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我這里要說的,不是照片的橫構圖和縱構圖,而是從拍攝到編輯過程中的影像作品構成問題。
在單幅記錄類照片里,“縱”是時間說明,“橫”是地點說明,有了時間、地點的確定性,此幅照片就有了影像“縱”“橫”,就可以被應用在話語系統中,發揮作用。在藝術作品里,有了創作時間和作品標號,即使沒有標題,也可以放置在作品的系列中,成為互文語境里的一個有機部分,這里,創作時間是“縱”,作品標號是“橫”。這是照片變為影像的坐標系。
很多攝影家心態很放松地堅持拍攝日常生活,聚焦各種人和不同場景,拍攝時努力呈現自己的關注點、興趣點。十幾年過去,把他拍攝的照片集中起來看,也很有成績。雖然拍攝時感覺自己是在做生活的拓展,做空間的攝取,屬于“橫”的東西,在后期編輯中卻因時間的綿延轉化出“縱”的線索,讓讀者看到社會變遷和演化。這類攝影人非常多,成名攝影家也多,屬于“橫”拍“縱”編式。
也有的攝影家追蹤拍攝一個人、一個事件,用照片講故事。拍攝時的心態是沿著一個人或事的線索,用節點式的抓取來說一個過程,屬于“縱”的思維方式。但編輯時,因為多年的積累,有很多人物、事件可以言說,把這些人物、故事、事件并置起來,又形成一種“橫”的關系,以合并同類項后的整體重型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引發更多的社會關注。愿意講故事、會講故事的攝影人不很多,以此成名的攝影家也不多(此類攝影多為社會紀實攝影),屬于“縱”拍“橫”編式。
以上二者都是以敘事為目標的攝影方式。對于畫意攝影來說,雖然拍攝追求單幅的效果,但是如果能在一幀幀精妙的單幅基礎上“橫”向編出格調一致的作品,構成藝術專題,也能提煉風格,造就自己。在這個類別里,有單幅佳作者多,能有統一格調專題者少,而提煉個人風格,是此類攝影人要邁的一個大臺階。能否躍上這個臺階,非常考驗一個人“橫”向聯想和提煉的才智。
對于觀念攝影而言,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同質存在物或現象,在展示中并置,是常用的影像方式,屬于“橫”拍“橫”編式。可以說,歸置同類物、提取其共同特征、集中并置呈現,是觀念攝影能夠“觀念”起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策展里,“縱”向編排是沿著時間線索走,或講故事,或講其成長歷程,或講變遷,可以是一個人的作品,也可以是群體作品。“橫”向編排則需要找到同質、同類型影像的共同點,可以是一個人的同一風格作品,也可以是一個群體有共同點的作品,總之內容和形式之間應有內在關聯。
現在的攝影展,常見的情況是作品散亂,內容和形式關聯度低,給人造成藝術性不夠高的印象。
攝影,就是影像的“縱”與“橫”;攝影人,應是影像“縱”“橫”家。我們不但要重視拍、請人編,還要從“縱”與“橫”的關系中找自己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驗準自己的方向、提煉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