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孟根其木格
【摘要】蒙古族圖案元素是體現本民族形態認知、審美意象的視覺化載體,體現著本民族的生活狀態與情形、民族心理特質、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與變化中的可視、可感知的形象化的形態展現。圖形符號也是本民族自我認同與民族審美模式的存在樣式體現。圖像學研究的倡導者潘諾夫斯基認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種宗教或哲學信念的基本態度。這使得圖像學研究在民俗美術研究中具有巨大、獨特的方法學優勢。本論文從蒙古族圖案元素的文化共構特性入手,以視覺審美、隱喻內涵的文化特征入手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能對蒙古族圖案元素的文化特質有所解析。
【關鍵詞】圖案;圖案元素;共構;文化空間
一、 多維共構的蒙古族圖案元素
(一)圖案元素的存在空間
學術意義上的“圖案”包含諸多方面,尤其在某一少數民族的文化環境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我們這里所指的蒙古族圖形泛指蒙古族當下審美文化中的圖案符號,社會環境與文化語境的變化使得其間存在的傳統圖案、現代圖案體現出豐富多樣的情態,而本論文主要在于探討蒙古族圖案的構建及藝術手法。如在那達慕、祭敖包、祭長生天、祭火、祭灶等習俗中圖案的存在意義服務于多樣實用性,而其自身的樣式從美學、審美構建而言還是有自足獨立性的。蒙古族的祭祀活動是一個文化空間的組構,在存在狀態上具有現實的物理空間場所,圖案元素是這個場所的文化組構符號。蒙古族圖案在個體及民眾心理是民族精神、信仰文化的載體與傳達紐帶。同時在圖案視覺感官中體現著美的原則與創作手段,這也是之所以我們稱其為蒙古族圖案的緣由,它蘊涵著多樣的文化共性,更具本民族文化個性特色。
圖案符號包含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的內在精神世界及特有的民族精神品質。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蒙古包、飲食用具、家居等方方面面都有圖案的存在樣式,這些圖案看似普通,實則意義豐滿。既有基本的圖案也有形制,這些視覺審美形態最終固化于民族的生活、祭祀、娛教等多種情態之中。
(二)圖案元素的文化隱喻
蒙古族的美術特征既是一種形象化的外顯,也是一種民族信仰觀的體現,物質性與精神觀是其存在的雙重性質。圖像學研究的倡導者潘諾夫斯基認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種宗教或哲學信念的基本態度。圖形是一種符號,是一種形式,而符號的存在意義不僅在于其形式。蘇珊·朗格提出:“某種繪畫的空間是一種符號性的空間,它訴諸于視覺的組織結構,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現符號。”①圖案也是這樣,非簡單的視覺感觸可以完全把握的。
就文化語義而言,圖案的存在空間在少數民族那里往往是依附于實用或其他功能,起到裝飾與增強氛圍的作用,尤其處于某一空間中時。例如,在成吉思汗陵祭祀空間中,圖形符號其產生的心理感受隱射與祭祀空間的神秘和氛圍是其首要的作用力方向。在蒙古族信仰觀的語境中圖形以其獨特的形式而體現于文字、繪畫、建筑、雕刻、裝飾、服飾等多個方面。圖案融入信仰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一個民族對自然、生活、個體生命的認知與思考以及對個體內在生命對“美”的探求與向往,最終實現著自身的生命終極價值。
圖案的形成基于早期人類為了實現個體或族群的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溝通,北方少數民族普遍信奉薩滿教的“長生天”,在早期人類宗教信仰時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天、地、樹、日、月等自然存在被賦予了神圣的力量,萬物有靈意識是普遍存在的。進入氏族社會之后,氏族集團部族的形成與某種動物、植物的佑護存在直接關系,圖騰崇拜便普遍存在,這與人類的繁衍意識與生命意識是密不可分的。在隨后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在某一民族的語言神話、文學、風俗習慣、繪畫圖案等文化樣式中都有體現。在舉行諸類民族的祭祀活動時,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空間,總是依賴意向中的神靈圖形來實現祭祀祈愿的生存目的。所以,北方草原巖畫、青銅紋飾、祭祀圖案、紋飾縫繡等,都蘊含著人們對原始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種物化寄托。這些圖案的經常使用以及內容和形態的不斷豐富,使圖案的民族文化意蘊和藝術風格逐漸飽滿、充實了起來。
(三)圖案元素的審美特性
審美是伴隨著人類思維與認知的發生和發展逐步產生的,在人類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與物質需要的滿足,審美的意識發生了,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了。求美沖動作為人類本質內核的基因存在,必然會伴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在意識形態展現出來,在藝術的豐富感官展現中印證了自身的內在本質需求。美不僅僅是一種樸素或華麗的外表,更是人類本質內核力量的萌發,是人類審美認知的印證。
個體民族本身的審美思維與認知往往是伴隨著本民族的自然認知觀與信仰觀而逐步生發的。民族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表現形態往往與民族的民俗活動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許多美術活動依附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美國的簡·布洛克曾說過:“試圖去欣賞任何形式的藝術,進而盡量多地去了解當地社會藝術方面和社會學方面實際的習俗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了?!雹谌祟愒缙诘囊曈X形態符號的創造與表現本身即是一種巫術與信仰活動。審美思維與認知是伴隨著人類意識形態認知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充實而逐漸剝離的。圖案符號作為一個民族多樣性文化的載體,在約定俗成的民族文化形態中蘊涵著本民族集體無意識的特有的美的形態。
二、圖案元素的象征特性
(一)象征的本質
美國著名的美學家蘇珊·朗格在藝術符號美學研究中提到:語言并不是人類惟一的表達工具,語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達。于是,人們力求在語言之外去尋求其他感情表達、信息傳遞的途徑,這樣,天生具有“表情”屬性的色彩就被派上了用場,這種“有著象征內涵的事物”,就成為“表現的手段或依據”。
象征、隱喻,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或表象來暗喻傳達某種思想、情感、意味和企圖。象征的特點是基于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或某種聯覺,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容或含義得到含蓄而具有形象的表達。對于某一民族而言,其特定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及民族文化心理等意識形態具有抽象的存在情態,為了使這些抽象的概念外化而得以表現,一般來說借助于象征、隱喻是基本的方式。因為人類意識形態抽象的概念難以用語言全面、完整的表達,而色彩、圖形符號是一個民族在文化創造及民族內在基質闡釋中的積淀物,在民族文化多樣性中有著不容置疑的指意功能和象征功能。圖案作為一種視覺形態的存在已經超出了個體的外在,由視覺而獲得了某種特點的意義,視覺形態被賦予了符號的深層功能與含義的延伸。
(二)象征的類型
1.圖案造型的象征
造型的象征性是指傳統圖案中的動物形象、植物形象等傳達的某種具有民族特性的祈福、愿望等精神功利性文化特征。這種象征性特征是在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的。
造型的象征性一般來講主要體現在動、植物圖騰信仰中,如馬、鹿、鷹等,還有各類型植物都傳達出民族的寄予愿望與交感巫術文化特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是人類早期宗教信仰意識產生的根本。天地崇拜、自然崇拜是早期人類主體信仰形態。在人類意識形態發展史中是具有普遍的存在與意義。這也是孕育視覺審美形態創造的重要文化母體,蒙古族圖形符號的深層文化含義與視覺審美正是基于民族文化意識逐步成熟的過程中所展現的。蒙古族圖案造型風格獨具民族特色,形式豐富多樣,而且極具程式化特征。少數民族獨特的審美意味與審美傾向是造就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精美圖案的文化根本。
2.圖案色彩的象征
對于色彩的認知,在人類的繁衍與發展中存在文化的普范性與共性,在區域文化及民族文化中又存在諸多的個性認知。個體民族對于色彩的偏愛與認知自始皆是一種民族情感的寄托符號,是在本民族的本能色彩審美識別與信仰心理的文化共構中逐步形成的認知,進而賦予了色彩特有的文化內涵與象征寓意,鄂·蘇日臺在《蒙古族美術史》中寫道:“不同的民族對于色彩的不同理解乃至形成民族色彩學的個性,都具有強烈的民族審美意識。”③五行五色的認知對于蒙古族的色彩崇尚與喜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直保持著具有象征意義的色彩傳統習俗。不論哪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對色彩的偏愛及寓意,色彩已然成為一種民族情感的寄托符號。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精神》中提出:“隨著人類日益進步,他們對不同的存在和事物的體驗范圍才變得更為廣闊了。然而最高級階段,他們才能把握這些事物的存在意義和內部共鳴,對于色彩的體驗依然。”④蒙古族對于色彩的認知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與生存意識,與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地理環境和民俗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本民族在自身思維意識的認知發展中漸進引申的。
不同民族偏愛的色彩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地域審美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在建筑、裝飾、服飾、繪畫、日常生活等。在蒙古族地區對于色彩的認知與文化內涵即有歷史文化語境的影響,同時和宗教背景等多重因素有密切的聯系。
三、圖案元素的藝術特征
(一)形式特征
蒙古族圖形在藝術審美的表現中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在藝術表現手法及藝術語言等多方面必然也遵循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同時在外顯形態上體現著蒙古族獨特的藝術審美趣味與意象。
1.秩序的構成
秩序性的構成是藝術審美中重要的規律體現形式,早在古希臘時期諸多美學家提出對稱、秩序、平衡的審美建構規律性問題。基于視覺愉悅性的感受,秩序構成的圖案形制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方面皆有體現。這種基于理性與感性共構的藝術變現形態是人類審美創造的意象結晶,其藝術審美歷史悠久,蘊涵深刻。在蒙古族日常居室、服飾、家居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圖案的秩序構成審美形態。圖中的連續性圖案構成在實物形制表現中起到分割與形態特征展現的作用,在整體性、實用性與審美多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秩序構成使圖案自身的審美特質也在整體空間中展露無遺。
從橫向角度分析,蒙古族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與眾多民族在文化藝術中雖然長期交流融合,但基于北方草原少數民族的經濟生產特性,蒙古族對于自身的文化藝術積淀不但較為完整地進行了保留,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使蒙古族圖案、形制、審美趣味豐富了,形式和內涵更加多樣化了。且在民族歷史的自我審美發展中更加磨礪造就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與視覺審美形態。蒙古族圖案幾乎融入民族生活、祭祀、建筑、民族服飾、馬鞍具、金屬工藝、生活用具等方方面面,不僅僅是一種實用性實物的簡單裝飾,在民族心理基質中已經賦予了圖案積極的文化意蘊和深層內涵。秩序性圖案形制即是一種本民族審美的積淀形態,雖然這種樣式的構成方式在歷史中眾多民族審美文化中比較常見,但其單元形態及在整體空間中的意象作用無疑是本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的體現,在秩序的規格化中不失活潑,在整體氛圍構成中不失局部特色。
2.裝飾的視覺愉悅
裝飾性是圖案藝術特色展現的重要方式,視覺愉悅引申審美感悟與意象思考。蒙古族圖案的裝飾性幾乎無處不在,這也是本民族圖案形制的一大特點,與生活互滲。把生活中常見的素材或意象中的素材經過提煉概括,使之具有一定的美的樣式及有實用價值的圖形形態。如服飾上的刺繡圖案、蒙古族地毯上的圖案、家居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圖案、蒙古包上的圖案等,蒙古族服飾上的裝飾圖案紋樣幾乎都是刺繡類紋樣,這些刺繡類的圖案紋樣在制作前一般都要先把剪好的圖案紋樣粘在需要裝飾的部位上,再用彩色線手工縫繡出來。早期蒙古族專業制作服飾的婦女在服飾紋樣的制作上幾乎是手工刺繡、手工縫制,一件蒙古袍的制作即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這也是其藝術審美價值高的重要原因。在蒙古族家具中,民族圖案是必不可少的裝飾性體現,除了圖案的形態,圖案的色彩搭配也極具匠心。
蒙古族圖案特有的粗獷、厚重、豪邁的大氣勢與纖細秀美相輝映,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紋飾有日月星辰紋、圖門賀(十字)的多種變體紋、龍鳳紋等。來源于佛教文化影響的盤腸紋等,經過文化的熔爐出現許多變體形式。除此而外,還有火紋、蛇紋、蛙紋、魚紋、哈那(菱形格)、哈木爾(云文)等紋樣都是具有深遠文化意義的蒙古族常用的圖案紋樣。在圖案的裝飾性藝術體現上展現著蒙古族獨特的審美意象及民族精神。
(二)材質運用
在蒙古族民間的宗教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節日賽會等民俗活動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由民間匠師、牧民這些“準藝術家”所創造的民間藝術品。這些民間藝術既是個體藝術思維的注入,體現了個體創作的審美理想及審美取向,也是大眾所共同接受與認可的民俗及審美文化外在形態的體現。以特有的材質表現蒙古族圖案的樣式,二者的結合產生了更具民族特色的審美形態。如馬鞍皮具、金屬器皿、雕刻氈帖、服飾地毯等,有的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剪紙、刺繡、圖案裝飾、壁畫等)具有極強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牧民們用自己的生活材料制氈,熟皮,做皮囊。用氈和皮毛制作各種繡氈、耳套、鞋帽、鞍具等。他們用大自然賦予的各種原材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實用美術品,有的可謂是俯首可拾。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蒙古族人:“其家畜以駱駝、牛、羊、山羊為主,尤多馬。其家畜供給其一切需要,用其毛、鬃制氈與繩,用其筋做線與弓弦,用其骨作箭鏃。其干糞,則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之革制囊,以一種羊角作盛飲料之器。”
蒙古族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始終包含著對原始材料的創造性地利用,較為鮮明地體現出材料自身的肌理、脈絡、紋飾、硬度、光澤等原始的自然形態特征。蒙古族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是牧民們日常生活、節日慶典或祭祀活動中的一些實用物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圖案造型在實用基礎上或夸張或簡潔,色彩具有濃郁的裝飾風格,體現了蒙古族的傳統的尚色觀念及宗教信仰。
結語
蒙古族圖案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創造與多樣文化繼承與融合而共構的視覺藝術審美形態,是群體性的審美共感的創造,是民族內在精神實質、民族審美趣味、民族本有特質的物化載體。蒙古族圖形符號存在于蒙古族生活、祭祀、娛教等多重文化空間之中,以視覺審美的外顯形式蘊涵了民族內在的心理基質,傳達著祈福、傳達著信仰、傳達著某種精神。它是樸實的、直觀的,也是神秘的、厚重的。
這種歷史積淀并物化于外的民族審美形態,在物質經濟急速發展的當下正飽受現代文明的壓制與蠶食,遠離了真正游牧民族生存空間的所謂民族文化藝術正在以蒼白無力的說辭與浮躁的感官視覺敷衍著大眾。守住民族文化生成和賴以繁衍的民族精神基質,使民族文化在碰撞、排拒、吸納、融合中堅守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體系與審美模式,是本民族文化藝術生生不息的根本。
注釋:
①《藝術問題》蘇珊.朗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6第一版,第33頁
②《原始藝術哲學》.簡.布洛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第188頁
③《蒙古族美術史》.鄂.蘇日臺,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5第一版,第5頁
④《論藝術精神》.康定斯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第一版,第32頁
基金項目:內蒙古2013年社科類基地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013J151
2013年內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課題階段性成果
【李軍,內蒙古科技大學教師、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在讀博士】
【孟根其木格,內蒙古包頭市蒙古族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