是牧民的孩子,從小在牧區長大,我父親就是牧區的馬倌,我二哥繼承了我父親的事業。蒙古族人愛馬如命,視馬為命根子。在遼闊大草原上過游牧生活的人,如果沒有騎乘的馬或不會騎馬,可謂是“寸步難行”。蒙古族人從小騎馬、養馬,把小孩的長大比喻為“手及梢繩,腳及馬鐙”。蒙古族在馬背上長大、馬背上崛起、 馬背上創業,馬背上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勤勞勇敢。從而被世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對蒙古馬真正關注是在我2003年從日本留學回來,我發現過去一度輝煌的蒙古馬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在逐年大幅度下降。1995年內蒙古有馬239萬匹,到本世紀初,馬的數量只剩七八十萬匹。因為馬的傳統役用價值在減少,退牧還草后,草場也在減少。沒有市場拉動,養馬只賠不賺。過去與牧民朝夕相伴的馬,如今已經是草原上的稀少動物了。即使有一些十分愛馬的牧民養了馬,卻也在為如何長久維持馬的生計而犯愁。
我當時就想到,要建立蒙古馬基因庫,抓緊開展蒙古馬遺傳資源保護研究、保護基地和實驗室建設。通過對蒙古馬遺傳資源的研究,為世界馬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遺傳資源。
所以,在我和有關專家們的建議之下,現在已經在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市分別建立了烏珠穆沁白馬、阿巴嘎黑馬、烏審馬三個蒙古馬保護基地。
沱沱:蒙古馬的種類與分布如何,現在的蒙古馬消失的最快是哪一類,哪一類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引進國外的馬對于蒙古有什么利弊?
芒來:蒙古馬是一個品種的名字,它下面有四個類群,第一個是烏珠穆沁馬,這個馬主要分布在內蒙的錫林格勒,第二個類群是烏審馬,第三個是赤峰的百岔鐵蹄馬,第四個類群是阿巴嘎黑馬。我們已經建立烏珠穆沁白馬、阿巴嘎黑馬,還有烏審馬的保馬基地,估計第四個保種基地就是鐵蹄馬的保種基地。
有些人擔心,國外的馬進來,能保護蒙古馬嗎?這個考慮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其他馬,蒙古馬能不能直接跟國際接軌?在保護好蒙古馬的基礎上,還要搞一些雜種馬的培育基地。在第29屆奧運會的馬術比賽中,沒有我們中國的馬,我們需要借用國外的馬,這很遺憾的。所以我們不僅需要純種馬的繁育機制,還要有蒙古馬的保種基地和雜種馬的培育基地。今后只有按國際上優秀的產業化思路走,同時通過這些產業轉向,回過頭來再保護蒙古馬,我估計不成問題。
沱沱:你對中國馬產業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預期?
芒來:從經濟學角度,從馬產業角度簡單說一下。比如日本的馬產業,日本有20萬匹馬, 1997年的時候,日本有中央賽馬會,也有地方賽馬會,中央馬賽會是一個公司,1997年投注額是人民幣2600億,去年國際金融危機,日本拿了4萬個億擴大內需。賽馬會一年的收入2600億,這是可觀的。馬產業在美國產業里排第三,已經超過鐵路、廣播電視和電影。我們國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賽馬會給香港政府交的稅錢每年平均136億港元。
有這些經濟驅動力,國際上對馬的保護工作做得特別好,賽馬品種不是我們的蒙古馬,是賽馬專有的馬。但是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地方品種,雖然賽場上不是地方品種在那跑,但是地方品種保護得也特別好,不在賽馬場,在其他地方也起作用。
馬彩票和賭博是兩個概念,我們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發行福利彩票的時候,大家很擔心,研究很多,最后發現福利彩票沒有兩三年就成功了,1991年、1992年開始發行的體育彩票對我們國家的體育事業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再發行彩票估計是馬彩票,近20年沒有發行過新彩票了,這個馬彩票應該有很好的研究,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無論什么時候,都有幾個項目,一個是賽馬,還有射箭。長距離的賽馬我覺得完全可以產業化,國外的賽馬做法可以借鑒。總之馬產業是朝陽產業,我們草原畜牧業離不開馬,馬的產業國外發展這么好,我覺得我有信心,終會有一天內蒙古的馬產業肯定會發展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