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清章 焦麗
摘要把景觀規劃設計的有關理論和石漠化及其綜合治理措施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景觀的類型和石漠化治理景觀的主要治理模式和景觀代表以及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
關鍵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景觀;治理景觀;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98-04
基金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課題(2011BAC09B01);石漠化地區先鋒樹種調查。
作者簡介韋清章(1982-),男,貴州畢節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11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廣,面積達5 100萬km2,約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皆有分布。中國960萬km2的陸地面積上,喀斯特分布面積超過124萬km2,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3%。而以貴州為中心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最集中連片的喀斯特區,面積超過55萬km2,也是喀斯特發育最典型、最復雜、景觀類型最豐富的一個片區[1]。貴州喀斯特地區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擴展趨勢明顯,可利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極大地影響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為了使生態、經濟及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2008年以來,國家加大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資金投入力度,先后啟動石漠化較為嚴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南方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廣東8省、市(區)的451個縣作為石漠化綜合治理縣。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治理措施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多部門、多技術、多兵種、多學科進行綜合治理,概括起來主要就是加強對林草植被的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率;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加快農村能源建設,開發可再生資源;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勞務輸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區域經濟;科技支撐七大工程措施。其中發展區域經濟可充分發揮喀斯特地區的資源優勢,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大力開展特色旅游。因此,喀斯特地區特色旅游作為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工程措施,對于發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貴州喀斯特石漠地區大部分是老少邊窮地區,通過對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觀的分析研究,在大力發展石漠化地區特色生態旅游,使石漠化地區生態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時,又發展當地的經濟,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有重大意義。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的石漠化治理主要是以各種小流域項目區工程建設和示范區建設為主,如貴州畢節撒拉溪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以喀斯特小流域為單元,以石漠化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參與型農村社區為單位,以不同等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為重點,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為中心,以增加項目區群眾收入為目標,以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以國家科技支撐課題為引領,以解決人地矛盾系統協調為方向,以協調生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針對示范區石漠化生態環境山多、石多、土少、缺水、缺林與貧困的核心問題,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布設林、農、牧、水、交通等工程措施,綜合治理石漠化來改變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藝措施與社區發展在內的多種技術措施加以捆綁、組裝和科學配置,開發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立了以林下種草、林藥結合、林糧間作和以沼氣庭院養殖為主要鏈環結構的混農林牧復合經營模式和農村循環經濟生態產業發展模式與技術體系,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沒有對示范區進行景觀分析研究。而涉及石漠化景觀研究的有胡寶清等根據景觀生態的分類方法,將廣西石漠化景觀類型分為無石漠化景觀、輕度石漠化景觀、中度石漠化景觀和強度石漠化景觀[2],但未對石漠化景觀做詳細的文字描述。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結合喀斯特石漠化景觀的特點,分為喀斯特石漠化基質景觀、喀斯特石漠化斑塊景觀、喀斯特石漠化廊道景觀3個類型的空間結構[3]。
而國外西方國家喀斯特山區人口稀少,生態良好,生態環境工程的目標是自然資源的保護和自然景觀的美化,并沒有像中國這樣對石漠化進行大規模治理的問題[4]。所以國外對研究喀斯特有科學指導價值、探險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石漠化地區,都申請建立國家公園、遺產地、自然保護區等生態保護區。如英國中部的約克郡(Yorkshire)國家公園。對喀斯特石漠化進行較大規模治理的有生態相對較差的斯洛文尼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斯洛文尼亞利用飼養反芻動物與種植林、果和牧草相結合的生產系統和進行石漠化地區生態農牧業開發模式的研究,恢復了喀斯特地區因過度放牧而破壞了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經濟飛速發展,成為當時歐盟各國中的富國,這對中國石漠化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生態畜牧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印尼石漠化治理采用“瓦罐農業”中“瓦罐滲灌”技術來抗旱保苗,適宜株行距較寬的果樹、瓜類、玉米等作物。
從目前來看,景觀及其規劃設計的分析研究在農村地區發展緩慢,尤其在石漠化治理時,把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觀作為旅游資源并對其進行規劃設計研究,這在國內外鮮有涉及,僅是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的景觀空間格局有所研究,但都只考慮生態價值,而沒有考慮景觀價值以及美學價值,使經濟效益得不到大的發展,容易導致治理的生態再遭受破壞,陷入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惡性循環中,這種情況也存在于中國很多石漠化地區。所以對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觀進行分析研究以發展旅游,提高當地的經濟收入,對于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很有必要。
2 喀斯特石漠化景觀分析研究
2.1 石漠化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即石質荒漠化,或稱“石化”、“石山化”、“巖漠化”,是目前較被認同的名詞,即指在中國南方濕潤地區,碳酸鹽巖發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干擾造成植被持續退化,乃至喪失,導致水土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基巖大面積裸露于地表(或礫石堆積)而呈現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5]。該定義從石漠化形成的空間范圍、時間、成因、特征、動力等因素方面描述了其具體含義,言簡意賅,表述完整。
2.2景觀景觀(Landscape)一詞的使用最早見于西方希伯萊語《圣經》舊約全書中。19世紀初“景觀”一詞作為科學名詞被引入地理學,原意指“風景”,即表示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在漢語中,等同于“風景、景、景致”之意,可表達觀察者的視覺美學感受。綜合地理學、旅游學、文學、藝術、生態學等的理解,景觀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生態景象和文化現象,它是指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統一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一門占有時間、空間,有形有色、有聲有味的立體空間藝術[6]。在不斷研究和發展中,出現了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間和建筑單體配置的景觀規劃、強調大中尺度的生態要素分析和評價的重要性景觀生態規劃,以及在關注區域生態特征的基礎上以大中尺度的景觀單元利用和配置為主要目標的景觀規劃。
2.3石漠化景觀的視覺美學分析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態環境下,加上人為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等因素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甚至喪失,地表呈現類似于荒漠景觀的演變過程或結果。貴州石漠化景觀也像荒無人煙、寸草不生、浩瀚無邊、廣闊無垠的沙漠景觀、戈壁景觀一樣,同樣能帶給人以感官沖擊和震撼。有位經濟學家說過“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財富”,應轉變傳統的審美觀念,分析喀斯特石漠化所具有的特征,從視覺的角度審視石漠化景觀。根據石漠化地區土壤侵蝕、植被覆蓋、巖石裸露、土層厚度等因素,石漠化景觀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2.3.1無石漠化景觀。無石漠化的地表景觀呈現無土壤侵蝕或者土壤侵蝕不明顯,具有連片的林、灌、草地植被或土壤覆蓋,土壤層較厚和坡度較緩,基巖裸露率小于20%。這類地區生態環境不屬于脆弱型,人地矛盾不突出,主要分布在地形較為平緩或土層較厚的洼地、平地、緩坡梯田、高覆蓋度林地、水體、城鎮等區域。
2.3.2潛在石漠化景觀。潛在石漠化地表景觀呈現土壤侵蝕不太明顯,植被、土壤覆蓋度較高,生境干燥、缺水、易旱,以巖生性、旱生性的藤刺灌叢類植被景觀為主,基巖裸露率在20%~30%。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森林植被一旦破壞極難恢復。
2.3.3輕度石漠化景觀。輕度石漠化地表景觀呈現土壤侵蝕較明顯,植被結構差,以稀疏的灌草叢景觀為主,基巖裸露率在31%~50%。這類土地生態環境屬于輕微脆弱型,坡改梯難度較大、投資投勞高、效果較差;封山育林恢復植被周期長,難度較大。
2.3.4中度石漠化景觀。中度石漠化地表景觀視覺特征明顯,土壤侵蝕嚴重,基巖裸露率達51%~70%,平均土層厚度不足10 cm。主要分布在純碳酸鹽巖地區,喀斯特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農耕,植被生長條件較為惡劣,以低結構、低覆蓋度、低生物量的植物群落景觀結構為主。
2.3.5重度石漠化景觀。重度石漠化地表景觀呈現石質荒漠化表現明顯,土壤侵蝕強烈,基巖裸露率達71%~90%,以灌草叢為主,是石漠化過程接近頂極的等級,農用價值幾乎喪失。常發生在純度較高的石質峰叢、峰林喀斯特山地丘陵景觀區。坡度較陡、原生土層較薄,多為人為反復開墾、破壞植被導致。
2.3.6極重度石漠化景觀。極重度石漠化地表景觀是石漠化的頂極階段,石漠化視覺現象明顯,土壤侵蝕劇烈,甚至達到無土可流的程度,基巖裸露率大于90%,生態環境嚴重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在農業上基本無利用價值。此類石漠化多發生在坡度陡、原生土層薄的高純度喀斯特峰叢、峰林山地丘陵景觀區。
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景觀的主要治理景觀模式分析研究
在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中,針對石漠化生態環境山多、石多、土少、缺水、缺林的特征,石漠化治理就是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為核心,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藝措施、耕作措施、管理措施多種技術措施加以捆綁、組裝和科學配置,對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施策、綜合治理,形成種、養、加,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機制和經濟發展格局的喀斯特流域綜合治理景觀模式,達到蓄水、保土、治石的作用,使極重度、重度、中度、輕度、潛在石漠化景觀等級依次逐級遞減,使荒山、禿山、亂石山變成金山、銀山、花果山。因此,形成給人以視覺美學效果的石漠化治理景觀也是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觀與生物、工程、農藝、耕作、養殖等多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治理景觀組合模式,或是單體的生物、工程景觀治理模式。
3.1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主要治理景觀代表
3.1.1喀斯特石漠化峰叢-峽谷與生態綠色農業組合型治理景觀。貴州河流多為山區性河流,河谷基巖裸露,以“V”形谷、峽谷與寬谷相間分布為主。坡降大、水流急,下切侵蝕強,形成急流、跌水或險灘,山峰聳峙、谷道狹窄、谷壁陡峭,兩岸常有懸掛的瀑布和多層溶洞,形成壯觀的喀斯特石漠化峰叢-峽谷地貌景觀。如關嶺-貞豐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峰叢-峽谷區石漠化治理的生物措施選擇了耐旱、喜鈣,具有較好經濟效益的鄉土植物“頂壇花椒”、金銀花作為主要造林樹種,花椒、木本金銀花作為小灌林,為了保證示范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在喬林層配置了任豆樹、椿樹,草本層配置了皇竹草、砂仁和三葉草,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峰叢-峽谷與生態綠色農業組合型治理景觀。
3.1.2喀斯特石漠化峰叢-洼地與立體生態農業治理景觀。峰叢洼地是指由較純的石灰巖形成的山體基部相連的圓錐狀山峰和封閉的渾圓型溶蝕洼地組合形成的地貌類型。洼地是一種既與人們的生產息息相關、又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貌,占據了貴州省喀斯特面積的1/3左右。如果有效地利用和開發好洼地,將對人民的生活、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態的改善、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效益。如貴州畢節試驗區的“新五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即:山頂坡度較陡種植藏柏、華山松、云南松、柳杉等防護林“戴帽子”,山腰坡度較緩地段種植核桃、刺梨、花椒、桃、李、梨等經濟林或生物坡改梯“拴帶子”,坡度較緩山坡耕地種黑麥草、三葉草、紫花苜蓿、鴨茅或綠肥“鋪毯子”,山下修建引水渠、排澇渠、田間便道、蓄水池等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發展鄉鎮企業、專業合作社、社區庭院經濟“抓票子”,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峰叢-洼地與立體生態農業治理景觀。
3.2 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的主要治理景觀模式
3.2.1 封山育林育草恢復植被型治理景觀模式。植被覆蓋率的恢復是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的關鍵環節,針對土壤侵蝕強烈,地表水極度匱乏,立地條件極差,農用價值幾乎喪失,生態環境嚴重脆弱,基巖裸露率達70%以上的重度、極重度石漠化地區,應采取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中的封山育林育草措施,利用周圍地區的天然下種能力,先培育草類,進而培育灌木,通過較長時間的封育,最終發展成灌、草相結合的植被群落型治理景觀模式。
3.2.2 人工促進恢復植被型治理景觀模式。石漠化地區的植被恢復除了通過封山育林育草自然恢復,還通過人工種樹種草恢復。除立地條件極差的重度、極重度石漠化地區外,對于石漠化視覺特征明顯,土壤侵蝕嚴重,基巖裸露率達51%~70%,喀斯特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農耕,以低結構、低覆蓋度、低生物量的植物群落結構為主的中度石漠化地區可經過局部整地、人工補植、補造、補播防護林后,再采取全面封禁措施,以期形成灌草或喬灌草混交的人工促進恢復植被型治理景觀模式。
3.2.3 經濟林/防護林-草/藥型治理景觀模式。對于土壤侵蝕較明顯,植被結構差,以稀疏的灌草叢為主,基巖裸巖率在31%~50%的輕度石漠化地區,在坡度相對平緩,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段,可以因地制宜地實施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經濟林或防護林,并在林下有選擇地規劃發展人工種草、種中藥材,形成種植經濟/生態型林-草/藥型為核心的植被恢復治理景觀模式。
3.2.4 “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庭院經濟型治理景觀模式。“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庭院經濟治理景觀模式是以農戶庭院為基礎單元,以沼氣為紐帶,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體、庭院等場地,主要建設畜圈禽舍、沼氣池和果園,把發展沼氣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種草及發展養殖業結合起來。形成以草養雞、鴨、鵝、牛、羊等,以畜禽糞便種植林草和填補沼氣循環使用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庭院經濟型治理景觀模式。這樣以發展果園和庭院經濟為主來代替傳統的農業,以養殖業為支撐的沼氣將成為主要能源,不但可以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庭院周圍的環境、衛生、綠化也能得到改善。
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3.3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單體工程治理景觀代表
3.3.1經果林景觀。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可依靠優美的喀斯特自然風光和梨園、桃園、李園、橙園、杏園、石榴園等石漠化治理特色經果林景觀。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人工造林配置中,根據適時、適地、適樹、適種源的造林原則,增加了適應地方特色的花椒、核桃、金秋梨、大紅桃、凱特杏、冰脆李、紅寶石石榴等經濟林果,已在各地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經果林景觀。
3.3.2坡改梯景觀。貴州坡改梯將作為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中緩解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工程,由于集中、連片、規模大,在貴州畢節、花江等地,已經作為了解石漠化治理的一個途徑,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示范性。
3.3.3水利工程景觀。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利水保工程景觀根據山體的垂直分布特點、海拔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或者根據雨水的徑流特點建設所形成的水利工程景觀。如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沉沙池、溝道攔水、坡面集雨、引水渠、管道輸水或人工取水等多種集水方式,共同構成了獨特水利工程景觀。
3.3.4人工種草景觀。在貴州威寧縣、赫章縣、松桃縣、貞豐縣等石漠化工程治理中,集中連片種植了適應當地立地條件的三葉草、紫花苜蓿草、黑麥草、鴨茅草、皇竹草等草種,在藍天白云映襯下,形成了“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景觀。對于發展當地的特色生態旅游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 石漠化治理及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貴州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景觀代表,種植的林木對環境的美化和空氣的凈化有很大的調節作用,修建的水利水保工程有很高的視覺欣賞價值和景觀功能,沼氣池、引水渠等建設能發展農村的生產和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形成了文明的鄉風和整潔的村容。并在區位、經濟、社會條件較好的地方開發成了生態旅游資源,規劃設計石漠化治理的各項工程、生物、技術措施景觀,大力發展了特色生態旅游,使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時,又發展了當地的經濟,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其經濟社會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發展了地方特色旅游,緩解了當地就業壓力對石漠化實行綜合治理、開展特色生態旅游后,可緩解當地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使富余的農村勞動力在當地能找到適宜的就業機會,向非農產業轉移,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4.2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利用石漠化景觀和工程、植物、技術措施景觀與顯著增加的經果林產品、公益林副產品,以及相應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將會促進群眾脫貧致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沼氣池、人畜飲水管網和道路等工程的實施可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4.3提高了農村土地生產力,加快了農村產業化進程發展以喀斯特景觀、經果林和草地景觀為主的鄉村特色生態旅游,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村土地生產力得到提高,農業產業化進程得到加快。
4.4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了農村土地利用結構長期以來,貴州農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土地利用方式單一、結構不合理。通過石漠化工程相關規劃項目的實施和生態旅游的發展,傳統的土地利用結構趨于合理,單一的種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成農、林、牧、漁、旅等協調發展,農村土地利用方式得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得到優化。
5 結論
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大大增加了石漠化地區的林草覆蓋率,扭轉了喀斯特地區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石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勢頭,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少自然災害等方面產生巨大生態效益;對幫助貴州喀斯特地區人民解決吃水困難,發展生產,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有巨大促進作用;對貴州喀斯特地區農業生產,經濟建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態屏障;對保證國家重點工程安全運行及長江、珠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也具重要戰略意義;對重建貴州喀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的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在產生巨大生態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石漠化地區嚴酷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以及貧窮落后的面貌和較低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因此,應加大對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加大對各具地方特色的名、優、特經濟林果、藥材產品的挖掘和包裝,通過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實施及特色生態旅游的開發,改善石漠化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石漠化地區的人口素質,激發當地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愛戴,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高貴龍,鄧自民,熊康寧,等.喀斯特的呼喚與希望——貴州喀斯特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
[2] 胡寶清,李玲,蔣樹芳.基于景觀空間方法的廣西喀斯特石漠化空間格局分析[J].地球與環境,2005,33(S1):581-586.
[3] 杜芳娟,熊康寧.從生態美學的角度探析喀斯特石漠化景觀的旅游價值[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26(S1):23-26.
[4] 熊康寧,梅再美,彭賢偉,等.喀斯特石漠化生態綜合治理與示范典型研究——以貴州花江喀斯特峽谷為例[J].貴州林業科技,2006,34(1):5-8.
[5] 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28(6):87-90.
[6] 胡先祥.景觀規劃設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