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摘要】葉淺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以漫畫與舞蹈人物畫著稱于畫壇,他勤奮努力堅持創作,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以舞蹈人物畫在中國畫領域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從漫畫轉向中國畫創作,速寫伴隨其風風雨雨,他足跡所至之處,搜集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態,從而研究出“目識、心記、意測”這一重要的藝術創作造型規律。他特別重視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所表現的現代舞蹈人物和傳統中國畫筆墨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縱觀其漫畫創作轉向中國畫創作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藝術手法的突破和對藝術“真、善、美”的領悟。
【關鍵詞】漫畫;目識;心記;意測 ;速寫;造型規律;舞蹈人物畫
一、漫畫生涯
葉淺予先生1907年生于浙江省桐廬縣,早期接觸民間美術,1925年為生計赴上海三友實業社做一名繪圖員。張光宇是其最早認識的老一輩漫畫家,張光宇給予葉淺予極大的支持,成為葉淺予心目中最有威望的藝術家。葉淺予起初向張光宇主編的《三日畫報》投稿,后葉淺予創辦《上海漫畫》。在此期間,葉淺予開始創作《王先生》長篇連環漫畫。正是《王先生》讓其葉淺予名聲愈來愈大,奠定了其在漫畫界的地位。
葉淺予先生起初創作長篇漫畫《王先生》主要為新創刊的《上海漫畫》,葉淺予先生主要從中國傳統繪畫中學習,我們從其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具有傳統的深厚功底。葉淺予先生先后創作了《王先生與小陳》《王先生別傳》《小陳留京外史》《王先生北傳》《戰時重慶》《逃出香港》等系列重要作品。畫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用筆大膽潑辣,形象夸張,表情豐富,結構生動準確。起初《王先生》內容情節多表現為市民階層的一般生活,從家庭小糾紛到社會大關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和市民審美趣味。畫家看到了人民在生活的艱苦中表現出不依不饒的民族精神,《戰時重慶》組畫則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直接以大后方生活實錄為題材記錄了畫家的所見所聞。
二、“目識、心記、意測”——速寫造型規律
速寫貫穿于葉淺予繪畫創作的始終,其速寫整箱整柜,無不顯示了一代繪畫大師的勤奮。葉淺予先生的繪畫造詣首先體現在速寫上,他不僅通過速寫來為漫畫和中國畫創作搜集素材,而且又發展成為獨立的繪畫藝術,并通過畫速寫總結出“目識、心記、意測”這一重要造型規律。而這一造型規律,恰恰是中國畫創作的方法來源。
葉淺予先生在祖國的大后方貴陽苗鄉采風時畫了大量速寫,在訪問苗鄉過程中,葉淺予先生得知用漫畫的夸張與變形手法不能滿足他對苗鄉人物的淳樸與自然的品格進行表現,由此他開始轉向用中國繪畫來表現現實人物。以此為開端,進而表現舞蹈人物和戲劇人物。在畫速寫搜集素材過程中,葉淺予先生多次提到“目識、心記、意測”這一創作規律。“目識、心記”在畫速寫的同時,通過大量訓練,較容易掌握,但“意測”則上升到較高的境界,意測的過程應該是認識的過程,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反復辯證過程。之所以稱之為辯證過程,在于它的矛盾性,認識的深化,以及對事物規律性的把握。在發揮“目識、心記”的基礎上,上升為“意測”,則是對造型進行再加工,從而進行規律性的把握。葉淺予先生曾在一篇談創作經驗的文章中說:“我是畫漫畫的,塑造形象必須用夸張辦法,因此,我畫速寫有意發揮這一手法。”又說:“在十年職業實踐中,從來都是憑記憶和想象起稿造型。”因此,我們看到葉淺予先生的作品是那樣的生動傳神。又如葉淺予先生所說:“從目識中的人物到意想中的人物,即畫眼中之人到畫意中之人,是個深化認識的過程。這中間有一定困難。”
葉淺予先生在印度藍伽中國遠征軍期間,所涉足跡從極東的緬亞米橫穿印度大陸,再到極西的孟買。他不僅用速寫記錄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而且還通過作筆記記錄了印度的社會風貌,這有助于把握特定社會背景中人物形象的生動準確性,是我們現今每一位從事藝術創作者應具有的人文精神。因為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社會,否則就不能準確把握其當時特定環境中的人物內在精神。
三、“舞蹈人物畫”傳統國畫技法與現代舞蹈題材的完美結合
舞蹈人物畫在以往中國繪畫題材中并不少見,而利用中國畫傳統手法表現現代舞蹈人物的并不多,畫得好的更屬鳳毛麟角,在葉淺予先生的筆下,卻成為了經典,現代舞蹈人物這一題材,用中國畫傳統筆墨來表現實屬一種創新,它的審美特征在于雅與俗之間,如果把握的好就很生動,如果表現得不好,則流于媚俗。如若不能對傳統中國畫筆墨有深入的研究與掌握,則表現出來很難具備中國畫的神韻。筆者總結舞蹈人物最難表現之處有三方面:其一,氣韻生動難表現;其二,動態造型難表現;其三,服飾色彩難表現。也正是這三方面構成了舞蹈人物的特色。葉淺予先生用深厚的速寫功底,利用其“目識、心記、意測”的造型規律法則,結合中國傳統筆墨來塑造舞蹈形象。畫面大多采用中國畫傳統留白,突出人物動態,人物造型準確生動,表情豐富傳神。構圖新穎,畫面清新雅致,簡潔明快。形象概括寫意,舞姿生動準確,線條極富韻律感,色彩絢麗,筆墨厚重。根據不同民族,不同服飾風格,賦予不同的筆墨與色彩,使欣賞者感覺耳目一新,沒有千篇一律,畫面流露出的藝術之美,這離不開葉淺予先生深厚的藝術修養與十多年的漫畫創作功底。
葉淺予先生將現代的舞蹈納入國畫創作題材,用傳統中國畫技法來表現,形成一種新的面貌,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對國畫的發展,是有一定意義的。舞蹈本身就是藝術,跳舞者經過創造來表現舞蹈的藝術魅力,而葉淺予先生根據舞蹈藝術進行再創造。無論是“筆墨當隨時代”,還是“藝術要表現當下生活”,講求的是從內容到形式要具有當代感,要表現當下生活。從而創作真正有感情、有生活、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葉淺予先生重視熟悉生活, 善于從生活各方面去獲取靈感,他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也就是這些興趣愛好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從舞蹈人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葉淺予先生從漫畫創作中形成的捕捉對象敏感瞬間的能力,造型洗練生動,表情豐富傳神,每一個舞者的姿態,都極佳地表達了舞者內心的情感世界。從技藝和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共識,從認識和表達融為了一體。能夠通過眼睛觀察事物形象,有所感觸,繼而通過創作把這種感觸表達出來,通過外在的工具手法表達內在的感受,是藝術創作的階段。葉淺予先生大多把速寫融進舞蹈人物畫創作當中,舞蹈作為獨立的表現題材,成為畫家的創作中心,畫家通過“目識、心記、意測”對舞蹈形象進行加工提煉概括,不拘泥于實際的演出現場,而是充分發揮畫家的想象力,運用適度的夸張與變形手法,將舞蹈演員的表演進行二度創作,使得繪畫中的舞蹈比舞蹈本身更凝練、更集中、更具有美感。葉淺予先生注重學習傳統山水、花鳥畫中墨色的處理,將其引入人物畫的創作之中,并將文人畫的墨與民間藝術的色彩融為一體,墨色與明麗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畫作設色明凈,有典雅之氣。葉淺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畫多表現歡快熱烈的場景,反映人們喜悅、昂揚的精神狀態,這不僅僅是表現舞蹈場面,更是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國家美好前景的信心,對新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葉淺予.《葉淺予自傳:細敘滄桑記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陳瑞林.《中國現代美術史教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3]葉淺予、畢克官.《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葉淺予漫畫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4]中國藝術編輯部《葉淺予誕辰九十周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5]葉淺予.《葉淺予舞蹈畫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6]葉淺予.《印度風情》.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馮 磊,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