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湘潁
“小時候喝的粥都是香噴噴的,現在的米怎么熬都不香了。”近幾年,很多網友吐槽現在熬的粥不香了,果蔬也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就在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在“抱怨”這個問題時分析指出,“現在熬的粥不香”與耕地質量下降有關。
對比過去,我國現在不少耕地的土層變薄了,有機質含量減少了,直接影響大米的口感。耕地質量直接關乎糧食的質量安全,而提升耕地質量,標準手段必不可少。近日,我國首部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以下簡稱《通則》)經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已于2014年6月25日“全國土地日”起正式實施。
據了解,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在當前水土資源趨緊、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的情況下,要實現保障主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目標,必須改變農田基礎薄弱的現狀,進一步提高耕地產出能力。”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表示,我國耕地類型多樣,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層變淺、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及土壤酸化、鹽堿化、貧瘠化、生物性狀惡化等問題長期沒有得到重視,造成耕地土壤水庫和作物養分庫的功能不斷下降,綜合生產能力難以大幅度提升。
《通則》一大亮點是把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作為重要內容,體現了重大思路性轉變。目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明顯提高,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有一定程度提升,土地污染得到進一步遏制。
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認為,雖然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狀態較好,但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農業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和環境過度承載基礎之上的,實際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包括糧食增產基礎脆弱、需求繼續剛性增長、有些糧食品種在供求上存在結構性矛盾等。
作為首個高標準農田建設國標,《通則》的實施無疑對耕地質量提升提供了規范。據標準委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5月,全國約有農田建設相關標準639項,其中現行國家標準173項、行業標準309項、地方標準157項。
“這些標準對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都提出了基本要求,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存在標準結構不合理、體系不完善、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從內容上看,部分標準的指標要求較為籠統,難以量化考核或評價,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從結構上看,標準之間銜接不夠緊密,層次不夠合理,難以構成科學統一的標準體系。”國家標準委副主任于欣麗說。
值得注意的是,《通則》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依托國土資源綜合信息監管平臺,定期全面報備建設信息,實現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及時“上圖入庫”和部門共享,做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全面動態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建后管護及耕地質量等級變化等情況,為考核評價提供依據。
據透露,我國將以《通則》的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與田地相關的標準體系。一方面以基礎性、通用性技術要求為重點,加快國家標準制定步伐;另一方面,分別以行業性、專業性技術要求為重點,加快行業標準制修訂步伐和以區域性、差異性技術要求為重點,加快地方標準制修訂步伐。如我國將在今年立項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有望在2015年發布。
“貫徹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建設《通則》國家標準,重點要做到堅持耕地質量與高標準農田基礎工程同步建設、田間監測體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實施。”何才文說,要通過國家標準的實施,引導各地重視并建設好耕地的內在質量,確保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增產能力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