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鵬程:
大學即將畢業時,小李有機會獲得上海某高校的一個工作機會,雙方交流也很愉快。一周之后,小李再打去電話詢問時,老師說:“不好意思啊,我對你印象很好。可是一個老師介紹了親戚的孩子進來,我們沒辦法用你了。”小李很看重這個實習機會,決定再努努力。下一周的某天,她直接殺到那所大學找那位老師,想當面談一談。結果,老師被她的不屈不撓打動了,說正巧昨天又出來一個實習崗位,問小李要不要考慮。小李馬上答應,立刻開始上班,實習結束后學校把她推薦給一個很棒的公司
小李給我的感覺是,她是以個“自我效能感”很高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最早提出。他認為,一個行為會不會發生或者人們會不會做某件事,源于兩種期待。第一是結果期待,如果人預測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結果,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發和被選擇。例如,孩子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能取得好成績,他就可能認真聽講。另一種期待是效能期待,也叫能力期待。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進行那個活動。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理想成績,還感到有能力聽懂老師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講。
簡單歸納: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覺得可以完成某種行為,所以愿意采取行動去嘗試。自我效能低的人,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連努力都不努力,直接就放棄了。自我效能高的人,堅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左路走不通走右路,右路不行走中間,不斷嘗試。自我效能低的人,往往覺得不可能達成目標,左面有障礙,右邊有陷阱,中間太崎嶇。
小李就是個典型的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她自信、堅定,覺得自己行,這樣的人不會輕言放棄。正是在不懈的努力下,抓住了,甚至是創造了機會。
在職場里,有些人敢想敢干,不屈不撓,我們可以稱其為職場夢想家。也有些人,直接就說自己不行,不想不干,自我設限、不努力、不嘗試,我們可以稱其為職場“坐家”。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兩者的區別。
送給職場“坐家”一句亨利?福特說過的話:不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這,是對自我效能感,最佳的詮釋。
李子紅:
另有一種說法是,在職場中,比自信更重要的是實力。超出自己真正實力太多的自信反而是壞事的因素。從這一角度來講的話,不自信似乎更好一些。
大多時候,我們看到那些成功人士風度翩翩、自信滿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成功,成功是他們自信的基礎,而并非他們天生就是這種狀態。如果拋棄實干,只追求一種純精神領域的樂觀與自信,最后難免會陷入固執而自戀的境地中。在職場中,這是一種比消極與悲觀更危險的狀況。職場中,自信應該是和實力成正比的一種東西,純粹意識層面的自信,或者說超出實際能力太多的自信其實是有害的,因為這件事情早晚是會敗露的。更危險的情況是,它也許會在一種特別重大的情況下敗露。
神經系統科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塔利?沙羅特的《樂觀的偏見》一書中說道,人們通常樂觀地看待未來,期待事情會變得更好,從而使得危機意識缺乏,她將這一現象稱為“樂觀偏見”。不可否認的是,自信與樂觀是人類進化的產物,但也同樣使得人們對危機不夠敏感,這一點恰恰非常具有危險性與破壞性,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這樣看來,職場上的自信也許會讓你陷入一種盲目的狀態中。同時近年又有科學研究表明人在悲傷、難過的時候做事會更加嚴謹理性,能夠注意到一些在平時忽略到的細節。從這個角度來講,似乎樂觀自信也不是那么所向披靡。
從這些不同的觀點來考量的話,自信其實是一種有限度的東西,也是一種以能力為基礎的心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給自己的能力設限,固守著原有的東西,不仰望、不努力、不追求。給自己一些勇敢與信心,也許你會做得比現在更好。