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惲
皮梁店
在百度中查皮梁店,似乎只有一條有效的選項,就是徐珂《清稗類鈔》“商店”條中皮革類店,提到有所謂皮梁店。由此可見,皮梁店離開我們日常的生活已經相當久遠,被逐漸遺忘了。
皮梁店是皮革類商店,當然與皮革有關。這會讓人想起牛皮、羊皮、豬皮……然而,皮梁店的原料,卻是驢皮。外國大概也有皮梁店吧,記得巴爾扎克有小說《驢皮記》,一塊小小的神秘的驢皮,竟然關系到一個人的愿望,要實現一個愿望,驢皮就會縮小,直到完全消失,而消失之時,人的愿望也到了盡頭,生命也到了盡頭。我這里說到驢皮,與巴爾扎克沒關,我只講一個業已消失的行業——皮梁店。
上面講到皮,是驢皮。那么梁呢?則是雙梁鞋上的梁。也就是說,皮梁店的工作就是做雙梁鞋上那兩道用驢皮制成的梁。
雙梁鞋是一種布鞋,與其他布鞋不同的是,這種布鞋的鞋面上有兩道硬而突起的梁,這兩道梁是用驢的臀部上的皮做成的。皮梁店做的就是為鞋店提供這種驢皮。
雙梁鞋現在還有,在網上查查,居然還有出售,差不多專屬于道士的穿著。很多時候,我們罵道教的世俗、混亂,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還要感謝這種非常民間的宗教,它作為底層的世俗生活,頑強地保留了傳統。當大家都拋棄雙梁鞋的時候,道士們則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對雙梁鞋并未忘卻,繼續選擇把它蹬在腳上,慢慢地再次復活了雙梁鞋。如今,北京布鞋的品類中也開始有雙梁鞋了,雖然如今的雙梁鞋上的梁大概已經不再是驢皮了。
過去的男人大多都有雙梁鞋,一雙鞋要四道皮梁,因此皮梁店的生意很是興旺。舊時的蘇州,皮梁店集中在吳趨坊北,大概有二三十家之多。據《蘇州新報》記者說,到1941年,蘇州的皮梁店只剩下魯殿靈光般碩果僅存的一家了,這一家是過去二三十家中的一家——王裕昌。
之所以會弄成廣陵散般孤零零弦聲將絕,主要還是因為皮鞋的普及,以及人們對雙梁鞋的拋棄,消費者沒有,生產者就無法生存。加之淪陷時期到蘇北批發的驢皮也絕了來源,于是這個行業到了內外交困的境地,這皮梁店如何還能生存?
20世紀40年代,皮梁店的生意主要是提供給鞋子滾邊,但后來滾邊也采用緞子了,到我小時候,為鞋子滾邊的都是現成布做的滾條了。
在江南,驢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越來越少,我只在小時候,曾在天平山看到過一位老婦倒騎著走過,也就這么一次,而水牛與馬反倒比較常見。
那個時候,皮梁店早成了歷史名詞,雙梁鞋也還沒到復活的時候。
油紙作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是現代詩人戴望舒《雨巷》中的名句,然而用油紙原料做的油紙傘卻好久沒有看見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有的風景區里的店家,還有花花綠綠的油紙傘出售,然而細看現在的油紙傘,似乎與過去已經不同了,因為過去是桐油制作的,現在則不是了。
過去,我們??吹揭粡埥浀溆彤嫞锩婢陀凶鳛榈谰叩挠图垈?。畫中毛主席手臂下夾著一把油紙傘,穿著藍布長衫。這里的傘貨真價實,確是油紙傘,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特征。
油紙傘的傘面原料,由油紙作坊提供。油紙一物,由桐油和各種紙合成,因為它可以滲透進紙的纖維之中,不僅增加牢度,而且還能阻止水的滲透。油紙還可以細分為紙的不同和油的差別。先說紙的不同,如以油刷在桑皮紙上,那就是老油紙;刷在牛皮紙上,就是新法油紙;刷在皮紙上,則關系那油了,用桂花油刷,則是桂花油紙,用水油(我不知道是什么油),則成為水油紙。桂花油紙用于食品,銷往茶食店作包裝之用,而水油紙用于藥店做膏藥用。
油紙用處廣泛,因為涂過了油,一張普通的紙張就有了防水的功能。這是塑料和尼龍未出現時的主導產品。它不但可以做傘,也可以用作搭棚,蘆席中夾一層油紙,雨就不會淋下來了,不過油紙后來被黑黑的油毛氈代替了。瀝青的油毛氈卻無法代替油紙做傘,所以油紙傘有了很長的歷史。戴望舒筆下丁香般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走在雨巷。
做油紙需要浙江、江西等地來的紙,和云南、四川等地運來的桐油。蘇州淪陷時期,桐油來源斷絕,紙的來源也緊張起來。到1941年,蘇州做油紙的僅存兩家,一家在閶門水關橋堍,叫泰來祥;一家則開在齊門。
后來,做油紙的在蘇州就完全沒有了,因為塑料紙,當年稱為玻璃紙的舶來品,一下就占領了市場,抗戰結束后,美國產的物品就來了。
1949年之后,各種物品的包裝又開始用紙了,有時干脆是書報紙,上面全是鉛字,比較好的,則有桑皮紙,綠茵茵的,有暗而直的條紋,想必年紀大些的朋友還會記得。
小時候,我曾有過一把油布傘,原色竹骨,桐油浸染的黃色油布,在開啟處是一個鉛絲扎成的圓圈,套在上面,用一根線和傘連接。用不多久,鉛絲圈就脫落了,傘就只能倒著倚靠在墻邊放,如果正放,它就得花一樣開放,張開來,倒向地上去。傘面的油布,充滿了桐油的氣味,且還容易發霉,一到黃梅天,傘無法曬干,又經常要用,傘面上就全是斑駁的黑點。這種傘很重,使用又不方便,我的傘在什么時候離開了我的生活,我已經完全忘卻。這種油布,也曾是油紙的出品。
走方郎中
中醫不是自學,就是從師,無錫薛福辰讀書做官,偏偏以醫名,看好了老佛爺的病,他的醫學多半出自自學,卻成了御醫。更多的還是從師,一開始就把治病救人作為一種職業,譬如上海陳存仁,師從丁甘仁、丁仲英。還有一種乃是家傳,祖父子相傳,只是因為家中有一張秘方,非常有效,專治某種病癥,連傳統的望聞問切都無需,如傷科、蛇醫、疔癤等等,對癥下藥,手到病除。
作為以上中醫的補充,還有一種就是走方郎中。
走方郎中游走四方,主要是深入到鄉村,凡交通不便之處,都有他們的蹤跡。很多走方郎中也有自己的拿手醫術和秘方、偏方,這是這類人的立身之本。走方郎中因其走,所謂白腳花貍貓,看看病人情況不對,往往謊稱進山采藥,可以一走了之。
走方郎中挑著擔子,行走在街上,他們都是自己采藥,親自施診,擔子里甚至還兼帶賣點名貴藥品,如靈芝、人參之類牟利。
他們一路走,一路哐啷啷發出聲音,原來手里總拿著幾個碗口大小的銅環,旋轉撞擊,發出聲音,以為招徠。
走方郎中手中的銅環是這項職業的象征,聽見這聲音,就知道是什么身份的人來了,走在荒野之中,銅環的聲響也可以驅趕野獸,提醒前面的劫路者:自己也是江湖中人。不過,走方郎中的銅環也不能胡亂撞擊,在街上,他要隨時注意街面上有沒有藥店,如果是藥店,就必須懂得規矩,停止并把手下垂,表示各不相犯。據說,走方郎中如果在藥店門口搖擊銅環,則藥店的營業會一蹶不振。當然,中國的事都是相生相克的,一旦走方郎中不守規矩,藥店伙計也有克敵制勝的辦法,就是用杵在銅臼里亂杵,同樣可以收到把走方郎中搞垮的效果。
走方郎中走在祖國的大地上,一走幾千年,后來卻被打上了黑的印記,取締了,于是,走方郎中也成了我“消失的行業”中的一篇。
作者單位:蘇州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