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富
石湖鄉位于江蘇省東海縣城西約8公里處,面積有76平方公里。筆者造訪石湖鄉楚團村時,已近薄暮,夏日的夕陽還是那么的強烈。村內升起淡淡的炊煙,大部分農戶用上了沼氣、液化氣或電器,真正用柴草做飯的已為數不多了。正在這時,村頭上緩緩地走進幾頭牛,放牧的小孩兒騎在最后面的那頭牛背上,邊甩動著牛鞭邊哼著一首古詩:“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起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村里人告訴我,關于那些楚漢相爭時描寫西楚霸王項羽的古詩,村里不少人都會背,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問村內的一位小學老師,他告訴我,這是很有歷史淵源的。這個村子已經經歷了2200多年的風風雨雨,跨過了好多個朝代,但楚團村這個名字依然叫得很響。堅持到目前,聲名遠播,就顯示了村風民風的厚重,顯示了這個村世世代代人文氣息的濃郁,顯示了這個村人脈氣脈的傳承和發達。
那么,這個村子為什么叫楚團呢?這個楚團究竟有什么含義呢?原來,楚漢相爭之時,西楚霸王項羽曾派一支部隊在此駐扎。因為連年的征戰,項羽雖然取得了很大勝利,但將士傷亡也很多,項羽遂把位于楚國都城彭城(今徐州)東面,距彭城有300多里的石湖這個地方作為戰略大后方,把軍隊將領的夫人及死亡將士的遺孀集中安頓于此,并派部隊前來保護,時稱楚團,含有楚軍希望全家團圓的意思。這在戰火紛飛的戰爭歲月,在金戈鐵馬的戰場,在刀光劍影的廝殺中,是軍人及其家屬強烈的心聲,是他們對和平與安定的呼喚,是他們厭倦無休止的征伐,渴求家人能夠團圓的強烈的追求。而楚團這個村名之所以能夠自漢朝而鮮活地保留到今天,并且千百年來歷經風雨而不衰,受到人們的呵護,其深刻的獨到的充滿人性的內涵就是重要的因素吧。
村內楚將的后代們,在歲月的風塵中,受前輩的影響,懷著一種樸素的感情,喜歡誦讀描繪一代梟雄項羽的詩句,那是對歷史上這位英雄豪杰的頌揚,那是對在推翻殘暴的秦王朝的斗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霸王的頌揚。
項羽垓下兵敗,烏江自刎,落花流水春去也。事隔多天,消息傳到大后方楚團一帶時,楚團中的人,無分老幼,哭聲一片,聲震四野。楚漢相爭自此畫上了句號,而楚團的人卻在此定居下來,綿延不絕。村內的老人們雖都知道《霸王別姬》這出戲,但一般都不愿看,不愿聽,說那是一出悲劇,看了心生悲涼。
漫步楚團村,道路寬敞整潔,綠樹環抱,麗鳥相鳴,樓房排排,花草迷人,晚風徐來,炊煙中摻和著縷縷花香。這只是石湖鄉的一個普通村子,但村外的遺跡無不昭示著她昔日的那段歷史。看來楚團村是應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里的漢文化斑駁迷離,與徐州的楚漢雄風相映成趣,點綴著歷史的一頁頁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