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摘要】繪畫藝術是一種觀看的方式,新具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阿利卡通過抽象的看現實物象,以寫生的方式從接觸自然中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把他自己的感覺譯成他特有的語言時,給予了他所再現的自然以新的意義。
【關鍵詞】抽象的看;具象;寫生
20世紀初西方的現代藝術逐步走向歷史舞臺,以挑戰傳統為基本面貌,并且搭配挑戰性的姿態進行了一系列藝術運動,從而不斷改變人們的審美意識與視覺感受。從塞尚著名的“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觀點的提出發展到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他們拋棄了直接面對“自然”,直接從自然中尋求和建立“與自然相平行的和諧體”的基本精神,只是把創新作為終極目標,一味地在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著各種觀念和材料的實驗和運用。他們不僅對基本的視覺形象及色彩結構置若罔聞,甚至連繪畫本身都不屑一顧。這個時期繪畫的一切傳統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正是畫家們的集中反思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式,后現代藝術脫胎于現代藝術,同時以反叛、回歸、寬容的態度呈現出來。
新具象表現主義繪畫在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興起,是在新繪畫運動中成長并發展起來的具有后現代主義視野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與西方的現代藝術完全不同,是一種日益遠離自然的,不斷程式化的藝術形式,最終導致了藝術的反叛,其對現代主義繪畫的沖擊很大,反對繪畫的意識形態左右,反對藝術對傳統的摒棄,努力在傳統中尋找現代藝術的生機及轉機,通過傳統藝術樣式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結合去發掘新的藝術形式。通過一些主觀的藝術手法將畫家的主觀精神與藝術形象相結合,從而努力構架更加豐富的新具象繪畫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是以色列藝術家阿維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他于1929年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早期以抽象繪畫成名。阿利卡在抽象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其實抽象畫是很多相同形式的重復,而很多作品僅僅是同一幅畫。抽象畫作品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的重構并不是繪畫的本質,也就是抽象畫成為了一種單純的形式主義藝術,而真正的繪畫需要通過細致的觀察逐步達到核心,他決定舍棄現代主義,走向現實世界。于是阿利卡從抽象繪畫轉向了具象表現主義藝術。
阿利卡早年的抽象繪畫經歷促成了他將抽象繪畫的意義及觀看方式融入到寫實繪畫里,仍以可以連接傳統的具象藝術手法表達了現代情感和思想。用抽象的眼光看待具象的事物,從而提升了具象繪畫的審美品位。他認為,繪畫的基礎是觀察,而觀察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觀察中有所感受,繪畫中去表現這種真實的感受,只有這樣,具象繪畫才會蓬勃發展。
一、抽象的看現實物象
阿利卡的具象表現繪畫與傳統的繪畫不同,不是單純的客觀事物再現,也不會像抽象畫一樣只重視其內心世界的活動,而是采用更純粹的一種方式去質疑現實世界。阿利卡專注于畫眼前所看到的,但這種看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看,而是一種抽象的觀看。在他看來,“畫畫是抽出你眼見為實的東西,就好像從樹上摘一個果子”。絕不會像物象本身那樣不起眼,而是選擇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更具典型特征性的事物去表現思想。
藝術家對現實事物的觀察不同于普通受眾,應當以一種抽象的觀點觀看事物,做到抽象與看的結合,不要單純為抽象而抽象,而不可一味散漫的觀察,這是一種更加完整的結合,抽象與看相互結合,相互制約。阿利卡的觀看是一種始終指向客觀存在的觀察,是一種建立在個人意志上的剝離、抽象及強化的過程,其中滲透著畫家自身的意識,而且對畫家個性的強調是繪畫過程中不可磨滅的部分,這種個性的強調及意識是建立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也正是因此,抽象出的藝術形式更具獨立性,有其獨特意義,且可以有效擺脫物象本身的客觀存在,與概念化的空洞形式區分開來,同時以客體為基礎的主動觀看。在創作中,看起來是一種基本把握,表達物象的行為能力,但是實質上卻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是一種內在的限定與擴充。當一個物象吸引了畫家,則是因為畫家的自身情感偏好與這個物象產生共鳴,是一種不同興趣點及關注點的內在限定把握,同時畫家在觀察物象的時候習慣性注入自身的情感體驗,在對物象的表現中透露出了自己的內在氣質,是對物象表達中一種潛在的、自身內在生命的表現,是一種對物象的生命化擴充。
這也正如阿利卡說的那樣,視覺的本身是有著極高的自我選擇性的,其能自動對事物的本質進行必要的抽象,從而尋找其內在本質,而如果想以更加迅捷的速度去準確的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則需要和物象的對象進行必要的視覺對話,這種對話是一種創造過程,是將物象邏輯化的過程,也是觀察到眼前未被常人發現的自然的基礎。正是這種觀察能力可以有效激發繪畫者的靈感,是一種快速把握事物核心的方式,也是一種自身和物象語言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得繪畫成為一種有激情的行為,也讓繪畫產生了更強的吸引力。
二、獨特的寫生觀
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歷史上向前一步的進展,往往是伴著向后一步的探本窮源。每當一種藝術形式走到極端的時候,緊接著的必然是一種回歸,而這種回歸并不是對從前藝術的簡單重復。當新的寫實主義又重新興起隨即反對抽象的時候,就不能而且也無法再沿用傳統的具象語言和傳統的做法了。產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無疑也是對抽象繪畫的反叛,它體現了某些藝術家對寫實的另外一種理解。即傳統的寫實主義是畫家從個人主觀的感情出發的一種描繪,他的寫實是一種主觀的寫實,一種人文知性的寫實。阿利卡同樣也認為藝術家的任務不是畫出如其所“知”的東西。但照相寫實主義借助發達的現代攝影技術,用照相機鏡頭的客觀代替畫家的眼睛,利用機械化工具描繪照片的方式與阿利卡的寫生觀卻是完全不同的。阿利卡要描繪的是如其所“見”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在特有的時空條件下對真實物象特定的感受。而不是用高度準確的手段把所有的細節纖毫畢見地定格在畫面上。
另外,阿利卡認為,如果想迅速感知一些視覺對象,則需要首先排斥過多的理性分析,因為寫生的過程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機械化復制的過程,而是一種視覺信息的符號化與繪畫信息融合的過程。繪畫只有融入了觀察,融入了情感,才能真正成為了一種人與客觀事物的接觸與對話,才能使得事物更具活力及獨特性,同時也使人更加信服。
西方現代主義者認為模擬再現即意味著圖解。認為繪畫就是繪畫,本質上與其描繪的對象不相關,而圖解的目標在于使描繪的內容與要表現的對象最大程度的相似。這是對繪畫描繪現實功能的抨擊,同時也是對繪畫功能的理解的進步。阿利卡的抽象繪畫的經歷無疑使其從中獲得了此種啟示。阿利卡從抽象轉向具象,其具象繪畫已不再像傳統現實主義那樣再現客觀世界。傳統的再現理論把視學與科學混淆,導致藝術家聲稱其所畫即是其所見。而阿利卡認為藝術家是不能回到純粹的視覺而畫出他所見的錯覺的,他堅信藝術是主觀而非客觀的,那種中性的、靜態的注視恰恰是導致繪畫淪為圖像的根源。因為藝術不是視學,關涉的不是知識,而是情感的傳達。
通過抽象的看現實物象從而追求畫面特質的獨立性,具象以形式的強調傳達抽象的思想,從而為寫實畫派擴展了形式方面的容量和深度,這又無形中將他與現代藝術拉近了距離。可見阿利卡的“自然”從視覺的角度引出了圖像時代架上繪畫新的可能性。無疑阿利卡走的是一條折衷的繪畫道路,他將當代藝術的兩極——抽象與具象以他個人的獨特方式組合起來,使寫實繪畫又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英)鄧肯·湯姆森.阿利卡[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2]許江、焦小健.具象表現繪畫文選[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司徒立、金觀濤.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M].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丁 欣,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