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郝俊峰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形成了海量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基礎地質數據和礦產勘查資料。但在地質數據集成應用、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較為滯后,多數成果資料僅停留在紙介質的存檔、查閱、復印、掃描等基本館藏管理水平,尚未從數據的集成、公共信息化服務產品研發等現代信息化建設方面考慮,導致地質成果資料開發應用水平低、服務功能難以發揮。
為加強和推進全區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提高地質信息化服務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應本著地質數據“集群化、信息化”的原則,對全區各類地質礦產成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數字化、標準化處理,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質數據庫和科學有效的地學成果信息化管理應用平臺,以期全面推動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和信息化應用。
海量的地質數據之間有著一定規律可循。現代計算機與信息化技術手段日新月異,從技術層面完全能夠實現地質數據的大融合、大集成,進而實現大服務。建設全區地質數據大中心,搭建全區地質信息化服務平臺,不僅能夠科學地反映出各類地質數據間內在的規律與關聯,并能有效促進專業間地質成果的融會與貫通。通過大數據、大平臺的建設,不僅能實現“多源、異構、多維、海量”數據的標準化、信息化,而且會有效促進地質數據信息化應用與產品集成等方面的科技創新。這對于全面提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管理工作水平,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轉變地質工作的服務方式、提升地質工作的社會化服務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一、全區地質工作概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完成了區內1:100萬和l:50萬小比例尺地質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1:20萬、1:25萬等中比例尺基礎性地質掃面工作,基本接近覆蓋全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又以1:5萬的比例尺為主,積極推進區調、礦調、化探、物探、水文等大比例尺基礎地質掃面和1:25萬中比例尺的空白區填補及修測。
在完成區域掃面的同時,礦產勘查遍地開花,發現了數千個礦產地,積累了豐富的礦床資料數據,并在成礦規律研究和地質認識上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體系。
二、全區地質成果數字化建設現狀
全區在地質成果信息化建設方面一直進行著積極的嘗試,但相對地質工作的推進速度和力度而言較為滯后,不成系統。其中已有的信息化成果主要是一批基礎地質成果數據庫,包括全區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據庫、1:20萬區域地質圖數據庫和部分區域的1:5萬區域地質圖數據庫、礦產地數據庫、地質工作程度數據庫、鉆孔清查數據庫、礦業權實地核查數據庫以及自2005年以來在自治區境內所實施的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成果數據庫。
全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也對一些基礎性地質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進行了必要的數字化。
三、存在的問題
1.地質數據的管理與制度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可供后期開發應用和數據集成的大數據中心,特別是各類地學成果數據因形成時間不同、技術手段不同、專業內涵不同、管理存放形式不同,明顯呈現“多源、異構、多維、海量”等特點,再加上管理及人為因素,形成很多信息“孤島”。
2.在地質成果資料開發應用方面,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滯后,沒有一個可供管理、展示和集成、分析的信息化平臺系統。
3.盡管近年提交的地質成果數據資料都已初步進行了數字化,但在開發利用方面缺少統一開發利用規劃,形同紙質資料一樣多數入庫閑置,缺乏系統的信息化應用與集成,地質數據的利用極低。
4.地質資料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十分有限,特別是傳統地質成果表達形式過于專業化,使得地質數據的服務受限。沒有充分發揮地質數據的潛在價值,及時針對市場和社會需求進行資料的信息提取與加工。
四、促進全區地質成果信息化建設的構想
1.明確目標,搭建地質成果信息化管理應用平臺
以現有地學成果數據庫為基礎,進一步吸收和補充全區境內地質成果資料,搭建地質成果信息化管理應用平臺,建立可實現資料共享、共建的全區地質大數據中心。并以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化應用、管理與集成為特點,建立全區地質數據網絡生態服務系統。
通過這個服務系統和信息化環境,將全區已形成的所有地質礦產成果資料與數據作為主要的信息源,納入到信息化網絡生態服務平臺之中,按照標準化管理和集成展示的原則,為各類用戶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服務。
以下是信息化網絡生態服務系統的建設方向。
(1)建設一個按照行政區劃、地質成礦規律、地質工作程度等要素,可以任意進行科學展示的地質信息平臺。
(2)按照不同比例尺、不同專業或者依據海量數據之間內在的關聯性與規律性,可進行信息統計、查詢,可進行信息疊加、耦合、對比、集成的一個數據運行平臺。
(3)平臺具備API應用開發接口,便于快速搭建二次開發系統,并能根據后期信息源的豐富程度,拓展三維、立體甚至多維的建設與應用。
(4)要充分考慮信息化平臺在運營環境下的網絡安全,結合地質信息數據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來自網絡的非法入侵。采用故障檢查、告警和處理機制,以及相應的冗余備份機制,確保整體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
2.開展地質信息化服務產品的研發與集成
由于地質工作的專業分類較細,形成的地質成果特別是成果圖件專業性太強,且相互孤立,應用面窄。首先應對各類地質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和規范化加工。同一專業的要有統一的系統庫,同一地區不同專業的數據應可以融合。通過信息化處理,消除數據問的“孤島”效應。
為推進地質成果的信息化服務,還需對各類地質成果進行綜合分析,依據地質數據間的內在規律和關聯,進行成果耦合和信息疊加,通過信息化集成,以提煉出一系列更富應用性的新型數字化地質服務產品。
同時,通過簡化甚至是去專業化,轉變地質成果的表達形式,使得地質成果更容易被服務對象所認知和接受,拓展地質成果的科普服務。根據全區地質工作的推進和資料數據的積累,適時組織開展全區三維地質產品的建設與加工。
總之,大數據理念已成為當前各行各業漸為重視的嶄新課題,也是信息化時代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