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遺跡的基本狀況不清,缺乏系統、完整、翔實的基礎資料。2.地質遺跡保護區數量過少,數量僅相當于自然保護區總數的2%左右。許多有價值的地質遺跡尚未得到有效保護。3.地質遺跡破壞嚴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遺產地和重要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比較突出的如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廣西的許多溶洞、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地質地貌景觀等。4.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不到位。5.缺少專項保護經費,嚴重制約了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開展。6.地質遺跡保護法規缺乏權威性并對現行法規宣傳力度不夠。7.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外交流不夠,難與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接軌。
建設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需要
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方式,就是動員地方的社會力量,合理而科學地開發、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把建立地質公園與地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從而達到保護地質遺跡的目的。
地質遺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地質遺跡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是地質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地質旅游資源又是自然旅游資源的主體,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在第三產業中已占絕大部分比例,地質旅游的蓬勃興起,成為推進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2 地質遺跡資源產業是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型的產業。地質遺跡資源與基礎產業相比,不需要專門的原料消耗,資源可以持續利用。地質遺跡資源產業發展本身就是以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為方針,在開發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也決定了地質遺跡資源產業將成為引導我國產業綠色化的前鋒。
3 地質遺跡資源產業為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市場。地質旅游產業具有獨特的關聯功能,形成了新的市場推動,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將成為永不衰弱的“朝陽產業”。
4 開發地質遺跡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地質旅游是開發扶貧的一種特殊形式,為貧困落后的地區帶來了向往新生活的希望。地質旅游扶持旅游資源地區發展旅游業,不但是幫助這些地區盡快脫貧致富的需要,而且是幫助這些地區奔小康的需要,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深遠意義影響的舉措。
5 地質遺跡資源開發利用對文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地質旅游對于人們來說,可以豐富地理知識、地質知識、文史知識、風俗民情知識等。旅游活動的所見、所思、所聞,成為每一位旅游者積累知識財富的過程。
6 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對外開放交流。地質旅游業的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國際直接交流的進程,從而也會進一步推進國際經貿、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雙向交流,為經濟聯合構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