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張景科 諶文武 趙金銘 趙雪野 王彥武
內容摘要: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是我國重要的史前考古遺址,具有突出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以及水土流失的嚴重威脅,遺址的保護迫在眉睫。通過對南佐遺址的保護現狀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詳盡的調査和研究,從規劃技術路線、規劃目標與原則、規劃內容上均進行了探索,制定了符合遺址自身特征的保護規劃對策,進而保護遺址本體的安全性及其周邊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關鍵詞:考古遺址;南佐遺址;考古規劃;環境規劃
中圖分類號:K878;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5-0131-10
Analysis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the Nanzuo Site
inQingyang, Gansu Province
TIAN Lei1,2 ZHANG Jingke1,2 CHEN Wenwu1,2
ZHAO Jinming3 ZHAO Xueye4 WANG Yanwu5
(1.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s on Disaster and Environment, in Western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00;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00; 3. Experts Committee o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30; 4. 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Lanzhou, Gansu 730050;
5. Conservation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The Nanzuo site in Qingyang, Gansu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 of outstanding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cultural value.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 serious threat from soil erosion, the protection of this site is of urgent concern. Based on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onservation projects, exploration has been made in regard to the techniques, object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llowing this investigation, appropriate preservation measur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e's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expecte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site and 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historic environment.
Keywords: archaeological sites; Nanzuo site; archaeologic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0 引 言
遺址是人類祖先勞動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積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章程》指出:
“遺址”一詞應包括一切地貌的風景和地區,人工制品或自然與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歷史、美學、人類學或人種學方面具有價值的歷史公園及園林。[1]
考古遺址是指通過考古發掘所發現的遺址,可以認為是人工制品、遺跡、建筑、有機物及環境遺物共存的場所[2-3]。考古遺址年代久遠,遺存豐富,歷史信息含量大,具有不可再生與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是文化資源的精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考古遺址的保護已為廣大人民及相關部門所重視,但目前對于考古文化遺址保護規劃的研究尚顯薄弱。
考古遺址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文化遺址的保護規劃是近10年才發展起來的專門用于大型考古遺址整體保護的綜合性科技手段,在古文化遺址保護整體工作中屬關鍵性環節[4]。近年來,通過一大批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大遺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不少專家學者從考古遺址保護規劃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研究[5-8],對于一些亟待搶救性保護的考古遺址進行了保護規劃編制的實踐[9-10],使古遺址保護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對于史前考古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也有了一定的進展[11-14],有效地遏制了高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對遺址的直接威脅和破壞。
慶陽市南佐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一處重要的古人類聚落遺址。本文擬以南佐遺址保護規劃為例,基于遺址自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規劃編制的視角探索史前考古遺址的保護策略,以期能對我國史前遺址的保護工作有所助益。
1 遺址概況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西南6km的后官寨鄉南佐村,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距今4000至5000年間。遺址分布于董志塬西北部兩條溝壑之間的塬面上,是甘肅隴東地區一處主要的仰韶文化晚期人類生活過的大型聚落遺址,是黃土高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一處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重要遺址。南佐遺址于1964年在文物普查時發現。自1984年至199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曾先后5次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面積1300m2。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1)。
南佐遺址現存一大型殿堂式建筑房址F1(圖2)和9處大型夯土臺基(當地人稱九女萬花臺),文化層堆積1—4m。遺址內存豐富,發掘的F1面積巨大,室內面積達630m2,結構宏偉,造型獨特,是目前國內史前考古發現的一座最大的建筑遺址,其規模遠超甘肅秦安大地灣的F901,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為涇、渭河流域又一處高等級的中心遺址,是我國史前極為難得的大型建筑遺跡,也是我國重要的建筑文化遺產之一。遺址中出土器物數千件,主要有石斧、石刀、陶刀、陶紡輪、泥質紅陶盆、缽、罐、尖底瓶等,其中有少量的彩陶,紋飾多由細線條組成復合圖案,對研究我國特別是隴東地區的上古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發現的大量稻、粟、稷等糧食碳化物,是我國史前農業考古的重要資料,為研究農業起源、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交流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另外,南佐遺址對于研究涇河、渭河流域古人類遺址的發展、演變和分布規律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遺址保護現狀及問題
2.1 遺址保護現狀
南佐遺址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南佐遺址的保護重視度和關注度太低且專業性強、保護技術不太成熟等原因,使得南佐遺址的保護、研究和管理難以展開;再加上保護資金嚴重缺乏,相關部門除了組織臨時人員進行遺址的安全保護外,未進行保護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未購置相關的保護設施和設備。目前對南佐遺址的專項管理還沒有展開。
目前,南佐遺址處于原始保存狀態,F1在發掘后進行了回填保護(圖3),這使得南佐遺址地下文化遺存保存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尚可,但延續性則受到村鎮建設用地擴張、平田整地、石油開采、不當耕作以及暴雨山洪沖刷、水土流失等威脅,造成遺址環境中地形關系局部改變嚴重,地貌局部受到建設破壞,和歷史環境相比改變較大。
2.2 遺址保護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南佐遺址雖然絕大部分區域埋藏在地下,只有局部出露在地表,整體保存比較好,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其他文化遺產一樣,南佐遺址保護所面臨的主要破壞因素亦為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兩大類。
2.2.1 自然破壞因素
根據對南佐遺址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主要自然破壞因素包括遺址周邊的水土流失、遺址本體和載體的裂隙發育等地質構造病害、地表水下滲侵蝕、鹽分腐蝕以及動植物破壞等。
2.2.1.1 水土流失
南佐遺址地處馬蓮河水系切割成的溝壑塬畔,三面環溝,遺址本體周圍的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遺址邊緣土體逐年遭受蠶食造成垮塌,嚴重威脅遺址本體的安全(圖4)。
2.2.1.2 裂隙發育等地質構造病害
遺址區局部暴露的文化層,發育了很多裂隙,尤其是在遺址區邊緣地帶。裂隙影響了邊坡的穩定性,導致出現多處坍塌現象,坍塌的土體內可見到很多陶片,致使文化遺存信息丟失(圖5)。
2.2.1.3 地表水下滲侵蝕
從最近一次的考古發掘現場記錄及照片看,F1整體保存較好,但發掘后房址內積水比較多,一部分來自大氣降水入滲,另一部分來自地表農田灌溉水入滲,導致遺址內地下水位較其他地方高。地下水破壞了黃土結構,使土體強度降低,導致考古發掘后墻體容易失穩破壞。地表水流使裂隙逐漸加大,加快水土流失對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的破壞。
2.2.1.4 鹽分腐蝕
鹽分主要來自地表農田灌溉。農田耕作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農作物根系產生的鹽分,隨著灌溉水入滲。其中的腐蝕性鹽分進入遺址內部,不但對遺址墻體產生腐蝕性破壞,降低了強度,還會對遺址內埋藏的各種精美文物的裝飾圖案和花紋產生腐蝕作用,破壞其文物價值。
2.2.1.5 動植物破壞
遺址區域的動植物也可能造成遺址的損壞,主要是農作物生長和動物洞穴的影響。由于遺址埋藏較淺,植物的根系生長到達遺址墻體中,對遺址的破壞力強。兔子、老鼠等野生動物的洞穴往往會深入到遺址本體內,對本體產生直接的破壞(圖6)。
2.2.2 人為破壞因素
南佐遺址在面臨自然破壞的同時,也遭受著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主要表現在:
(1)無序耕作、溝渠開挖及畜禽放養等居民生產活動影響遺址的保護。
(2)在遺址區內暴露的文化層上取土、掏挖,破壞遺址本體的安全(圖7)。
(3)農宅等居民建筑以及墳包等占壓遺址(圖8)。
(4)磚瓦廠、高壓線及石油開采設施等威脅遺存本體安全和景觀完整性(圖9)。
(5)屢禁不止的各種文物盜掘活動對遺址本體造成嚴重破壞。
3 規劃技術路線
針對南佐遺址保護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在保護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采用了以下技術路線(圖10)。
3.1 系統科學地現場調查與評估
為提升規劃的科學性,項目組先后對南佐遺址進行了多次現場調查。調查不僅包括對F1以及九女萬花臺的位置、面積和保存現狀等文物信息的核實與鑒定,亦涵蓋對遺址區聚落分布、居民生產生活用地類型、基礎設施等社會現狀的調研與分析。基于以上基礎資料,項目組從遺址本體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遺址的價值、保護和利用現狀以及管理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評估,為規劃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指明了方向。
3.2 多學科的合作與研究
南佐遺址保護規劃利用文化遺產保護、考古學、地質學以及工程地質學等多個學科綜合研究技術、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從各個角度對于遺址的歷史背景、價值體系、考古研究進展、遺存本體及周邊環境的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為遺址保護提供了多學科視角。
3.3 多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遺址保護涉及文物保護、遺址管理、土地調控、環境改善等方方面面。為提升規劃的可操作性,項目組在資料收集與方案編制階段,與考古、規劃、土地、環境等各部門進行了全面溝通;在方案修訂與成果討論過程中,對各部門代表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統籌與集成。
4 規劃目標與原則
針對南佐遺址的保護現狀,規劃目標與基本原則在保護遺址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的基礎上,注重了遺址在區域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中價值的實現。
4.1 規劃目標
以南佐遺址的保護為核心,保護南佐遺址地下文化遺存和周邊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促進南佐遺址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研究和有效保護,體現慶陽市西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歷史景觀風貌,實現慶陽市西峰區現有歷史、文化、旅游和相關產業資源的合理整合,促進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為慶陽市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4.2 規劃原則
(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甘肅省文物保護條例》等國家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及文件,進行依法保護。
(2)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把對南佐遺址的搶救性保護放在規劃的首位,使遺址區遺存環境和自然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妥善處理好遺址保護區保護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3)整體保護與分層次控制,重點保護與一般保護相結合;堅持遺跡本體保護與遺址景觀保護相結合;考古勘探、發掘與遺址保護、展示相結合;近期保護與遠期保護相結合
(4)保護文物本體的歷史真實性,同時要重視環境真實性、完整性的恢復保護。
(5)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與有效管理機構相結合,合理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傳承中華文明,營造和諧社會。
5 規劃內容與探索
5.1 規劃內容
5.1.1 保護區劃及策略
5.1.1.1 保護區劃
南佐遺址的保護區劃采用以“圈層式”為基礎的彈性區劃策略[1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九條并參考2001年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佐遺址保護范圍,在保證遺址本體安全、環境景觀協調統一的前提下,規劃區劃分為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三級保護區域(圖11)。
本保護區規劃將遺址本體及其外延50m劃定為重點保護區范圍,制定嚴格的保護管理規定;以重點保護區為基準,向外延伸100m,將構成遺址空間格局和景觀環境的遺址區周邊緩沖區域劃定為建設控制地帶,制定相應的控制性管理規定;以建設控制地帶為基準,向外延伸300m,將位于遺址周邊對遺址外圍景觀和環境背景產生影響的區域劃定為遺址環境協調區,制定相應的引導性管理規定。
在此基礎上,為統籌區域發展并提升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方案結合保護要求與區域實際做了適應性調整。
一方面,鑒于當前F1與九女萬花臺之間未知關系,從區域的觀念出發,為古聚落群體發掘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間考慮,將南佐遺址所有已發掘并作原址保護的F1建筑遺跡以及九女萬花臺等遺址點作為遺址本體一并劃入重點保護區。另一方面,考慮到水土流失對遺址區產生嚴重威脅的實際狀況、當地復雜的地形地貌條件以及當地村民對農舍和土地的利用等因素的影響,遺址區劃范圍也采取了適應性修正。例如:重點保護區東西兩邊的邊界就是兼顧地形、農舍和架設界樁的便利等因素劃定的。以上彈性區劃舉措為保護規劃的實施提供了許多便利。
5.1.1.2 保護策略
針對遺址保護區劃范圍的劃分,對于不同的區劃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遺址本體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1)重點保護區:以保護文物本體安全為重點,通過控制建筑高度,對周邊沖溝分期治理,對環境綜合整治,限期調整不符合保護要求的建筑物,分期搬遷村落人口,控制村落規模等措施保護歷史文化背景、自然景觀的真實完整以及三者的和諧統一。
(2)建設控制地帶: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及周邊景觀風貌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進行遺址公園建設,并結合居民點搬遷,將現有農業用地轉變為遺址展示用地,新建建筑必須符合遺址環境風貌的規劃要求。
(3)環境協調區:以環境考古成果為依據,逐步進行歷史景觀恢復,并以保護周邊自然景觀風貌為主,實現歷史景觀與自然景觀風貌的協調。
5.1.2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從宏觀遺址區管理和微觀遺址本體保護兩個層面入手。
在遺址整體管理方面,建立負責遺址技術保護的研究機構,并與有關科研單位、高校合作,對各項保護措施進行研究,提供技術支撐;遵照“四有”原則,落實文保檔案記錄、日常管理維護和監督責任機制;制定相應的保養制度,定期監測,及時排除不安全因素和損傷;對有隱患的區域和部位實行連續檢測,記錄存檔,并按照有關的規范實施日常保養工程;在南佐遺址保護區邊界設立界標和標志說明牌,提高全社會對遺址的認知程度和保護意識,減少人為破壞。
在遺址本體保護方面,規劃遵循最小干預、可逆、環境協調等原則,根據需要修建保護大廳或保護棚,使遺址處于良好的展示和發掘的環境中;設置排水溝渠,減少雨水和地表徑流沖刷,優先治理區內兩條沖溝,保護整個遺址的土體安全與穩定;采用現代環境治理技術,防治“三廢”對遺址的污染;吸納國內外遺址保護的先進適用技術保護黃土高原地區遺址,為防治鹽分腐蝕、地下水侵蝕、生物病害、土體裂隙發育服務。
5.1.3 考古規劃
基于南佐遺址的保存現狀和此前所開展的考古工作情況,考古工作以保護和揭示南佐遺址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核心,兼顧學術研究、旅游開發和展示利用的需要,規劃實行“搶救第一,重點揭示,服務學術,兼顧展示”的基本方針。
考古工作依據文物本體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及面臨的保護與利用現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城市建設與改造,配合基本建設,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包括為制訂保護規劃開展的探索性發掘。二是對遺址進行主動的研究性發掘,以利用文物資料研究南佐的遺址范圍、歷史沿革等,并進行配合保護與展示的重點發掘,以求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歷史信息提供更多翔實的資料。
根據以往已開展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的成果,南佐遺址考古規劃按需求的迫切性分三期進行考古研究項目。
(1)在近期全面完成F1的發掘工作,對發現的重要遺跡全面清理并在不影響遺址保護和展示效果的前提下,對F1的建筑遺跡區域做進一步的發掘,以求完整了解F1房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面貌;配合保護、展示和配套道路工程建設,進行搶救性勘探或發掘;整理歷年考古發掘資料,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完整地完成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和出版等,并配合相關科研單位進行南佐遺址研究工作。
(2)在中期選擇遺址中心區域的個別遺址點進行研究性發掘,并整理考古發掘資料,完成階段性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
(3)在遠期繼續開展考古調查和試掘工作,并結合最新的考古發掘資料完成對南佐遺址考古的分期研究,同時完成《南佐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的編寫和出版工作。
5.1.4 環境規劃
以保護文物本體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為原則,通過土地性質調整、植被改善、道路整治、污染治理等環境、生態與景觀整治措施,穩定遺址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保持自然風貌與歷史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為南佐遺址展示提供良好背景環境及展示空間。
環境規劃主要從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與景觀營造三方面人手。
5.1.4.1 環境整治
在環境整治方面,為保護遺址本體及其周邊環境,規劃要求修復已遭破壞的坡體景觀、調整植被、整治沖溝、清理生活垃圾、停止農業耕作等,達到遺址空間景觀的優美和諧;在遺址本體上應保持良好的景觀視線,調整植被高度及密度,保證與其他遺址之間的通透;對于緊鄰遺址區的沖溝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逐步進行整治;根據遺址保護與發展的需要,結合遺址展示要求,進行道路改造與新建;對遺址區內服務于保護、展示、管理等的供水、供電、通訊等綜合基礎設施進行整治;逐步清除保護區內不符合遺址歷史景觀風貌要求、造成環境污染的建筑物,恢復環境景觀的和諧統一。
5.1.4.2 生態保護
在生態保護方面,考慮到遺址區周邊水土流失嚴重造成生態脆弱的實際情況,維護該地區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環境,作為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為未來旅游發展觀光休閑提供條件;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保護途徑,防止水土流失及旱、澇、洪等自然災害;禁止挖地取土、污染項目等人為干預對遺址生態的破壞行為;遺址區內生態保護應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銜接,委托專業部門開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謀求區域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建立生態監測系統,為遺址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5.1.4.3 景觀營造
在景觀營造方面,為實現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有機協調,在遺址區及其周邊環境形成“一個景觀中心、多向景觀視廊”的點、線、面多層次的景觀結構,保證F1與其他遺址點之間能相互對視,形成呼應;景觀設施在外形設計要盡可能保證簡潔、質樸的形象;材料選擇要同時具備可識別性及環境和諧性,塑造遺址的整體環境景觀風貌(圖12)。
5.1.4.4 環境整治的實施
南佐遺址的環境整治工作分三期進行,尤其是對于遺址周邊極其嚴重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1)近期主要進行遺址區內環境整治,疏通視廊通道;完成道路新建、改建及基礎設施整治;著重對重點保護區內嚴重威脅F1本體安全的兩條沖溝采用邊坡襯砌及綠化工程等手段進行綜合整治;同時完成遺址區內的綠化工程。
(2)中期繼續進行道路的新建、改建及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重點保護區內的沖溝邊坡的維護和綠化工程。
(3)遠期加強遺址整體環境景觀的營造與保護;全面完成遺址區周邊(包括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沖溝的綜合整治工程,確保遺址本體安全以及周邊歷史環境的協調。
5.1.5 展陳利用規劃
為實現遺址保護與利用并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保證文物本體安全,通過遺址展示、陳列及旅游宣傳等手段,科學、適度、合理地利用遺址和文物,彰顯南佐遺址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進行普及教育,弘揚南佐文化,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
在展示對象選擇上,主要包括對南佐遺址及文化層的展示、可移動文物的展示以及遺址周邊的環境景觀展示(圖13)。南佐遺址F1及部分臺地構成了南佐遺址的整體風貌;暴露于地表的文化層斷面,是南佐遺址歷史延續的直觀物質證據;南佐遺址出土的文物,為研究南佐社會生活史、經濟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與依據;通過營造遺址周邊環境,有利于遺址的整體展示,為遺址提供良好的背景環境與展示空間。
在具體遺跡展示上,規劃結合遺址現時的考古進程、保存狀況和自身特性,采取差別化的展示方式。重點展示F1,將其作為南佐文化的象征對外宣傳,凸顯遺址的價值;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的條件下,通過環境整治及旅游線路的合理規劃,突出展示南佐遺址的原生景觀,再現遺址的歷史風貌;充分考慮到遺址的承壓能力及其表面防護,通過合理的旅游線路設計對游人進行適當的引導,進而展現建筑遺址的規模與歷史風貌;此外,為提升遺跡的觀賞性,除了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介紹南佐的歷史、考古發掘過程外,將傳統展示方式與現代化展示手段有機結合,再現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生活等歷史場景。
在展示功能分區上,規劃依據南佐遺址的背景環境與空間格局,將遺址區分為文化展示區、景觀展示區、建筑遺址展示區和陳列館展示區4個功能區域。在此基礎上,為提升展示效果,以遺址區內的道路網結構為骨架,設計合理的展示線路與水、電及污水處理等管網。
5.1.6 社會調控
為維護遺址保護區的歷史文化景觀和自然風貌的和諧統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創造條件,調整用地性質、產業格局,為未來健康、持續、和諧發展奠定基礎。南佐遺址的社會調控以“保護為本,依法行政,和諧雙贏”為原則,根據考古、文物保護、展示工作的需要,以確保文物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一方面,對南佐遺址實行整體保護,有效控制破壞遺址的各類人為因素。在人口及民居建筑調查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社會調控。對遺址區內威脅遺址本體安全的住戶逐步進行搬遷和民居建筑拆除;根據考古、管理、展示需要對遺址區內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民居建筑遺存予以保留并進行整修,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而在搬遷時序的選擇上,規劃要求根據國家財力,按照遺址區劃范圍先后次序實施搬遷。
另一方面,為妥善安排遺址區動遷村民的生產生活,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本著“依法拆遷,合理補償”的原則,按照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對保護區內的居民進行拆遷安置。對于遷出村民的原有住房及土地予以合理的補償。政府應盡可能解決遷出村民的新居問題,可結合慶陽市西峰區新城區建設,采用房屋產權調換的方式,進行相應的搬遷。逐步將遺址保護區內現有居住、農業及其他性質的用地置換為文物保護用地。考慮到村民未來的生計安排,規劃期內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確立以文化產業為中心,輻射聯動旅游業、服務業、商業的綜合產業結構體系,將村民就業與遺址管理、環境整治、綠化和旅游服務等工作有效結合起來。
5.2 規劃探索
基于南佐遺址的保護現狀及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在保護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除了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等相關要求外,還進行了如下探索:
(1)在保護對象上,鑒于當前F1與九女萬花臺之間的未知關系,堅持區域性發掘的原則,本次規劃除了對已發掘并作原址保護的F1建筑遺跡進行重點保護外,還將九女萬花臺等遺存一并劃入重點保護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
(2)在保護范圍上,由于南佐遺址地處殘塬溝壑邊緣,本次規劃保護范圍的劃定依托遺址所在的復雜地形地貌條件,高度重視水土流失對遺址區的嚴重威脅,同時兼顧當地村民的切身利益,在確保遺址本體安全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
(3)基于目前南佐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嚴重薄弱的現實,本次規劃將考古規劃放在首位,貫徹“搶救第一,重點揭示,服務學術,兼顧展示”的考古方針,從而加強遺址的保護。
(4)在環境整治方面,基于遺址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著重加強對遺址區內沖溝的治理,確保遺址本體安全。
(5)在展陳利用方面,在確保遺址本體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進行歷史環境修復,突出遺址原貌景觀的展示,從而帶給參觀者更加直觀生動的現場體驗。
6 結 語
基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保護原則,通過深入現場,多次進行調查研究,運用各種方式搜集資料為甘肅慶陽南佐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奠定了基礎。
南佐遺址保護規劃從專項評估、規劃目標與原則、保護區劃及保護措施、考古規劃、環境規劃、展陳利用規劃以及社會調控等方面進行,在整個過程中,考慮到遺址基礎信息的不確定性,重點突出保護區劃、考古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有效遏制高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對遺址的直接威脅和破壞,對本次規劃的保護范圍在2001年申報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佐遺址保護范圍的基礎上進行擴大,將九女萬花臺納入了重點保護區,同時考慮到水土流失對黃土高原遺址的嚴重威脅而劃定了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三個保護區域層次,特別強調了對遺址區內兩條沖溝的治理,保證遺址本體安全及周邊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考慮到當地資金籌措、考古勘探及技術力量投入的實際可能性,建議南佐遺址的保護規劃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逐步完成。
■
參考文獻:
[1]陳同濱.中國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多學科研究[G]//徐嵩齡.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論進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85-203.
[2]陳同濱.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大遺址保護[J].建設科技,2006(22):58-61.
[3]田林.大遺址遺跡保護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4-5.
[4]陳同濱.中國大遺址保護規劃與技術創新簡析[J].東南文化,2009(2):23-28.
[5]田林,楊昌鳴.大遺址、遺跡動態保護規劃初探[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34-38.
[6]劉衛紅.大遺址保護規劃中價值定性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5):907-912.
[7]陳穩亮.基于特性分析的大遺址保護規劃策略研究[J].城市問題,2012(6):41-46.
[8]孟憲民,于冰,丁見祥,等.大遺址保護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8-31.
[9]陳穩亮,趙達.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規劃探索:以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4):44-49.
[10]劉文軍,劉成海,童娣.城市中的古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以遼陽“東京城”遺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9):62-66.
[11]嚴香翠,段漢明.西安半坡遺址保護和規劃探討[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增刊2):126-128.
[12]胡星,姜英朝.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0(3):17-23.
[13]程曉忠.大地灣遺址本體保護與周邊村鎮建設關系之初探[J].敦煌研究,2010(4):93-97.
[14]孟青.良渚大遺址保護規劃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63-64.
[15]陳穩亮.大遺址保護中的彈性規劃策略研究:基于雍城遺址保護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8):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