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水彩畫和遼代壁畫的運用材料媒介、表現內容和所創造的藝術價值幾個方面比較,加以研究分析,并進一步發現和認識我國水彩畫和遼代壁畫值得借鑒的東西。以此結合兩者特點,進行分析和論證。
【關鍵字】水彩畫;遼代壁畫;比較分析
一、水彩畫概述
水彩畫的特征是色彩簡潔、藝術與自然互為和諧。特別是水彩畫用筆灑脫,它的樂趣、優雅、靈動的視覺效果,使人們開始認識到靜態的深遠以及清遠的神韻,并引發了如詩如歌的魅力。水彩畫呈現出的藝術風格,依賴于一個獨立的生命存在,工具、材料還有水彩畫技法都是加強和保持其藝術特色為前提。
水作為一種靈性,既是一種“空”,又是一種“有”,反映了水色之間的和諧,體現了相互包容,隨時都變的關系。使用水和色的過程也是畫家與紙張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水和濕度的變化使豐富的色彩有節奏地進行分布,從而產生空間層次、虛實等一些獨特的視覺效果,使畫面趨于多變。利用對水的各種運用和處理,可以產生不同和不可預知的詩意的效果,畫面中多運用形、氣、力、情多種綜合因素并把握好水和筆的關系,將會達到靈動變化的視覺效果。
朦朧感和透明度是水彩畫藝術區別于其他畫種的另一種語言。水彩畫要想有“韻”,就要有“透”,因此要始終保持它顏色用色的透明,發揮出水彩畫的優勢來,總之用色也要以少勝多,從而達到純凈簡練的一種藝術效果。
二、遼代壁畫概述
隨著考古學家的考古挖掘發現,遼代近千年的風俗壁畫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其中帶有契丹風俗的壁畫,憑借它的生動,色彩艷麗,數量大,題材豐富,讓世界震驚。它運用了一種更為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廣闊的北方草原的壯麗景色,同時也表現出了善于騎射的契丹少數民族的游牧人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習慣。其中的內容如宴席、狩獵、舞蹈、放牧、歸來、花鳥在挖掘的壁畫中占的最多。其中的歸來圖頻繁地出現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從而使契丹墓壁畫更是顯得極其有價值的。
在各種報告中顯示,遼代的壁畫如《出行圖》《鷹軍圖》等都已被載入了史冊,很多都呈現出風格明朗、內容豐富的特點,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契丹典雅的山水花鳥畫等,也很清新淡雅,散發著強烈的草原氣息。遼墓壁畫的裝飾藝術,大多是起到為主體畫面襯托的作用,獨立使用也是清新淡雅,具有良好的藝術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其模式主要是橫幅、豎幅,布局間有些分散,錯落有致,多而不亂,他們的筆法大多是寫意的,寥寥數筆就能勾勒出生動的形象,他們的筆下大多是黑色的線條勾勒,濃墨重彩,與遼代的繪畫風格相似屬于重彩畫。
三、對水彩畫與遼代壁畫的比較研究、分析總結
(一)水彩畫與遼代壁畫運用的材料媒介比較
我們都知道水彩畫是用水來作為媒介與顏料進行調和,它是通過一個有序的表意符號來反映出作者的審美意向的。如此,一幅畫能夠造成濕潤光滑、透明清晰的藝術效果出來。長期的蓬勃發展形成了一個繁榮紛呈的流派局面,水彩畫的藝術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它是以水為載體的藝術;其次,雖然水彩畫有一定相對穩定的藝術載體,但也有一些水彩畫藝術語言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藝術家總是試圖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語言,通過自己的主觀意愿來突破自己。
遼代墓室壁畫在其制作好的底子上多用墨線勾勒起稿,然后在勾好的人物造型上填色賦彩,其色彩多用礦物質顏色如紅、赭、綠、白等幾種色彩為主,尤其是暈染的技巧和方法在唐代廣為流傳和發揚,在運筆方法上遼代壁畫多用有粗細變化的蘭葉描,這樣使人物線條變化有度,形象生動,同時吳道子“莼菜條”的運用和當時的影響力在很多墓室壁畫中已經有所體現。在形體轉折處多為弧形,具有“曲鐵盤絲”的遺韻,畫面中人物線條精動有力,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都增強了,此時的契丹墓室壁畫從出土中可以看出壁畫起稿后均用墨線勾出形體,早期運用礦物質顏色平涂的較多,中后期壁畫多用暈染法。
無論是水彩畫還是遼代的壁畫,從運用的材料和表現內容看都有相同之處。壁畫通常是用線條來描繪,造型獨特,畫面明快,這些和水彩畫干凈利落、輕巧美妙的特點相類似,無論運筆還是設色,都有水彩畫的特點。這些顏料和水融合后再繪畫,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水彩畫。無論是從畫面的色彩搭配上來講,還是從畫面的藝術風格上來看,都體現出了水彩畫藝術語言的特點。
(二)水彩畫與遼代壁畫所表現主題內容比較
作為外來繪畫的水彩畫從清朝時期傳入我國,18世紀后中國的水彩畫把自己的民族特色也融入了進去。這一時期的繪畫題材多是歌頌新生活和民族團結的風景畫,隨之而來的人物畫、靜物畫也相繼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水彩畫的題材開始發生了轉變,內容和題材逐漸接近人們的生活,表現手法上畫家們也更注重主觀和個性的發展,喜歡水彩畫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新的繪畫語言和技法也得到了提升和創新。
遼契丹墓室壁畫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受到唐、宋等中原喪葬文化的影響較大。由于契丹民族在建國初期是唐的藩屬,所以受到唐文化的影響較深遠,這一點在契丹墓葬出土的壁畫及其墓葬形制中都能看出唐文化的影子。如屬遼初期的寶山遼墓中出土了各種具有漢文化淵源的紋樣、男女侍從,在石室內還繪有《高逸圖》《降真圖》、頂云鶴紋等帶有唐文化的壁畫。在寶山墓中發現的《寄錦圖》《頌經圖》等都是唐墓室壁畫的代表題材,從中還能看出其受唐儒道釋思想的影響。如《楊貴妃鸚鵡頌經圖》《蘇若蘭織寄回文錦》這些題材的壁畫是對唐文化的吸收借鑒,出現在遼代早期墓室壁畫中。在水泉溝遼墓中的半裸童子和細筆山水以及耶律羽之墓中武士像、《鳳凰奏樂圖》等都是唐文化影響的結果。
在遼中晚期壁畫的內容上均有很大的變化,壁畫中具有契丹民族風格的壁畫漸漸的占為主流,出行圖與歸來圖開始出現在墓道兩側,數量較多,如遼中期的庫倫契丹貴族墓均繪有不同規模的捺缽出行圖與歸來圖,同時在一些規模稍小的墓中還出現了一些如《備馬圖》《宴飲圖》《牧放圖》等帶有濃郁的游牧狩獵風格的壁畫,充分表現了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特色,從中也可以看出其吸收與創新的壁畫發展歷程。在遼后期由于受到宋文化的影響一些裝飾性和世俗性較強的圖案和題材開始大量的出現與流行,如祝愿墓主人長壽進入極樂世界的仙鶴祥云、星辰天象、四神等圖案的出現很獨特,同時復雜的仿木結構也開始大量的出現用以來裝飾木門。
(三)水彩畫與遼代壁畫所體現出藝術價值的比較
水彩畫畫面充滿著生動的氣韻與靈性,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畫面清新明快,剔透的色感能夠給觀者帶來特殊的韻味和美感,在水彩畫的藝術領域里,很多老藝術家們都創作出了精品,除此之外,一些優秀的青年畫家也有不俗的表現,它所體現出的審美價值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遼代的壁畫藝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它真實地再現了契丹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遼代的繪畫技藝精湛,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過遺憾的是傳世的作品不多,大量的遼代墓室壁畫反映了遼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水平,同時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遼代壁畫,與水彩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遼代的壁畫是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中國畫藝術的代表。壁畫與水彩畫雖然存在差異,但兩者在用筆的技法及呈現出的畫面效果等方面有相似之處。
參考文獻:
[1] 羅世平《遼墓壁畫試讀》 《文物》1999 年第一期
[2] 張明星《解讀遼契丹墓室壁畫》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3] 齊彥鵬《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及_水彩中國化_的困惑》 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本文系內蒙古民族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NMD1262
【李宇亮,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