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善濤
河南濮陽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北京《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特聘畫家。2003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師從黃格勝先生。現任教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出版有《山列千重靜—之間藝術—郭善濤卷》、《丹青錦囊系列叢書》、《中國畫臨習速成-山水》 、《中國畫青年名家書系-郭善濤》 等多部專業書籍。多次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展并獲獎,多次在開封、鄭州、濟南、蘇州、徐州等地舉辦個展及聯展。
“幽岫含云墨色闌,水光杳杳氣澄鮮。江南江北都尋遍,卻在郭家雨后山。”①這是黃修珠博士為郭善濤的山水畫所做的一首名為《題郭善濤山水》的品題詩。“雨后空山”乃是經由文人畫始祖王維的一首《山居秋暝》后廣為中國文人所追慕的一種空靈沖融、清新澄澈的境界,今被黃修珠移用來形容郭善濤畫筆下的山林,卻使人覺得分外貼切。事實上,郭善濤的山水畫未必都是描摹“雨后”的山水,卻仍能給人一種“雨后山”的印象,何也?這便和郭氏在其山水畫中給人留下的直觀印象密切相關了。
郭善濤的山水畫,喜用淡墨,細細勾勒、輕輕點染,飄逸卻不浮泛;于輕描淡寫之間,營造出一派云煙飄渺、水氣淋漓之畫境。筆墨雖淡,卻含蓄蘊籍,個中滋味無限。誠如賈濤教授所言:“用墨淺淡,無論勾勒還是皴染,皆和衷相濟,淡而多味。于是在似有還無、隱隱約約、朦朦朧朧之中,境界是那般開闊,畫意是那樣濃郁。”②筆者亦曾在另一篇對其畫作的評論中總結道:“其墨色雖多淡,但骨力內蘊、不乏沉郁頓挫之筆,時透蒼茫雄渾之氣;其布局雖應勢象形,看似隨意而為,卻又暗合章法,深符構圖經營之理;其造型雖樸拙尚意,但卻筆簡形具,于大象及細節上皆合繩矩。這充分說明作者在下筆之前,胸中有丘壑,腹內有學養,所以能夠率意落筆,皆有來歷;橫涂縱抹,無不如意。這,是一種經過系統訓練之后的底氣,也是作者賴以放開創作的根基。”③——能做到淡而多味,畫意濃郁,是和郭氏長期的傳統筆法訓練與深厚的學養積淀密不可分的。郭氏生于太行南麓,先后就學于中國美術學院與廣西藝術學院,而立之后復執教中原,被丁中一先生稱為“南畫北用的典范”:“盡管點點筆墨都盡受江浙畫風之浸染,但作為骨子里的北方小伙,他筆下的枯澀蒼毛卻全然是北派的精神挺立其中”④。
郭善濤重視經典的臨習,更重視對景寫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試探創新。將其最近五年的展覽作品放在一起對照便會發現其每一次展覽都會有與此前大不相同的作品出現,但清新雅致、蒼茫秀潤的整體風格卻一脈相延。又如他新近創作的幾幅作品中,《風靜古嶺》《林壑云泉圖》兩幅便明顯見出與此前作品的不同,似乎在畫面分斷與組接中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云散水流去》則在裝飾味濃郁的遠山近水中見出一絲形式探索的意味。而《茂林清泉圖》《綠茵草堂圖》幾幅則又明顯延續了其一貫秀潤而蒼勁的風格。近幾年來,郭善濤的創作越發向禪宗的意境靠攏,所以其畫面中“虛”、“透”、“逸”的部分亦越來越多,其許多畫名便體現出這種趨向,如《云散水流去》,頗有當年豐子愷先生的名作《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意味。然而,郭氏的創作卻又不是一味地沉下去或飄起來,其中亦不乏鮮活明快之作,如那幅《青山向秋靜》,雖淺淺著色,卻因白芷的襯照而顯得山石郁郁、紅葉燦燦,再加上右下的流水潺潺,越顯出這幅畫靜中有動、生機盎然。由此可見,郭氏雖追求澄澈空靈的意境營造,卻從不曾忽視筆墨之中“氣”的傳達,這種“氣”是其畫作中森然壁立的山崖的“氣勢”,是畫作中蒼然挺立的古樹的“骨氣”,是畫作中寂然向隅的“逸氣”,也是滋然彌漫于其所有山林之間的蓊郁蔥籠的氤氳之氣,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贊育之氣。這種“氣”正是中國繪畫“六法”中所首求的“氣韻生動”中的生動之氣,也是令圖繪之山水可居可游更可暢神寄情的創造之氣。所謂“水光杳杳氣澄鮮”,形容的正是郭氏畫幅之中于淋漓氤氳的水墨之間透露出來的這種清新、鮮明、澄凈、空靈的觀感,這也是郭善濤山水畫所留給我們最鮮明的品畫體驗。
郭善濤在其近二十年的山水畫研習與創作中也逐步積累起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繪畫語言,如毛澀蒼潤的山脊、上覆細瓦的宮墻、赭色柱腳的亭閣等,這些如“畫家身份識別碼”一般的元素幾乎會出現在其創作的每一幅山水畫中,已成為其筆下一種深富個人特色的符號。這些元素既彰顯著畫家的個性與情趣,也是其不斷創新背后一種固執的延續。對于這些元素是否既構成畫家繪畫語言的一部分又形成其突破現有范式的阻力,則另屬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了。
注 釋:
①黃修珠:《鳳竹詩存》[M],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頁.
②賈濤:《化得江南一片真——郭善濤太湖寫生作品小議》[J],《美術界》,2011(9).
③楊宏鵬:《雁蕩風神墨氣氳——郭善濤雁蕩山寫生畫簡評》[J],《美術界》,2012(12).
④丁中一:《南畫北骨 相得益彰——小議善濤和他的山水畫》[A],《中國畫青年名家書系·郭善濤卷》[C],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