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姝
創業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最看重的當屬經濟利潤,但王森卻好似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咖啡館生意理解成是一種生活方式,從中獲得的快樂才是他的利潤。
“開一間小小的咖啡館其實是我很久以前的夢想,讓這個夢想得到實現是在2005年媽媽突然去世時。第一次直面死亡,讓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思考關于生命的命題,我一再追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走過很多地方之后,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我要過簡單而快樂的生活,我想實現我的夢想,開一間小小的咖啡館。”王森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他想明白之后,2007年他在北京開了自己的第一間參差咖啡館,那是一個跟他喜歡的作家王小波有關的咖啡館,里面有許多王小波的照片,咖啡館開業后生意還不錯,但是對于王森來說,他最終的夢想是想在自己武漢的家旁邊開一家自己的咖啡館,一間出家門走幾步就能到,于是他回到了武漢,開起了第二間咖啡館、第三間咖啡館……
在王森看來,中國真正的咖啡館時代才剛剛開始,真正的咖啡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而真正的咖啡館時代,不是一枝獨秀,而是大家各具特色,而他則想把自己的經驗與愛好者分享。“我從來沒有把我的咖啡館當做生意來做,這也不是我的創業,只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養孩子一樣,我更加在乎的是它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過程,而且我認為咖啡館就是小的,應該是喜愛咖啡的人做的純粹的以咖啡為主的,任何用簡餐什么的來支持經營的咖啡館在我看來都是偽咖啡館,是沒有未來和前途的。”因此,王森后來開設參差咖啡夢想學校,希望能教更多的人擁有自己的咖啡館。
從2007年起到現在,從北京到武漢,王森已經開了近20家咖啡館,他認為咖啡館應當就指“小咖啡館”,和人們已經熟悉并接受的傳統意義上的那些名叫咖啡館的場所很不同。他堅持認為“咖啡館注定是小的”,營收的60~70%以上應該來自咖啡,而那些提供簡單的正餐、能夠休息、能夠洽談事情的場所實則是“慢餐廳”。所以在選址上,他覺得完全可以直接放棄繁華的人流量大的一線門面,直接去二線甚至三線地段尋找,當然所選區域內一定要有目標人群(20至40歲的大學生和白領),交通上他們方便抵達、附近停車還算便宜即可,咖啡館的成本和規模也要適度,“100平方米以內,投資15萬以內,超過這些指標存活的概率就不高?!比绱艘粊恚胀ɡ习傩斩加袡C會開一間咖啡館了。隨著咖啡館事業的不斷上升,2012年,王森出了第一本關于咖啡夢想的書《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書中,他講述了自己開咖啡館的起始末節,分享開咖啡館帶給他的快樂。
2013年春節,王森為自己的單車環島計劃專門去臺灣考察,順便探訪一些有故事有個性的咖啡館,計劃在臺灣喝喝咖啡、拍拍照片、同店主聊聊天,可一到臺北就傻眼了,那里的咖啡館多得讓他都感到糾結。于是他索性放棄計劃好的攻略,干脆來個隨意漫游加偶遇,撞進哪間算哪間。每天睡到自然醒,下樓喝杯咖啡,然后朝一個方向溜達,碰到中意的咖啡館就進去,如果主人不在,就來杯咖啡,征得同意拍拍照片,然后驚嘆一下臺北咖啡館的精致,再繼續溜達。如果偶遇哪間咖啡館主人在的話,往往這一天的行程就終止了。每個咖啡館背后都有故事,每次遇見了主人,一定會大聊特聊,并且被灌以各種咖啡。王森回憶在淡水的一間咖啡館,他最后喝咖啡喝到想吐了。
在臺北的咖啡館,王森常常能遇見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級客人,咖啡館經營超過十幾二十年的不在少數,連出租車司機大叔,也能和王森大談半自動咖啡機的壓粉技術。這讓王森驚嘆臺北咖啡文化的成熟,驚嘆咖啡在臺北的普及和深入人心。這樣隨性的節奏,帶給他的是滿滿的意外收獲,于是他便將這些意外記錄在《因為有你,所以參差》里,有感動、有震撼、有驚喜,還有嘆息,他挑選了他認為最獨具特色的咖啡館,它們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感受那咖啡的巨大魅力,直讓人“前仆后繼,生死相許”。和《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一樣,《因為有你,所以參差》同樣不會教讀者如何創業、如何煮咖啡,“我就想做個有態度的咖啡館主”,對于王森來說,分享自己的人生態度——“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才是他寫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