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2014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層面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創新方面的作用。要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哪類社會組織最有活力呢?哪類社會組織最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并能夠及時、高效、創新性地滿足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呢?
從理論上說,最有活力的社會組織是草根民間組織(以下統稱民間組織)。這里的民間組織是指在民間自發成立的、自治的非營利性組織。民間組織具有幾個特征:一是它最貼近基層。主要在最基層開展活動,他們最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二是船小好掉頭。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管辦的公辦社團相比,民間組織的運作比較靈活,不需要層層匯報,可以及時地回應社會需求;三是因為它靈活,所以便于創新。特別是一些組織,它可能是一些志愿者組織或者私人基金會,它花自己的錢,更容易承擔創新的失敗。一般而言,貼近基層、靈活、創新,被認為是民間組織的天然優勢。正因為具有這些優勢,因此民間組織才最符合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發揮社會治理創新作用的條件。
一些研究表明,民間組織有很多的作用和功能,在對個人與民間社會的層面以及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確實能發揮很多作用。但是,現實中存在一個迷思,就是理論上的民間組織這么多作用和功能,老百姓體會不到,媒體體會不到,政府也很難感受到,人們看不見它的作用。有人說中國民間組織數量很多,估計有上百萬,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也達50萬個。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卻找不到、看不見它。一些基金會等資助機構做招投標,如中國扶貧基金會有時候很苦惱,讓民間組織來投標,結果沒多少組織來或者投的標質量較差,這種事情很多。一些境外機構希望在中國資助民間組織或項目中能夠有民間組織參與,但是常常找不到合作伙伴。再比如,在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上,如霧霾、食品安全、污水等老百姓最關注的迫切社會問題,但往往聽不見民間組織的聲音,看不見它的作用。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人們看不見民間組織的作用呢?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幾個:一是民間組織數量雖然很多,但是真正活躍的、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其實很少。我們曾經根據各個領域民間組織的名錄進行過統計,如環保領域、艾滋病領域、教育領域、殘障領域、婦女領域等各有多少,結果發現有一定知名度,能夠經常參加行業活動,有一定影響的全國也就6000-7000家。根據中山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朱建剛的估計,也不過10000家左右。中國這么多人口,地方這么大,不到10000家活躍的民間組織,當然人們看不見它的存在;二是草根民間組織的規模實力非常弱小。年度預算資金在500萬、員工數量在20人以上的民間組織數量非常少。由于規模小、能力弱,要想在社會上發揮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三是它缺乏一個合作網絡,缺乏營銷的能力。民間組織不僅數量少、能力弱,而且還很分散,缺乏合作,不善于營銷,因此其作用與影響更是如滄海一粟,人們看不見。
那么,未來中國民間組織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擴大社會的影響呢?它的解決之道是什么呢?
第一,要做大“量”。量是基礎,量變才能帶來質變。所以,首先是增加民間組織的數量,特別是有一定影響與作用的民間組織數量。
第二,要提高民間組織的“質”。即民間組織需要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以美國為例,民間組織很活躍,公眾的很多需求它都能夠滿足。如小孩放學后沒地方去,民間組織就可以提供課后輔導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服務質量很高,有公信力,其原因就在于組織網絡化、標準化。很多公共服務類的民間組織都是從上而下傘狀型的一些有公信力的品牌民間組織,各地民間組織只要符合它的標準,愿意遵守它的章程,接受它的監督,就可以加盟,它類似于商業領域的連鎖店,因此,一些有品牌、高質量公共服務的組織很快就在基層擴散了。而在中國,民間組織往往各干各的,互相不合作,缺乏傘狀型的網絡。當然,這幾年好一些,包括NPI、協作者、百年職校都已經在走網絡化道路,并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而這將是未來中國民間組織發展的一個方向。只有這樣,能夠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民間組織才可以在全國擴散,各地公眾也才能更快地享受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否則,依靠單個的組織去探索服務的模式與標準,老百姓多元的公共服務需要何時才能夠得到滿足?所以,發展品牌化、標準化、傘狀型的民間組織是未來的必由之路。
第三,中國的民間組織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善于學習和使用高科技工具,特別是新的信息傳媒工具,并借助新媒體和新的科技手段進行籌款、傳播、發聲、擴大影響,否則做得再好,社會也仍然還是感受不到,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