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農村研究有兩個目標,一是認識中國農村,進而認識整個中國,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社會理論,兩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論(主要是西方理論) 解釋具有相當獨特性和變動性的中國經驗,就談不上對農村對中國的正確認識。因此,研究者應當以開放的學術胸懷和敏銳的經驗感知力深入到熱火朝天的中國實踐中去,有主體性地吸收成熟理論,在經驗與理論的反復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論抽象程度,在此過程中要容許和忍受理論的粗放和不成熟,通過不斷的學術積累與接力,逐步建立具有真正意義的中國社會科學理論體系。這是“華中鄉土派”從事農村研究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我們在上述兩方面都形成了一些積累,準備以學術筆談的形式進行一次階段性的總結和展示,主要包括鄉村社會性質、農民心理與行為邏輯、農民生活與意義世界、鄉村治理機制、國家與農民關系、農村土地制度與農業經濟、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經驗研究方法等10多組筆談。我們期待著與學界同仁就此展開熱烈的、開放性的討論,協力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大繁榮、大發展。
本次主題是“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研究”專題,包括7篇從不同方面闡述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狀況和關系的筆談,涉及該主題的多個方面。“分化與階層”是社會學傳統且主流的研究命題,其研究成果在中西學界業已汗牛充棟。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的相關方面,國內外學者亦有諸多論述。華中村治研究素追求扎實理論基礎之上的“田野的靈感”與“野性的思維”,其研究主題多來自農村田野調查,自成一體,與社會學主流的研究主題較少交集。而對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的觀察和研究,恰是華中村治研究集中切入社會學主流話題的開端。自2010年農村調查發現“中堅農民”起,華中村治研究對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的關注已有四年許,在承接學界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建立了自己的解釋模型和理論框架,現以專題形式推出。
華中村治研究認為,中國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狀況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形成既受制于宏觀的經濟發展、職業分化、人口流動和城鄉二元結構,同時又受制于微觀的村莊形態、社會結構、代際分工和血緣地緣關系。不同因素的排列組合在不同區域有所不同,從而帶來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狀況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對農村的政治社會影響也有差異。該研究發現,農村的中堅農民和中等收入階層在農村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農村不僅有階層分化的機制,它促成了農村的分化和階層的形成,同時也有去階層分化的機制,它使得農民有分化卻未形成階層的區隔。去階層分化機制包括農村中等收入者占多數、富人階層走出村莊、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收入模式和血緣地緣關系的中和作用。這組專題從中堅農民、農村中等收入階層、先富階層的權力確認、半工半耕、階層分化與婦女地位、農民上訪的關系、階層關系狀況等多方面切入對農民分化與農村階層狀況的討論。通過這些討論,我們期望可以豐富學界對農民分化和農村階層狀況的理解,并深化對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性質和狀況的理解。
主持人:賀雪峰
〔中圖分類號〕C912.82;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7-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