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平



如今到梵蒂岡旅游,不管您是不是虔誠的基督徒,都一定會被這里的教皇講道所吸引的。羅馬教皇正是借此把自己的權威刻進了一代又一代羅馬市民的心中。盡管時間流轉了千年,就連廣場四周巍然屹立的教堂都已幾次變換風格——從羅馬式到巴洛克式,再到最近的哥特式風格——可是講道的儀式卻很好地延續了下來。很多人一定會很好奇,在古羅馬帝國覆亡之后,羅馬教皇身上的光環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又是怎樣變亮變強,最后照耀整個西方世界的呢?追尋歷史的足跡,公元800年圣誕節這天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儀式或許能為我們揭開謎底。
圣誕節作為紀念基督誕生的節日,是基督教中的一個重大節日,基督徒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教堂參加彌撒。在800年12月25日這一日,一位衣著華貴的中年日耳曼人來到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表情嚴肅又不失威嚴,迎接他的是一群貴族和僧侶,以及一位雙目失明的老者——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當這位日耳曼人像其他教徒一樣跪拜在圣壇面前虔誠地做完祈禱,起身站立起來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迅速地將一頂金質皇冠戴在了這位蠻族人的頭上。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眾人的注意,片刻的騷動后大家忽然頓悟似的紛紛向這中年人歡呼致敬:“祝愿上帝加冕的這個偉大而愛好和平的皇帝奧古斯都查理萬歲,永生!”原來他就是全盛時期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歡呼以后,羅馬教皇按照古老的傳統向查理曼致辭。這樣,前一刻還是蠻族國王的查理曼被羅馬教皇加冕,瞬間成為羅馬的皇帝。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舉行的這次加冕成為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后來人賦予了它很多意義,認為它是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建立的開端,是近代西歐國家的起源,奠定了西歐中世紀教俗雙重統治的基礎,揭開了此后七百年之久的羅馬教廷與世俗政權既勾結利用又沖突斗爭的歷史序幕。800年的加冕儀式不僅標志著西羅馬帝國以后近400年西方歷史發展的一個頂點,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很多時候歷史學家們熱衷于探討車輪開過后車轍的深淺曲直,但是對于那些置身歷史事件中的人們在彼時彼刻是如何決策歷史進程的分析往往更能引人深思。在這次影響深遠的加冕儀式中,作為事件的主人公查理曼在羅馬教皇為他戴上皇冠的一瞬間作何感想呢?他是否欣然接受了這次表面上看由羅馬教皇安排的加冕呢?事實上,雄才大略的查理曼當時已經征服了大半個基督教世界,這位出身于落后文明的法蘭克君主當然樂意獲得“羅馬皇帝”這個頭銜的殊榮來為自己正名,強化對征服地區的統治。所以,成為羅馬皇帝必定是查理曼個人的夙愿。令人費解的是,后人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傳》中記載此次加冕時卻說:“查理曼非常不喜歡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肯定地說,假如他當初能夠預見教皇的意圖,他那天是不會進教堂的,盡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節日。” 在艾因哈德的筆下,查理曼似乎不想被加冕為羅馬皇帝。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舉行的加冕更沒有事先告訴查理曼本人。查理曼好像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加冕,登上了羅馬皇帝的寶座。由于《查理大帝傳》是保存至今的一部重要的傳記,是認識和了解查理曼本人的重要史料,所以艾因哈德在這部傳記中對查理曼心理活動的一段簡短描寫廣為人知并被普遍接受。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后人一直認為,查理曼對“羅馬皇帝”頭銜是持嗤之以鼻的不屑態度,成為羅馬皇帝是一件令他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難道查理曼真如艾因哈德所記載的那樣,并不是真心想要成為羅馬皇帝的嗎?如若不然,難道艾因哈德的說法不足為信嗎?一直以來,這些問題令人困惑不解。近來學者們通過研究和比照保存下來的相關史料,發現寫于801年的《洛爾什年代記》對查理曼的加冕這一歷史事件有著不同的記載。800年12月23日在查理曼召開的一次集會中,與會的主教們、修道院長們、神父、執事、伯爵及其他基督徒提出,“由于此時在東部拜占庭帝國,女皇伊琳娜 (797年—802年在位)在797年廢黜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皇帝,篡奪大權,皇位空懸,而查理曼不僅擁有羅馬城,還統治了整個意大利、高盧和日耳曼等地區,所以應該將羅馬皇帝的頭銜贈予查理曼。”查理曼自己不愿意拒絕他們的請求,就接受了羅馬皇帝的稱號。因此,根據這部年代記的記載,加冕為羅馬皇帝是經過查理曼同意的,查理曼也是事前知道此事的。同時,查理曼的加冕是在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下發生的。它是一次蓄謀已久的事件,而非羅馬教皇在查理曼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決定的事情。
公元800年查理曼在西歐大陸的統治達到頂峰。經過長達三十多年的征戰,他建立了一個東抵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西南至厄布羅河,北達北海的龐大帝國。帝國的疆域之大,可與昔日的西羅馬帝國相媲美。在帝國勢力范圍迅速擴大的過程中,查理曼的權力欲也隨之日益膨脹。他自然不會僅僅滿足于“法蘭克國王”的稱號,獲得“羅馬皇帝”的頭銜必然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查理曼也自稱是基督教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繼承人。不用多說,他更需要借用“羅馬皇帝”的頭銜在整個帝國樹立起最高權威。值得一提的是,查理曼身邊以阿爾昆為代表的近臣們在此時主動提出了加冕查理曼為羅馬皇帝的建議。阿爾昆在8世紀末提出了“基督教帝國(the Imperium Christianum)”的觀念。他認為查理曼建立的豐功偉業是配得上“羅馬皇帝”這個頭銜的,查理曼的法蘭克國家更稱得上“帝國”。這是因為查理曼是包括羅馬在內的幾乎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者,是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的保護者。他曾使被征服的廣大領土皈依基督教,并積極維護正統教義及保護羅馬教皇。查理曼是“基督教帝國”的真正統治者。可以說,查理曼的加冕既符合查理曼個人的意愿,也是眾望所歸。
當時只有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才能稱為羅馬皇帝,加冕為羅馬皇帝是否會招來拜占庭皇帝的拒絕和敵視是查理曼顧慮的一個問題。拜占庭帝國統治集團內發生的政變為查理曼加冕的成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時機。797年在東部拜占庭帝國,女皇伊琳娜在廢黜了君士坦丁六世皇帝以后,獨掌大權。她的統治遭致一些權臣的不滿和反對。他們認為伊琳娜女皇的統治是不合法的,并在798年派使者到法蘭克國家提出想要把帝國交到查理曼手中。重新恢復羅馬皇帝的權威是這些拜占庭貴族們力挺查理曼的重要原因。可謂是,拜占庭帝國出現的皇位空懸為查理曼的稱帝消除了后顧之憂。
查理曼與羅馬教皇之間達成的同盟關系也是查理曼加冕成功的重要因素。從8世紀中期開始,查理曼的父親矮子丕平與羅馬教皇就結成了一種聯盟關系。當時的教皇斯蒂芬授予矮子丕平羅馬行政長官的職位。查理曼登基以后繼續履行著保護教皇的重任。799年羅馬貴族發生叛亂廢黜羅馬教皇利奧三世時,查理曼挺身而出,為羅馬教皇提供保護。這一年,一些反叛的羅馬貴族弄瞎了教皇利奧三世的眼睛,割掉了他的舌頭,并把他囚禁起來。教皇連夜逃跑,趕到法蘭克國家尋求查理曼的幫助。查理曼派人護送教皇利奧三世回到羅馬,恢復他的教皇職位并抓捕那些犯上作亂的羅馬貴族。至800年11月,查理曼到羅馬想要審問那些意圖廢黜羅馬教皇的貴族們。據記載,查理曼駕臨羅馬當天,教皇利奧三世親自出城相迎,大批羅馬市民和朝圣者更是列隊歡迎并向查理曼歡呼。查理曼后來在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舉行集會,審理了羅馬貴族指控教皇利奧三世的罪行。結果是羅馬教皇通過宣誓無罪為自己開脫了罪行。之后,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為查理曼舉行了加冕儀式。在羅馬,教皇是真正的統治者。羅馬教皇作為教會的最高首領及上帝的代理人,在精神領域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代表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因此,羅馬教皇的這次加冕無疑為查理曼以羅馬皇帝的身份進行統治增添了一定的合法性和神圣性。這種合法性和神圣性正是查理曼由蠻族國王蛻變為“羅馬人皇帝”所必需的。與此同時,查理曼的加冕也標志著法蘭克國家與羅馬教皇之間的同盟關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查理曼在西歐大部分地區取得的霸權統治是查理曼加冕成功的根本原因。伊琳娜女皇篡奪王位造成的皇位空缺及羅馬貴族的叛亂為查理曼名正言順地接受加冕儀式鋪平了道路。出于各種因素的考慮,我們可以發現,查理曼沒有緣由不想要戴上羅馬皇帝的皇冠。在西歐中世紀早期,“羅馬皇帝”的頭銜畢竟是權威和尊嚴的一種象征。查理曼的加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查理曼既然渴望擁有那頂皇冠,卻為何被艾因哈德說成是“非常不喜歡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 而想要拒絕呢?在學者羅伯特·福爾茲(Robert Folz)看來,艾因哈德之所以會這樣記載是因為受到了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艾因哈德是根據蘇埃托尼烏斯的《十二凱撒傳》寫成的《查理大帝傳》。在古羅馬時期,皇帝傳記中記載的好皇帝對于授予的尊貴榮譽最先都是拒絕,這是因為謙讓是一個理想君王的必要品質。教會領域也是如此,一個新選任的主教對于他的頭銜同樣也是先拒絕。因此,艾因哈德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意在將查理曼刻畫成一個道德高尚的形象。至于艾因哈德所說的,查理曼如果能“預見教皇的意圖,他那天是不會進教堂的,盡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節日”,通常的看法是,查理曼所認為的“教皇的意圖”是想要通過為查理曼加冕來表明皇帝的權力來自教皇。主張“教權至上”的人更是引用800年的加冕事件證明教權高于皇權或者王權。這也是查理曼對羅馬教皇的加冕感到不滿的重要原因。同時學者福爾茲經研究也指出,查理曼對羅馬教皇的不滿之處在于教皇利奧三世沒有按照既定的順序舉行加冕儀式。因為利奧三世教皇是依照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拜占庭皇帝的加冕儀式來為查理曼加冕的。加冕儀式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全體民眾向皇帝歡呼,第二步是加冕,第三步是全體向皇帝敬拜。這樣的順序意味著皇帝的加冕首先得到了所有民眾的同意和支持,牧首然后順應民意進行加冕。這說明,皇帝的權力來自普通大眾而非牧首。但是利奧三世教皇卻沒有這么做,而是搶先一步為查理曼加冕,然后再讓羅馬人及在場的法蘭克人為查理曼的加冕歡呼。教皇對加冕儀式順序的刻意顛倒傳遞了很不和諧的信號——羅馬教皇想借此表明皇帝的權力來自教皇,皇帝的合法性來自教皇授權的意圖。這一點是查理曼無論如何難以接受的,要知道他的權力是靠自己和父祖輩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得來的,跟教皇可沒有太大關系;反倒是教皇乃至基督教世界曾多次在危難中得到加洛林家族的幫助——查理曼的祖父在普瓦提埃擊退了穆斯林的征服,父親通過“丕平獻土”使教皇得到長達千年的世俗權力,他自己更是幫助逃亡的利奧三世教皇復位,恩如再造。或許是因為教皇的這次擅作主張,813年查理曼在加冕兒子虔誠者路易為羅馬皇帝時則親自出馬,并沒有邀請羅馬教皇。羅馬教皇為皇帝舉行加冕在這時并沒有形成一種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