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治理理論以其多元化、交叉化、多向化的特點彌補了傳統師范生培養中有關就業指向、就業競爭力、就業指導、就業評估不足的問題。在網絡治理理論的支持下,構建基于就業的“傘狀”師范生培養模型,從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和質量評價四個方面與就業目標形成匹配和完善,強調了彼此之間的相關性、聯動性和反饋性,為師范生人才培養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為就業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就業;師范生人才培養;網絡治理理論;“傘狀”模型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對優秀師資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教師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職業競爭激烈,師范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為了滿足就業市場對師范生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師范專業培養方案應該與就業需求相結合,確保培養出具有就業競爭力和實踐能力的優秀師范生。
一、基于就業的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就業指向不清晰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沒有突出的就業目標,培養內容與就業實際需求的指向不匹配。學校對就業相關的指標內容不全面,缺乏有效的細化和分塊目標,難以準確評價師范生在培養過程中有關就業目標的實現程度,直接影響到培養方案中有關就業目標指向的制定和修訂。同時,統一化的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師范生的多樣化需求,模板化的培養內容阻礙了師范生的職業化發展。
(二)缺乏就業競爭力
培養內容與就業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導致師范生畢業后難以快速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如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一些教師必備技能,存在教學方法單一、過于理論化的問題。綜合素質培養方面,如溝通、團隊合作、創新等一些教師必備素養,存在重形式、輕結果的問題,忽視對培養結果的檢驗。實踐教學與就業實操訓練方面,銜接不暢通,存在實踐教學與實操訓練之間的斷層。
(三)就業指導缺位
師范生的就業意識和職業規劃目標不明確,缺乏對自身就業和職業規劃的深度思考和及時反思。就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力度不足,師生的界限感明顯,聯系不夠密切,導師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指導不夠全面和深入。傳統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不能及時與教育行業的就業形勢和發展趨勢相結合,就業指導的實際效果不明顯,師范生就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四) 缺失就業評估
就業質量評估是師范專業有關“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基本理念精準實施的直接表現。高校的實踐教學與就業需求的銜接評估尚在啟動階段,無法準確評估師范生在實踐環節中所獲得的能力是否與就業市場相匹配。職業發展規劃的評估只停留在任課教師的評價上,與專業負責人、管理者以及專業課教師缺乏溝通和交流,導致教學系部對師范生就業評估不充分,無法準確定位學生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
二、網絡治理理論對高校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分析
(一)網絡治理理論適用形式
網絡治理理論強調多邊化的參與管理模式,管理過程會跟隨外界環境變化而快速發生應對。對高校而言,包括學生、教師、用人單位等,用網絡治理的視角構建各方聯動的多邊合作交流平臺和機制,促進各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決策和實施,增加各方的共識和支持,形成協同效應。
網絡治理理論的透明化使得高校設計基于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時,通過開放式的溝通渠道、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和創新的反饋模式,及時地獲取信息,明確質量標準和評估體系,規范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機制,形成“反饋—評價—修訂”快速反應的閉環。
網絡治理理論的持續性促使基于就業的師范生培養目標不斷更新,保證師范生在就業環境日趨激烈的形式下滿足職業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制定詳細的可持續發展培養計劃,確定具體的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確保課程設置與師范生就業發展需求相契合。
(二)網絡治理理論適用意義
從網絡治理理論的視角構建基于就業的師范生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師范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拓展了師范專業的培養主體。將就業單位和中小學一線教師增添為師范生培養的主體,提供就業崗位的最新要求和條件,形成各培養主體之間的互補,達到交叉培養的效果。第二,彌補了有關就業評價體系建設的空白。師范專業建設明確規定將畢業后5年的預期目標作為培養方案中的重要部分,網絡治理理論促使在管理和教學過程中建立多方監測點,對畢業生的就業持續反饋,建立與其對應的評判考核指標體系。第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銜接了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將理論、實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多層次、多形式的內容建設成為一張相互交織的網,形成“學與練”一體化教學模式,滿足就業市場對師范生的需求。
三、基于就業的師范專業“傘狀”人才培養系統
(一)基于就業的“傘狀”模型構建
在網絡治理理論的支持下,考慮其多主體、多支撐、多保障的特征,選用傳播技術中的“傘狀”結構,構建基于就業的師范生人才培養體系。傘狀模型的頂部傘面部分由四大模塊構成,分別是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導師層面和學生層面,他們既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又相互聯系產生共同作用。
社會作為師范生畢業后的就業場域,對畢業生的質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為學校、導師和學生提供了直接的、最新的就業市場需求,是師范生在校學習和實踐的指揮棒、風向標和助推器;學校作為師范生人才培養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是學生和社會的紐帶,擔負著將師范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優秀教師的根本使命,學校的教育質量會影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是師范生培養的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導師作為與師范生接觸最直接、最了解需求的人,是引導師范生樹立正確學習觀和就業觀的主體,導師將自身對就業市場的了解與學生的培養有效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為學校的培養方案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為師范生就業工作做好引路人和指明燈。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主人,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綜合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都會對就業產生影響,學生的能動性需要社會、學校和導師共同的培養和調動,學生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教師行業進行全面的了解,對自己的就業目標和需求提前做好準備,做自己職業生涯的有效規劃者、管理者和行動者。
(二)基于就業的“傘狀”模型運轉
1.傘的支撐按鈕是整個傘面得以橫向縱向發展的支撐點
對于基于就業的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而言,首先就是培養目標的確定,要將培養方案的目標同就業的目標統一起來,將就業滲透于培養目標,培養目標中要具體描述師范專業所要培養的就業能力、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使教師能夠根據培養目標細化課程畢業要求和課程教學目標,師范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就業方面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2.傘的骨架結構部分是傘結構的支撐,與傘面和傘柄連接,相互制約
制定相輔相成的課程設置和質量評價體系,是基于就業的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的骨架設計。課程設置可以看做是與傘面連接的骨架部分,質量評價可以看作是與傘柄接觸的骨架部分,課程設置需要質量評價的反饋和保障,質量評價是連接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的關鍵環節,課程設置是質量評價的直接表現。二者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3.傘柄部分是傘面和傘骨使用的助推器和運行軌道
傘柄部分如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培養方式,助推著師范生人才培養的順利完成。師范生的培養方式大致可以總結為兩大類,一類是導師指導,另一類是實踐訓練。導師指導主要為師范生提供職業認知的專業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職業發展意識和路徑;實踐訓練則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并通過反思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三)基于就業的“傘狀”師范生培養模式
1.培養目標要做到明確性、可衡量性和可實現性
設定明確的就業評估指標,例如就業率、就業滿意度、職業技能水平等,通過問卷調查、測評工具、面試表現等可量化的方法,對師范生在就業目標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評估和測量。將就業目標分解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階段性目標,使師范生能夠逐步實現并適應不同階段的教師職業質量要求,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
2.課程設置要保證系統性、適應性
要按照師范生從大一入學到大四畢業及就業的整個過程進行規劃和設計,與之對應的是師范生畢業后的5年預期目標。設計課證結合、崗訓融合的培養模式,加大實訓環節和實踐訓練,把中學優秀教師引進來,把師范生送出去,彌補教師教育類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同師范專業就業需求相結合,確保二者之間有關就業的關注內容和學習目標相一致,進而相互融合。
3.課程設置要滿足實效性
緊跟師范專業和教師行業的就業要求,舉辦相關的教師技能大賽,幫助師范生提前感受教師的工作內容和性質。結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設定相關的課程。例如,課件的制作、SPOC的使用、OBE課堂教育模式的學習等。根據教師職業的就業環境,設計靈活的組合課程模塊,師范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4.課程設置要體現實操性,注重實踐性
在課程結構中加大實踐比例,包括見習、實習、研習、實訓、項目合作等實踐性課程。鼓勵師范生走進中小學校園,增加與中小學學生和教師面對面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應用和深化所學的課本知識。開展教師教育類科研提升項目,讓師范生參與到教學問題解決環節中,培養師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教研的精神。引入實際教學案例,培養師范生的問題診斷和處理能力,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和教學事務處理。
5.質量評價要求多元化、多樣性
作為課程設置的標尺和指引,通過制定清晰、可量化的評價指標和標準,為課程設置與培養方式做好連接器,是二者設計的前提和依據。評價方式要求多樣化,注重多方評價的參與,包括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等,通過多方視角獲得多維度的評價結果,增加評價的客觀性。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增加評價的公正性和公信度。
6.評價指標要求多維度、多視角
評價指標的制定應該盡可能覆蓋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的目標,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活動、支持資源以及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穩定性、職業發展路徑、用人單位滿意度等,以達到全面了解師范生的就業質量和效果。建立長期的畢業生跟蹤追蹤機制,對畢業生5年內的畢業預期目標情況進行定期追蹤和評估,了解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的變化趨勢。與相關部門、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信息共享,及時發布就業動態和市場需求,為師范生、教師和其他相關方發布評價反饋結果,確保通過質量評價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給出及時的反饋。
7.導師指導的全面化和個性化
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可行的、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規劃,幫助師范生了解行業趨勢和就業機會,根據師范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發展自身的就業擇業觀,鍛煉自身的就業自信心和抗挫力。為導師提供學習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導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提升就業指導的質量和效果。設立激勵機制和獎勵措施,以鼓勵導師積極履行就業指導職責,提高其指導能力,并為其在師范生就業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認可和獎勵。
8.培養方式的多渠道保證
結合實踐課程設計,建立高校與實習學校的合作關系,邀請教育行業專業人士、優秀教師代表進行長期的講座和座談,以給師范生帶來最新的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發揮校內、校外活動的力量,將教師教育類學生社團和教師技能大賽作為兩大抓手,共同打造師范特色的活動和競賽,做到周周有計劃、月月有活動,一系一品、一院一特色,將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規劃大賽作為檢驗平臺,突出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檢驗,全面提高師范生的就業能力。
四、結語
師范生培養不僅僅是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傘狀結構將教育理論與就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師范生在實際教學中得到鍛煉和提升,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應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確保培養出符合教育需求的畢業生,為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課題“全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及實踐研究”(SZ-21142);2021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路徑探析”(2021zsszsx097 );運城學院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能提升路徑”(SZ-20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