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航遙中心近日透露,在西昆侖成礦帶礦產資源遙感地質調查領域取得了一批礦產預測成果,圈定5個多金屬、3個金礦異常區,并指出該區域今后找礦工作的重點在塔合曼——西若達坂鐵礦成礦帶。
據了解,該項目隸屬于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昆侖——阿爾金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的計劃項目,旨在以現代成礦理論為指導,綜合利用高空間分辨率、多(高)光譜、雷達等遙感技術,開展西昆侖成礦帶遙感綜合調查,在典型巖礦波譜測試的基礎上,進行遙感地質解譯,礦化蝕變信息提取、篩選與分級以及適當的野外驗證等工作,初步查明區域成、控礦地質條件和礦化(蝕變)類型,開展礦產資源潛力遙感評價,提供一批礦致異常和找礦線索,為后續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一批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為后續地質調查提供基礎數據。
通過3年的努力,航遙中心完成了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昆侖成礦帶遙感蝕變異常信息的提取,并分別采用不同技術方法將異常劃分為Al-OH、Mg-OH、Fe3+和Fe2+三類礦物,僅在西昆侖成礦帶西段航遙工作區就圈定了90余處異常;識別了工作區內從古元古宙、中元古宙、志留紀、石炭紀到第四紀地層的影像特征,對工作區內與金屬成礦有關聯的地層、巖漿巖巖性和分布特征進行了遙感解譯,并根據影像灰度值差異及圖像邊緣增強等處理方法提取線、環構造信息;判定該區的鐵染異常與羥基異常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圈定了近210處異常和20處遙感找礦靶區。根據花牛山多金屬礦區、花西山金礦等典型礦床的蝕變礦物分布特征,建立了高光譜異常圈定模型,圈定出5個多金屬、3個金礦異常區,為該地區開展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方法技術上,提出了基于“獨立成分分析+集成神經網絡+概率松弛迭代”的Worldview-2自動分類方法,選取試驗區開展巖性自動提取研究,分類的精度要好于常規方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機交互解譯,減少了工作量和主觀性干擾;建立了ASTER影像遙感解譯標志以及Worldview-2微觀遙感解譯標志,完成了成礦有利地段大比例尺巖性構造精細解譯。
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航遙中心提出了今后找礦工作的重點在塔合曼——西若達坂鐵礦成礦帶,尤其在尋找沉積變質型鐵礦、接觸交代型銅礦、低溫熱液型鉛鋅礦以及熱液型硫鐵礦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而明鐵蓋銅鉛鋅金鎢成礦帶礦化強度表現較弱,多與華力西期、燕山期、喜山期巖漿熱液有關,考慮到礦化與化探異常吻合較好,是尋找熱液型多金屬礦床的重要地區。中昆侖成礦帶發現了多處銅鉛鋅礦化,是尋找鐵銅鉛鋅多金屬礦床的重要地段,同時也是尋找玉石、石棉礦的有利地區。北昆侖成礦帶極易形成與柯崗結合帶有關的鐵、金、鉛、鋅多金屬礦床,是尋找上述礦種的有利區域。布窮成礦帶是尋找鐵金鉛鋅礦床的重要區域,有望尋找熱液型銅多金屬礦床。塔木陸緣成礦帶也是今后工作的重點,是尋找鉛鋅銅鐵礦床以及砂金、金剛石砂等矽卡巖型、構造蝕變巖型礦床的有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