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恒
內蒙古自治區設立地質勘查專項基金至今已十個年頭。十年來,這項資金如同強力的“引擎”,推進了內蒙古地質勘查工作機制改革創新,像巨大的杠桿撬動了內蒙古地質勘查大市場,在實現地質找礦突破、促進地質勘查隊伍改革發展中發揮出顯著的引領帶動作用。
基金支撐撬動地質勘查市場活力
為全面提高內蒙古自治區基礎地質勘查程度,做強做大自治區礦業經濟,2004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將全區地質勘查工作納入自治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每年從自治區留成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規費收入中撥付專項資金,用于自治區境內基礎地質勘查和國家確定的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勘查。
當年自治區財政設立2.25億元地質勘查專項資金,以后逐年遞增。僅“十一五”期間,全區共爭取國家地勘資金13.5億元,自治區投入勘查資金67.4億元,吸引社會投入地質勘查資金215.9億元。
正是在自治區地質勘查專項基金的有力拉動下,充分調動了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社會和企業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投入也逐年增多,促進了地質勘查機制體制的改革創新。如今,內蒙古已建立起“政府投資引導、市場化運作、多方參與滾動發展”的礦產勘查新機制,實現了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的有機銜接。
1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共投入地質勘查基金104.6億元,已累計安排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和水文地質勘查及綜合研究等各類地質勘查項目2,005個,帶動社會投入1,000億元。它在化解地質找礦風險、引導拉動社會投入、服務國家資源戰略、促進找礦突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已成為財政資金投入礦產資源風險勘查的主要力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充分發揮政策調控和分擔勘查風險的作用,在積極爭取國家地質勘查資金的同時,大力支持社會資金投入地質勘查行業領域,使得國家、地方、社會三方面資金形成合力,極大地推動了內蒙古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十二五”期間,規劃全區地質勘查投資1,280億(含油氣勘查)。每年預計吸收社會資金約100~110億元,期末社會資金總投入預計可達1,000~1,100億元。
創新機制 催生地質找礦豐碩成果
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顯著提高
2004年以前,國家投入在內蒙古自治區共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270個圖幅,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可掃面積的11.9%,基礎地質工作研究程度低。設立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以來,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到2013年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共投入16.25億元,開展了各種比例尺的基礎地質調查,采集了大量基礎數據,填補了自治區部分地區1:5萬基礎地質調查空白,總計完成礦調覆蓋面積39.5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可掃面積的63.42%,發現了大量的找礦線索。
針對全區基巖裸露區,全面開展了1:5萬航空物探綜合測量,完成測量面積72萬平方公里。圈定航磁異常588處,初步提取航電異常55處。在全區各個重要成礦區帶開展了地質科研工作,圈定出具有進一步找礦價值的磁異常1,800余處、地球化學異常2,400余處。僅2011~2013年,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6.34萬平方公里,完成1:5萬航空物探測量27.13萬平方公里。
二、地質綜合研究工作逐步深入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特聘翟裕生、張本仁、陳毓川三位院士為自治區國土資源顧問,特聘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6位地質專家為自治區首席專家,成立了高層次的項目課題組,以此領軍地質勘查、地礦科研項目。
由張本仁院士指導的“內蒙古自治區區域成礦規律及重要礦產成礦預測地球化學綜合研究”項目,運用先進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技術,解析了內蒙古全區地質構造環境,從巖石學、地球化學對殼幔物質成分及演化特征做了詳細的研究。圈定有色金屬、貴金屬組合異常764個,劃分了52個找礦預測區,其中25個重點區,對自治區礦產勘查工作部署具有指導意義。
翟裕生院士指導的“內蒙古自治區大礦、富礦成礦系統及找礦預測研究”項目,運用成礦系統思路,研究了已發現的大中型礦床特征和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在內蒙古6個金屬礦產成礦帶,建立了18個主要金屬礦產成礦系統。在圈定的大中型礦床金屬礦產60處預測區中,優選了阿巴嘎旗高爾旗地區銀鉛鋅銅化探綜合異常進行查證和靶區深部鉆探驗證,發現并圈定了多條鉛鋅銀工業礦體。經后期勘查,鉛鋅金屬量達20萬噸,銀金屬量300噸,礦床規模已達中型,遠景可達大型。
“內蒙古自治區頁巖氣潛力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選區研究”初步完成了基礎地質選區分級研究工作,確定了在鄂爾多斯盆地烏審旗圖克鎮附近施工鄂頁1井,并完成鉆井取樣工作。
三、地質找礦成果豐碩,礦產資源儲量大幅增加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實施10年來,投入百億元圍繞19個重點成礦區帶開展礦產勘查和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極大提高了內蒙古礦產資源保障程度。
一是摸清了內蒙古煤炭資源儲量家底。到2013年底共投入煤炭勘查基金44.2億元,其中11個項目資源儲量超百億噸,查明煤炭資源儲量(初步估算新增資源儲量查明的和預測的)超過8,000多億噸,躍居全國第一。僅2011~2013年間,內蒙古地質勘查基金煤炭勘查,新增的煤炭資源量為1,208.82億噸(其中333及以上資源量460.05億噸、334及以上資源量748.77億噸)。新發現大型及以上礦產地18個、中型礦產地5個、小型礦產地10個。
二是非煤固體礦產勘查獲得重要突破。“358”找礦突破戰略實施以來,在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的帶動下,鐵、銅、鉛、鋅、金、鎢、鉬等重點礦種新增資源儲量65處,其中新發現礦產地33處。三年累計新增鐵礦石資源儲量5.46億噸,銅金屬儲量220萬噸,鉛鋅904萬噸,鉬364萬噸,金159噸。其中新發現興和縣曹四天超大型斑巖型鉬礦,哈達門溝金礦,巴林右旗昂格圖熱液充填型銀鉛鋅多金屬礦,阿魯科爾沁旗敖包吐銀鉛鋅多金屬礦,罕達蓋矽卡巖型鐵銅礦等。
有5種礦產的新增資源儲量均大大超過了“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確定的2013年預期指標,其中,銅和鉛鋅新增資源儲量已提前達到2015年的預期目標。
三是地下水資源勘查成果惠及全區百姓。截至2013年,地質勘查基金共安排地下水資源勘查10.2億元,為全區12個盟市、57個旗縣及重要口岸、工業園區找到了水源地。探明可供持續開發利用的中、大型水源地60余處,并在鄂托克旗蘇米圖蘇米格廟地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七星湖旅游區、鄂爾多市恩格貝等9個地區找到了地熱水。在嚴重缺水地區,為11萬多人,3.627萬頭牲畜解決了飲水問題,680多個勘探井將全部移交地方,可作為特別干旱年份、淺井干枯時的供水水源井。
基礎水文地質勘查共完成1:10萬水文地質測繪面積66.51萬平方公里。重新圈定單井出水量大于500立方米每天富水地段累計面積達3.677萬平方公里。在缺水城鎮開展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質詳查項目,評價出大型水源地2處,中型水源地20處,水質符合飲用水標準。
四、地熱勘查成果顯著
相繼開展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地熱資源普查,拉特旗德勝太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達拉特旗樹林召地區地熱資源普查項目,鄂爾多斯市恩格貝地區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寧城縣熱水鎮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呼和浩特市烏素圖地區地熱普查,通遼市科爾沁區地熱資源普查,鄂托克旗蘇米圖蘇米格廟地區地熱普查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當地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提供了基礎資料和資源保障。
流程再造 構建地質勘查管理新體系
如何使地質勘查基金規范運作并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內蒙古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著力構建完善的地質勘查項目管理體系,建立強有力的資金監管約束機制,進行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
為保證地質勘查基金運行安全,投入及時合理,使用符合規范,由自治區財政主管部門全面負責監管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除了在項目立項和設計審查時采取經濟審查專家負責制外,同時確立了從財政廳到國土資源廳再到項目承擔單位的審批渠道。項目資金采取國庫直接支付的方式,這樣既保證了項目概算、預算的科學、合理、合法,也保證了專款專用。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從立項論證到成果報告評審實行專家負責制,每一階段技術管理由專家組評審論證。從項目篩選、設計審查、野外勘查、樣品采集、圖件繪制、報告編寫及成果驗收等每一工作環節上強化質量管理,著力提升地質勘查成果質量。
一、建立機構,完善組織體系
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成立了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質量管理領導小組,明確由內蒙古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負責全區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監督管理,并賦予其相應的職能和權利,還抽調專業技術骨干充實力量,調劑增加編制,下撥質量管理專項資金,為質量監管工作提供了保障。隨之,自治區地礦、有色地質勘查、煤田地質三大地質勘查單位及內蒙古地調院均成立起要素齊備、責任分明的質量管理機構,各盟市國土資源局也明確專人負責地質勘查工作監管,形成了自上而下一環套一環的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管理體系。
二、完善制度,嚴格規范管理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組織地質技術人員認真查找近幾年地質勘查項目質量管理及資金使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從工作思路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具體的質量管理措施。國土資源廳與財政廳聯合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野外施工質量及資金使用監管總體方案》和《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野外施工質量及資金使用檢查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質量監管目的任務、監管責任分工和具體監管工作的流程及勘查項目的工作時限,保證監管機構履行職責。
建立項目質量管理專家庫,實行質量監管負責制。專家對各類勘查項目從設計審查到成果驗收實行項目質量全過程負責制;建立項目承擔能力審查制度。在組織項目設計審查中,加強對項目承擔單位及項目組技術人員承擔能力的審查;建立施工紀錄機制。出臺項目測試樣品互檢備案的有關技術要求,全方位保證測試樣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建立“誠信制度”、“報告制度”、“例會制度”、“通報制度”。主要記錄項目承擔單位是否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和運行情況,記錄承擔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績和存在的嚴重問題等;嚴格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和專報報告制度;質量監管機構和項目承擔單位之間建立例會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日常的監督、檢查中針對存在的問題不定期地召開工作例會以及時解決;對于在項目實施中取得的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或進行通報。
三、把好立項關,集中用好資金
在立項方面改變“撒花椒面”的做法,優先安排基礎地質工作項目和依據充分且有重大找礦突破的預查項目,重點安排經過專家組深入研究篩選出的“集中勘查”項目,并對重點項目進行跟蹤管理。
四、引入競爭機制,優選隊伍
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面向區內外選擇有實力的地質勘查單位承擔項目,引進地質科研院所和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或有探、采、選、冶產業鏈的大型企業積極參與。目前,自治區內已有來自遼寧、山東、河北、河南等10多個省區的40多支地質勘查隊伍在內蒙古承擔地質勘查工作。
五、強化施工監管,實行“質量、進度、資金”一票否決制
廳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項目野外施工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檢查計劃,對項目進行抽檢,并協調盟市旗縣國土資源局參與項目野外檢查工作,抽檢年度項目達到30%以上。并對重點項目、存在問題嚴重的項目進行跟蹤檢查。
對于質量不合格,沒有完成任務書規定的工作量;進度不合格,未在任務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項目工作或未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項目資料匯交工作;資金使用不合理,預算外支出上述情況有其一者,直接取消承擔單位繼續承擔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的資格。
六、獎優罰劣,調動找礦積極性
對設計編寫優秀、野外驗收優秀、成果報告評審優秀和有重大找礦成果的承擔單位,進行公示表揚并給予一定獎勵。對找礦有功單位,在項目承擔上給予傾斜;對在設計審查、野外驗收、成果報告評審不合格的承擔單位,以下發文件、網上公示的方式進行通報,一年內累計三次審查、檢查不合格的承擔單位,不得承擔下一年度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
七、實行合同制管理
從2012年起,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全面實行合同制管理,自治區基金中心與項目承擔單位簽訂勘查合同、與質量監管機構簽訂委托監理合同、與專家之間簽訂聘用合同。明確合同相關方的權利和義務及應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約束合同各方按照相關規定開展工作。
注入活力 促進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
2005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自治區地質勘查局、有色地質勘查局、煤田地質局納入自治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企業化改革,自治區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90%的項目由區內地質勘查單位承擔,累計勘查資金達90多億元。共配置基金項目探礦權66宗,其中有色局配置43個,地礦局配置18個,煤田局配置5個。基金管理中心優選300多處異常區為三大地質勘查單位設置了礦業權。自治區政府通過自治區財政地質勘查專項資金的運作,給予自治區三大地質勘查單位發展以有力支持。
如今,自治區三支地質勘查隊伍,內部企業化改革不斷深化,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走出了一條礦產勘查、開發、加工一體化的路子,職工生產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資源保障 拉動礦業經濟大發展
以地勘基金項目為依托,內蒙古全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以煤電、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氯堿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鋼、鐵、鋁、鉛、鋅為主的冶金工業等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資源性產業,已成為推動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全區12個盟市中,絕大多數盟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及其延伸產業都占到當地經濟總量的20%~46%。部分礦產資源富集的盟市旗縣,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更加突出。如赤峰市13個旗縣中,2003年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僅有的幾個有色金屬礦山已陷入資源枯竭的邊緣,冶煉廠的生產也因原料不足而陷入困難境地。隨著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工作的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如今已成為推動赤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赤峰市國土資源系統共引進礦業勘查開發資金10億元,正在進行的勘查項目815個。通過對一些有前景的勘查區及一批重點礦山進行詳細勘探,赤峰市新增儲量黃金173.49公斤、銀42,591公斤、銅104,095噸、鉬17,806噸、鉛鋅70萬噸、鐵500萬噸。礦山企業規模明顯增大,全市已形成日采選能力3,000噸以上的礦區5個、1,000噸以上的礦區8個、1萬噸以上的礦區3個。有色金屬日采選能力已經達到6.19萬噸。全市礦業銷售收入實現160億元,實現利稅26億元。
在國家發展戰略定位中,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01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8337”發展新定位,對資源開發利用、加強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勘基金作為政府調控礦產勘查市場的經濟手段,作為自治區地質勘查的主體力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治區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將進一步轉變職能,開拓創新,不斷調整完善基金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堅持地勘基金作為政策調控工具這一目標定位,研究更加有效引導、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管理運行機制,發揮好促進市場發育、調控重要礦產勘查、合理平衡資源收益社會分配的作用,促進內蒙古地質勘查工作和礦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