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水墨人物畫的審美內涵
在中國的繪畫發展史中,中國畫最早是以工筆人物畫的形式出現的,唐代開始出現水墨寫意畫,宋元以后,水墨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唐代繪畫的最重要事件是水墨畫的出現……”。①唐代王維、張璪、王墨等是最早的幾位水墨畫家,他們開始把以筆墨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水墨畫視為最具有中國先哲文化精神的藝術形式;宋代蘇軾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提出“士人畫”觀念;元代趙孟頫提出“書畫同源”論,主張文人畫畫家應該追求逸筆草草,以筆墨直抒胸臆。這些藝術主張暗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內核,而文人雅士的筆墨怡情追求使水墨人物畫這一繪畫樣式漸漸占據畫壇主流。
藝術是心跡的外化,是內心情感的表達。傳統水墨人物畫強調物我兩忘、追求藝術上的解衣盤礴,目的是讓內心情感以筆墨為載體在畫面上盡情釋放,而這些均離不開意象造型、氣韻生動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標準。“中國藝術家何以不滿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因為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 ②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深刻的審美內涵,蘊含儒、道、釋等哲理思想,講求“師造化”、追求“天人合一”,反對純粹機械地客觀寫實,注重傳神寫照的意象造型,理想境界是“澄懷觀道”。所以,傳統中國水墨人物畫有著獨立的人文審美價值。
二、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影響,水墨人物畫的題材和審美都發生很大的改變。當代水墨人物畫在全球化語境下得到重視并繁榮發展,體現出這一傳統繪畫樣式極強的藝術生命力。
當代水墨畫家關注當代社會生活,注重大眾流行圖式的描繪,積極探索水墨新形式。新文人畫思潮中,朱新建、李津等人以調侃的方式繪制具有文人畫特質的水墨人物畫新圖式。他們墨戲人生,以水墨形式對傳統“性”文化進行象征性的圖式解讀。田黎明創造了獨特的漬染技法,以傳統筆墨去描繪陽光、空氣、水,把西方繪畫注重而中國傳統繪畫摒棄的光影用水墨畫形式表現出來,使中西方繪畫觀念有機統一在傳統筆墨構成中,營造超脫空靈的虛幻意境。劉慶和、李孝萱、周京新等畫家以水墨藝術的表現性關注都市生活。其中,周京新提出“造型呈現水墨化、筆墨具有雕塑感”的藝術主張。這些當代水墨畫名家兼有學院教養和反傳統拓新精神,勇于突破自我,不斷進行藝術創新。曾健勇、馬駿、黃丹等一批當代青年畫家,大多具有美院扎實的造型基本功,又接受當代最前沿藝術形式的熏陶,他們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內容、題材、技法,還是形式語言,都一反傳統的中規中矩,而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此外,還有的畫家注重抽象筆墨的探索研究,作品呈現出抽象表現主義的印跡;有的結合抽象繪畫和綜合材料的趣味性,創造了自己的水墨藝術新圖式。
“眾所周知,中國水墨畫在新時期的變革是以人物畫造型為核心的,人物畫的變革是以人物造型的改革即表層抽象化和符號化為標志。這種對傳統繪畫語言的強力改造曾使人耳目一新……”③當代藝術家以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心靈感受去進行水墨人物畫創作,從現代圖式意象中體驗筆墨造型情趣。傳統水墨人物畫用筆限于工具材料的特性,講究追求豐富的變化,而且要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而當代水墨人物畫家從不同門類藝術中汲取營養,如表現主義、抽象主義、印象派等不同風格的藝術樣式,同時仍繼承傳統用筆的裝飾化,追求平面化、意象化,極大地豐富了水墨造型的表現語言。
當下寫意畫壇的精英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一步步建立起了自成體系的個人規范,問題在于其中少數藝術家沉浸在個人規范之中,作品漸顯僵化、程式化、生產流程化,使寫意逐漸失去了神髓而變成了空虛的外殼。而如何避免一味迎合市場、喪失藝術個性的現象,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中國現當代水墨藝術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目光的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開拓性和創造性。回顧中國文人水墨畫的獨特歷史,可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把握這一畫種的審美特質,從而有利于我們以不同的視點關注當代水墨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三、水墨人物畫的未來發展觀
現當代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畫家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的優越,這樣寬松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當代水墨人物畫空前的繁榮景象。“造而優則成型,寫而化則生意,型入本則真現,意致覺則超然” 。④對于水墨畫的筆墨,今天需要重新解讀,以拓寬傳統文人畫的文化內涵。“筆墨”原是中國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美學概念,已經在畫壇形成一個思維定式,但在今天,藝術要發展,傳統筆墨觀必然要被改造。
當代水墨人物畫已不再為傳統的樣式所束縛,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一方面,中國的當代水墨畫藝術中有西方繪畫的烙印;另一方面,新表現樣式水墨畫和學院派主題性水墨畫在中國主流藝術中盛行。但我們要看到當代水墨藝術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現當代水墨藝術過于跟隨西方,慢慢缺失文化自主性;因為生存而對書畫市場商業化運作的依賴,使部分藝術家失去原有的藝術個性,等等。“事實上,即使傳統的精華,也不是可以盲目弘揚的”。⑤時代與繪畫觀念的轉變引發了水墨人物畫的轉型,這是個無可回避的現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地吸收借鑒是基于解決我們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但是,民族性與時代性不能忘卻,現代水墨人物畫在開拓創新的同時,要合理的弘揚傳統的藝術精神和形式內容,這是水墨人物畫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根本。
當代人物畫畫家積極探索民族的畫風,并融合中西藝術,從文化心理、審美觀念到形體、空間、色彩的表現等發展對傳統水墨畫進行不斷創新,使當代水墨人物畫創造發展到新的高度。在全國性各類大型中國畫展覽上,水墨人物畫占據了半壁江山,這說明中國主流畫壇對水墨畫獨特文化意義的普遍認同。 一些水墨畫名家在新水墨領域繼續進行繪畫語言的開拓挖掘,創造具有文化深度及時代特點的作品;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們,也以他們獨有的文化視角大膽進行藝術探索,給水墨畫壇注入新鮮的藝術活力。隨著越來越多的水墨專題展覽的主辦,水墨人物畫已被廣大民眾所喜愛,并漸漸成為中國畫最具創造性和學術影響力的藝術形式,而全球化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無疑會進一步推動當代水墨藝術向前發展。
總之,水墨畫中技術因素的發展大大豐富和推進了現當代水墨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滲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畫家的藝術個性得以張揚,同時也給中國水墨人物畫拓展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孕育出新的藝術生命力。而如何在力求建構具有時代意義的水墨人物畫形式的同時,借古開今,推陳出新,發揚具有東方氣質的藝術底蘊,已成為當代許多畫家的追求。
注釋:
①朱良志.曲院風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p128.
②宗白華.美學漫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P74.
③王曉輝.感受錯覺[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7,P92.
④陳子游.中國藝術家年鑒---周京新[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2, P49.
⑤陳佩秋,徐建融[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6,p2.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論文。項目號:2011sk341zd
【顧玉紅,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