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承鼎
從容的人做事不急不慢、井然有序,他們面對外界紛雜的環境和各種變化,顯得從容不迫,不驚不懼。占往今來,大多數長壽老人性格開朗、處世從容。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可謂一生坎坷。然而,他不急不躁,處世樂觀,遇事從容。他一輩子保持寵辱不驚、泰然自若,直到101歲才仙逝。正是他一生從容自若的心境,才使他健康長壽。
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兼養生學家呂坤在他的著作《呻吟語》中提倡“做人五不爭”:“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飾人爭名,不與少年人爭英俊,不與盛氣人爭是非?!睂ξ覀兒苡薪逃饬x。君不見,如今不少人為了“與人爭是非”,不惜拳腳相向,以至于惹出禍端,或人財兩空,或兩敗俱傷。呂坤還語重心長地告誡人們:“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并總結說:“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說明“從容”對我們是多么重要。呂坤是最早提出從容養生觀念的養生學家。
事實證明,凡事從容應對者,不容易受到心理壓力的干擾,也很少患情感失調方面的疾患。行為從容,還可以避免意外,比如某些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爭先搶道”所造成的惡果。如果我們能做到“寧停三分、不爭一秒”,車輛和行人都可以平安無事。
為什么說“從容老人易長壽”呢?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健康老人十條標準”,其第一條就是“具備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繁重的工作”。換言之,“從容不迫”正是老年人長壽的“第一關鍵詞”。再者,從醫學上探根求源,從容的人可以保持心態的平衡,較好地協調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的表里關系,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經常處于舒緩運轉的狀態。因此,為人從容者,其心腦血管及其他器官受到刺激的次數相對比常人要少得多。古人說:“氣血平和,則百病難生。”這里的“氣血平和”,正是指從容的處世態度。這也是從容者多長壽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